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分型对介入溶栓疗效的价值分析论文_何建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分型对介入溶栓疗效的价值分析论文_何建军

(湖南省汉寿县人民医院介入科 湖南常德 415900)

摘要: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分型对介入溶栓疗效的价值。方法 将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60例,对所有患者MR检查与DSA介入治疗,观察并记录MR检查结果下呈现的分型状态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分型对介入溶栓疗效的价值。结果 MR分型。急性期32例、慢性期15例、亚急性期13例。血管狭窄支数为81支血管狭窄,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21支、28支、20支、12支。DSA的溶栓效果。急性期:完全通畅31例、部分通畅1例;慢性期:完全通畅12例、部分通畅3例;亚急性期:完全通畅8例、部分通畅5例。结论 为了提高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可先对其实施MR检查,了解分型后对药物剂量、治疗方案进行选择,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分型;介入溶栓;临床效果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好走位血管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逐渐出现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症,患者劳动能力因此有所减弱,严重时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临床医学中,下肢静脉血栓一直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有学者曾经表明,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以及静脉壁高凝状态均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且左下肢血栓形成几率院高于右下肢[2]。本文选择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展开研究,对所有患者实施MR检查与DSA介入治疗,得出数据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分型对介入溶栓疗效的价值,现将最终结局整理为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60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2岁,平均年龄(57.35±5.36)岁。最长病程5年,最短病程1年,平均病程(3.24±1.51)年。患者临床症状为:发热、肿胀、疼痛、下肢乏力等。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的均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患者全部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署本次实验相应协议;患者均具有较好依从性、排除标准:严重糖尿病及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3]。

1.2方法

1.2.1MR检查 选择Siemens1.5T超导磁扫描对6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检查,使用马根维显作为造影剂,将对其进行稀释,即选择生理盐水按照1:20比例进行调配,生理盐水浓度为0.9%。调整患者体位,使患者全程保持仰卧位,由先足后头的方向进入检查,专用体部线圈,执行扫描过程。具体步骤如下:(1)对三个部位实施常规、血管定位扫描,3D—CEMRA的扫描范围需要在每段血管定位图上进行确定,并对扫描范围实施监测,启动第一段3D—CEMRA扫描的判定标准应为比剂达到患者腹部,此时需指导患者屏气配合[4]。(2)实施三段血管的蒙片扫面后,在进行注药。(3)给患者进行注药时,需要选择注射经验较为丰富的护士操作,注药量共为100毫升,以每秒5毫升的速度进行。采集原始数据共分为3段,利用自动移床技术,扫描采取冠状位进行,回波序列为3D梯度状。设定参数:TR4.0/TE1.6ms,翻转角为25°,矩阵512×512,视野范围30×40厘米,MIP重建需要以上参数作为基础,并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自动对接全下肢静脉图像,可以旋转任一方向进行观察[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DSA治疗 使用GE数字坚硬血管造影剂对患者进行治疗,下肢静脉造影法为主要实施方法,使用40%的稀释溶液对碘海醇进行稀释,控制剂量在10~20毫升之间,流速约为1.0~1.5毫升/秒。对下腔静脉的位置和通畅情况的确定,可通过双肾造影完成,然后对过滤器进行防止。借助超滑黑泥鳅导丝与心脏C型造影导管进行超选,然后进入患者患侧髂总和髂外静脉内,以此确保岛罐头与血栓快能够尽量贴近。

1.3观察指标 对MR诊断结果、DSA治疗结果进行观察。MR分型:依据MR肌肉型号进行分级,1级(+)为肌肉信号高于血栓信号;2级(++)为肌肉信号与血栓信号相等;3级(+++)为肌肉信号低于血栓信号。(1)急性期信号呈高、等或者不均匀;(2)慢性期信号呈不规则的低或等信号为主;(3)亚急性期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血管狭窄程度正常或者轻度狭窄,记为Ⅰ级;血管狭窄程度为中度,记为Ⅱ级;血管狭窄程度为重度,记为Ⅲ级;血管狭窄程度完全闭塞,记为Ⅳ级。治疗效果:完全通畅、部分通畅

2.结果

2.1 6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MR分型情况

急性期32例(53.33%)、慢性期15例(25.00%)、亚急性期13例(21.67%)。血管狭窄支数为81支血管狭窄,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21支(25.93%)、28支(34.57%)、20支(24.69%)、12支(14.81%)。

2.2DSA的溶栓效果

按照MR血栓进行分型,DSA的溶栓效果如以下所示。(1)急性期:完全通畅31例(96.88%)、部分通畅1例(3.12%);慢性期:完全通畅12例(80.00%)、部分通畅3例(20.00%);亚急性期:完全通畅8例(61.54%)、部分通畅5例(38.46%)。

3讨论

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主要是有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减退,在加上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该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及时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因此,早期的准确诊断是非常关键的缓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溶栓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虽然效果显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争议[6]。本研究中,对6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采用MR影像学检查,通过血栓信号与肌肉信号的对比,(1)对患者的血栓类型进行区分,显示结果为急性期32例、慢性期15例、亚急性期13例。(2)按照血管狭窄程度区分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21支、28支、20支、12支。(3)通过DSA介入溶栓治疗,急性期:完全通畅31例、部分通畅1例;慢性期:完全通畅12例、部分通畅3例;亚急性期:完全通畅8例、部分通畅5例。表明准确判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MR分型,对提高DSA治疗效果有显著应用效果,此结论与张伟杰等人研究结论相符。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患者的介入溶栓治疗效果,可通过MR对患者血栓分型情况进行确定。

参考文献

[1]袁洪志,谷涌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3):233-235,240.

[2]徐国建.介入导管直接溶栓与静脉溶栓并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比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4):402-406.

[3]李伟,仇丽霞.导管溶栓术与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50):62,65.

[4]魏立春,侯培勇,李祺熠,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治疗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4):306-310.

[5]张丹阳.经外周静脉及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13):342-343.

[6]张伟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种不同溶栓方法的对比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27):3768-3769.

论文作者:何建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  ;  ;  ;  ;  ;  ;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MR分型对介入溶栓疗效的价值分析论文_何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