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论文_杨顺莉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论文_杨顺莉

(四川省资中县公民中学 资中 641200)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并把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初中物理学科的课程目标之一。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有益于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并获取新知识,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统一。为此,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中应注重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问、科学地猜想、学会应用“控制变量法”、学会分析与论证、学会合作与交流,并体验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言简意赅的说,创造始于问题。

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问题意识 。“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要“释义”、“解惑”,而且要启发思维,善于设疑。二是激励学生想问的欲望。物理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物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三是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提问,哪怕是错误的,也不要嘲讽,要正确引导。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

“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不同于无根据的幻想,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说明或假定性命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我有如下体会:

1.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经验跟探究物理规律结合起来,提出“科学猜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我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引导他们进行探究的出发点,启发他们联系“井里提水”、“游泳”等生活经验并联系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静止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不变,浮力减小,浸没在水里的体积减小等知识进行“科学猜想”。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形成了正确的观念,有的却形成了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计划地运用学生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正确观念,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猜想”,并有意识地避开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猜想”,从而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

2.运用类比联想或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

类比联想是指寻找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的相似特征,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要探究的课题是:“怎样通过实验来探究某一段电路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把电流跟水流进行类比,即用水压来类比电压,用水管的阻力来类比导体的电阻,学生很容易明白:水从水管里通过的流量:①当这段水管的阻力一定时,水压(水位差)越大,水流量也越大;②当水压一定时,这段水管的阻力越大,水流量则越小。通过类比,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科学猜想”: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可能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可能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有关。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激发状态,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指出以上只是猜想的结论,是否正确尚需通过实验来检验。这样做,培养了学生把陌生的对象和熟悉的对象类比,把未知的东西和已知的东西类比,从中学会“类比法”,并进行“科学猜想”。

三、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控制变量法”

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进行实验,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要控制变量,因此,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设计实验过程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科学方法,它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与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控制其他量不变,比较研究物理量与第二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接着是第三个……最后综合起来得出规律。“控制变量法”贯穿初中物理教材始终,在很多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产生、实验的设计等方面都要用到。如研究欧姆定律时,引导学生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要控制电阻不变,探究电流跟电阻关系时,要控制电压不变。

四、培养学生分析与论证能力

“分析与论证”是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在获得证据的基础上将探究结果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研究方法,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或其他解释,形成超越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新的理解。

学生在经历了对数据的准确记录、对数据的比较和对可能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之后,离科学探究的结果仅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归纳科学规律。要归纳科学规律,就要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相等、之和、之差、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发现这些特征并归纳出结论。要归纳科学规律,还要关注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

五、重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评估、合作与交流

学会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估,并善于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由于学生的探究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严谨、科学,因此让学生经常在评估和交流中,发现自己的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及时弥补或做出改进,增加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促进他们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使学生具有团队精神。

在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中,其难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像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那样,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特别是在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应该从简单的探究活动入手,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各个击破,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论文作者:杨顺莉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5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6

标签:;  ;  ;  ;  ;  ;  ;  ;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论文_杨顺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