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决策思想研究--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_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陈云决策思想研究--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_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陈云的决策思想研究——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年论文,思想论文,同志诞辰论文,陈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云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他以“慎重决策”、“多谋善断”、“处理麻烦问题的能手”闻名。他往往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刻提出和实施重大的决策,特别是建国后的一些重大经济决策,有效地扭转了当时的困难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毛泽东曾称赞陈云曰“能”,说解放初期的平抑物价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今天,这些决策所面对的历史条件已不复存在,但是这些决策所体现的智慧和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发人深醒。这是陈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今天我们纪念陈云,最重要的就是要继承和研究他的决策思想,用以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办事能力,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一、要慎重,不要轻率

陈云一贯主张慎重决策,主张审慎地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形来提出适当的方针政策,认为干部“要采取科学态度,不要自以为是。……特别是政治家,对不认识和认不清的事物要持慎重态度,这不会丢脸,轻率才易丢脸”。(《陈云文选》第1卷,第260页)

陈云之所以主张慎重决策,是与他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分不开的。陈云历来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认为干部、共产党员“是老百姓派你当代表干革命,老百姓要你领导他们求得解放”(同上,第297页),因此在做决策时要有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要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经验不够、本领还不大,要兢兢业业地前进。

陈云在建国后主持财经工作,他感到责任重大,指出,国家这样大,情况如此复杂,我们又如此不熟悉,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我们要小心谨慎,力求少犯错误,不犯大的错误。建国后在接收旧人员问题上,他主张“一定要采取慎重的政策”,全部接收在旧政权下工作过的人员。他说,现在是我们管理国家,人民有无饭吃就成了我们的责任。在把百年来帝国主义所把持的海关变成为人民的海关这场根本性的大变革中,他主张采取稳重审慎的步骤,要把旧海关内有用的东西如验证、查缉等业务技术和管理经验接受过来。在建国初期统一全国财经、迅速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实行统购统销等重大决策和活动中,在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开创性工作中,他都审慎地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积极而又稳妥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奠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革”后,我们国家面临着奋起直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任务。在这个关键时刻,陈云又一再强调要慎重决策,防止重蹈过去的覆辙。他说,我们国家有现在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大国,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在世界上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他主张,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既积极又稳重。工业引进项目,要循序而进,不要一拥而上。一拥而上,看起来好像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1979年3月14日在关于财经工作给中央的信中,他说,我们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1984年谈到当时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时,他建议要走一步、看一步,随时总结经验,坚持把改革搞好。

陈云主张决策要慎重不要轻率,他所提出的每一项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都是非常慎重地而不是轻率地提出来的,这是他所作出的决策能够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这种慎重而不轻率的态度是我们进行各项工作时都应当加以学习的。

二、事先要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

1980年中央成立书记处后,陈云建议书记处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事先要调查研究”。这是陈云一生工作经验的总结,亦是陈云的一个最基本的决策思想。

陈云一向主张不忙于决定对策,而要首先了解情况,他认为,“这才不是本末倒置”(《陈云文选》第1卷,第343页)。他说,领导机关决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工作,都必须主客观相一致。计划是主观的,但必须建立在客观可能的基础上。要“根据客观事实想问题,定政策”。(同上,第346页)他说,我们常讲实事求是,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

陈云强调,工作要做好,一定要实事求是。建国以后,我们一些工作发生失误,原因还是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根据客观事实办事。实事求是既容易做到,也难以做到,弄清“实事”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客观现实既复杂,又多变,而人们又往往为着某种目的和利益,极力掩盖事实真相,谎报瞒报情况,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是人们自己的活动,更是复杂多变,因此要求实就需进行艰苦的探索。历史经验证明,不少人也明明知道要从实际出发,避免主观主义和片面性,但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仍然会陷在主观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中。因此陈云多次强调,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所以他一再主张,我们做工作,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这样决定的政策,才有基础。他批评有的同志却反过来,天天忙于决定这个、决定那个,很少调查研究实际情况,这种工作方法必须改变。

陈云强调,“重要的是要把实际看完全”,“弄清楚全面情况”。(《陈云文选》第3卷,第46页)他说,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也就是毛主席说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关键是,从片面的实际出发,还是从全面的实际出发?有些同志不花时间去弄清楚全面情况,弄清楚事物的本质,而是看到一些现象,就想当然,发议论,作结论,这是十分有害的。我们犯错误,就是因为不根据客观事实办事。但犯错误的人,并不都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而是把片面当成了全面。他说,“片面的情况不是真正的实际,也就是说,它并不合乎实际。所谓难也就难在这里。我参加革命二十多年,犯错误都是因为认识上存在片面性。要少犯错误,就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陈云文选》第1卷,第343页)

实事求是的关键是要把“实事”看全面。陈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解放初期,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倒把分子倒卖纱布、面粉和煤炭等重要物资,哄抬物价。陈云亲自去上海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与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谈,深入了解情况后,从全国调集粮食、棉纱等物资有计划地在各大城市同时抛售,给奸商以毁灭性打击,稳定了市场的物价。

1959年,陈云受毛主席委托落实钢铁指标这个棘手的问题。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详细调查矿石、焦炭、耐火材料、炼铁、炼钢、轧钢设备以及运输能力等钢铁工业内部的各个环节,最后确定1959年钢铁指标为1300万吨,实践证明这个指标符合当时钢铁生产的实际。

1979年宝钢是否干下去的问题出现后,陈云不顾体弱状况亲自去宝钢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和反复研究、比较,陈云提出宝钢要坚决干下去,先上一期,积累些资金再上二期,这样把资金搞活了,解决了宝钢的困境。

陈云一生注重深入调查研究,在做决定之前总是先把情况弄清楚,弄扎实。陈云对于每一个问题,都从全面的调查研究入手,掌握的材料十分具体周详,这就为正确的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作出几个比较方案

陈云说,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陈云文选》第1卷,第343页)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陈云文选》第3卷,第34页)

所谓具体分析实际情况,首先表现为从多方面来分析问题,从各个侧面来考虑问题。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8页)具体的东西在人们的头脑中总是首先作为一个“混沌的表象”出现,它只有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才能作为一个清晰的整体出现。

1962年,人们对于当时财政经济存在着困难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当时困难的具体情况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因为还没有经过分析,当时的困难情况还是处在一种“混沌的表象”中。陈云1962年2月26日《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讲话,对当时财政经济困难首次作了具体分析。他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从五个方面全面地揭示了当时财政经济的困难,统一了大家对当时困难情况的认识。

陈云所谓具体分析实际情况,还包括分清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弄清楚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陈云常说的比较,目的就是“弄清楚事物的本质”。陈云善于通过“比较”从大量材料中找出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带全局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陈云在1962年就当时我们在财政经济方面存在的困难做了五个方面的分析后,通过比较指出:“以上讲了五点困难,其中一、二两点是基本的,其它三点都是从前两点派生出来的。”这可谓“弄清楚事物的本质”的典型,它把基本的和所由派生出来的东西区别开来了,使我们一开始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主要是指隐藏在事物现象后面的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陈云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十分注意寻找经济现象后面所隐藏的内在联系和关系。他指出,所谓政策,无非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他多次提出“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说如果不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必然造成不平衡和混乱状态。

在领导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陈云历来反对不顾条件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强调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制定经济计划必须十分注意各种条件和可能性的分析。1962年他在讲到要研究农业的基本情况时,指出计委、经委、农办要扎扎实实地做调查,认真研究农业生产的各种条件,在此基础上拟定农业生产指标。陈云所谓具体分析实际情况,还包括历史情况的分析,分析这些条件的变化情况,分析它们现在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哪些比过去好,哪些比过去差。三年困难时期,陈云在讲到农业在那几年有很大的减产时,拿1961年的产量同1957年相比,说明1961年粮食减产很多,棉花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产品也减产很多。为了弄清楚增产的可能性,他从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条件,如土地、耕畜、肥料、农具、种子、水利、机械,以及以后几年中工业支援农业的可能性等等,说明好的条件同不好的条件相抵,当时的情况并不比一五计划时期的情况好。由此他得出结论,我们工作的基点应该是:争取快,准备慢,安排农业计划,必须照着这个意见办。

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中,就可以找到对策,对此,陈云主张:“必须作出几个比较方案,择优选用。”(《陈云文选》第3卷,第280页)这是陈云的一个重要决策思想。

1958年,陈云提出,“我们要求有些重要设计,尽可能做出几个有比较的方案,就像修铁路有比较线路一样。”(同上,第114页)1980年2月中央成立书记处后,关于书记处的工作方法,陈云建议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事先要调查研究,同时建议:“要准备好方案,而且要准备两个方案,不要只准备一个方案。”(同上,第385页)

陈云之所以要求准备不止一个方案,目的是为了从广泛的角度去寻找最佳方案,通过“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在比较中辨别优劣,从而找出最佳方案。陈云说,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要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这样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清楚,判断得更准确。多比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同上,第189页)

四、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陈云之所以善于决策,主要是由于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

陈云的决策思想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它的科学性,这就是实事求是;一个是民主性,这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前者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后者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陈云的决策思想是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有机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有机统一。

陈云历来非常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他多次强调说,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观察问题,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

陈云指出,掌握了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思想方法,就会自然地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具体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再拿这种一般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陈云有一个著名的十五字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就是他在延安时期学习马列主义哲学以后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总结出来的体会。

“不唯上”,并不是说上面的话不要听,而是说要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对于上级指示不要机械盲目执行,而是要考虑怎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不唯上”,也包含着不迎合上级领导的喜好、不观看上级的眼色办事的意思。大跃进时期,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迎合上级领导的喜好,看上级“面子”或敷衍上级的“面子”,虚报浮夸,瞎吹高指标,从而造成产量愈报愈高而粮食却愈来愈少的局面,群众对此很反感,说“干部出风头,社员吃苦头。干部吹牛皮,社员饿肚皮”。在青浦调查的座谈会上,有人认为这是老百姓在说怪话,陈云严肃地说:“这不是怪话,他们讲的是实际情况,是在说实话。我们确实有一些干部,头脑发热,虚报成绩,夸大产量,而且一级一级层层加码,以至于误导中央决策。虽然这是少数人,但危害很大,群众对他们的批评,完全正确。”(《缅怀陈云》,第443页)

“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而是说要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当教条,要联系实际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陈云说,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地领会,因为理论是实际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来自实际,而不是来自书本。某一本书自己确实已经读过几遍,但是,隔了几年,因为工作需要,再去读它一次,就好像是没有读过的新书,就觉得过去实在没有读懂。这个道理不是别的,就是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问题。认识必须由实践中得来,而且只有经过实践,认识才能发展。(《陈云文选》第1卷,第252-253页)因此,“理论和实际两者不能或缺。看不见理论和实际统一,或者看不见理论和实际有别,都不对。”(同上,第216页)

“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才是最靠得住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是客观实际的能动反映,它只有在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是可信的。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点条件下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把一切计划方案建立在客观实际和可能的基础上,才是唯一正确的思想方法。

陈云强调,最要紧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反复考虑,对原定计划方案进行修正,这样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不断循环往复,就可以弄清楚决策是否正确,办法是否完善。陈云强调的要“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凡是要达到主观和客观一致,得到完全正确的认识,必须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一辩证法观点在陈云的“反复”思想中,体现得十分具体、自觉,十分鲜明。

在半个多世纪的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生涯中,陈云运用“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个15字诀,作出了许多重大的决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保证了决策建立在客观实际和可能的基础上,从而不至于导致盲目的行动,或事与愿违。我们的政策只有符合于客观实际和可能,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达到我们预定的目的。但我们的认识又常常不是完全符合于实际,常常是停留在表面的片面的认识上,不能够达到对事情的本质的全面的认识,这是一个矛盾。必须承认这个矛盾,采取必要的方法,使片面的认识逐步发展为全面的认识,使肤浅的认识逐步发展为深刻的认识。这需要通过“交换”、“比较”、“反复”这一辩证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

陈云从实践的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一个富于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决策原则和工作方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充分反映了陈云决策的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与坚持原则的作风,“交换、比较、反复”,充分反映了陈云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善于倾听各种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的民主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在十五字诀里,我们看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看到了党的老一代领导人的精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生机蓬勃的创造精神。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当以陈云为榜样,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端正我们的决策思想,加强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办好我们所从事的各项事情。

标签:;  ;  ;  

陈云决策思想研究--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_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