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观察论文_左娟

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观察论文_左娟

左娟

(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对老年患者抑郁症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前后的评分,探讨老年患者抑郁症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因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60例,所有患者首先根据各自的原发病接受不同的专科疾病常规治疗,共随访4个月,此外给予口服抗抑郁药物盐酸氟西汀。除接受上述药物治疗外,同时给予合适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治疗前后采用Zung抑郁(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所有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状况,比较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Zung抑郁(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原发病和抑郁症状均减轻。两组患者对盐酸氟西汀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口干、便秘、食欲下降、头晕等,余无特殊。结论:对于原发病引起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不仅要针对原发病采取专科治疗,更要从不同层次多方面的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干预下手,不仅能够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恢复,更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患者;抑郁症;心理疏导;精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255-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呼吸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好发于老年人群。目前的医疗技术尚不能完全治愈上述疾病,一旦患病,将是终身治疗。长时间承受疾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老年患者容易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严重的将发展为抑郁症。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对老年患者抑郁症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因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6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年龄在65~80岁之间,平均年龄(70.50±5.04)岁。所有患者均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糖尿病40例,高血压55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30例,慢阻肺40例。为保证干预前后的比较和干预措施的质量,排除既往原发精神障碍、老年痴呆以及严重的急慢性患者,如恶性肿瘤、严重的心力衰竭、肝肾疾病患者等;最近没有大的生活事件;既往和目前无意识障碍,无理解力、记忆力、定向力等认知障碍[1]。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经过本院相关科室治疗原发病,将病情控制稳定之后,给予口服盐酸氟西汀30mg/天,并开始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2]评价两组患者情绪的抑郁及焦虑程度。SDS和SAS分别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法(1~4分),各项得分相加为总得分,将总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以标准分≥50分为诊断标准,51~59分为轻微至轻度,60~69分为中度,≥70分为重度。为保证评分质量,此项工作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专职护士在患者治疗前后4个月对患者进行评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原发病病情控制稳定,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均有所下降,心情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见表。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量表种类 干预前 干预后

SDS 45.21±4.86 34.02±4.28

SAS 43.31±7.82 35.63±9.87

3.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精神障碍,以情绪低落、思维散漫、动作迟缓为主要临床特点。抑郁症状不仅是困扰中青年人的主要心理疾患,更是造成老年人情绪消极、生活痛苦的罪魁祸首。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单纯抑郁症的患病率可达5%,在慢性躯体疾病的基础上再患抑郁症的比例则更高[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抑郁症二者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该类患者的治疗,除了治疗原发疾病外,更要注意抑郁症的干预。除了口服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护理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显示,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能够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原发病情和抑郁症的临床症状,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护理措施。

对于老年患者抑郁症的精神护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1)探求根源、因势利导。如所患疾病类型、病人周围生活环境等。一般来说,病人所患疾病的治疗程序越繁琐,病史越长,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越高。因此,要想获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应首先找到疾病的症结所在。患病多年且病情迁延不愈的患者,因长期用药很容易形成药物依赖的心理,对自身疾病的评价也受主观情绪的影响。该类病人一旦感觉自己身体不适,立即与自己的身心疾病建立联系,产生强烈恐慌情绪,进而加重患者的不适感,加剧病情的发展。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人员应该耐心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使患者做到正确判断自己的病情变化,减少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对疾病的影响。还有一类病人病程较长,迁延多年,患者较为敏感,此时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消除其对疾病不必要的顾虑和心理阴影。(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全面下手:要想提高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质量,首先要向患者积极解释病情,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患者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并且得到最好的治疗,此外做好家庭护理尤为重要。要向患者及家属本人宣传有关该疾病的正常病理生理过程,使患者能够自我调节自身情绪。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上升问题不容忽视。一定要注意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促进患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郑彩霞.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J].广东医学,2013.34(17):2745-2757.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94-199.

[3] 余先会.浅谈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J].临床护理,2011,24(5):266.

论文作者:左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2

标签:;  ;  ;  ;  ;  ;  ;  ;  

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观察论文_左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