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素养到信息通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论文,素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新兴技术带来了信息过载,面对海量的信息源,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最好、最相关和最具权威的信息,如何运用信息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创造知识、适应新变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也将极大地方使其日常生活。仅仅关注计算机素养(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技能)以及信息素养(信息获取技能等)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思考与鉴别)等能力。信息通晓(information fluency),即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素养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有着更高能力内涵的术语,它包含了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信息交流技能等,成为当今社会表征个人综合能力的新标准。高等教育如何改革教学模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通晓能力,已经逐渐引起西方图书馆界的关注。以下对美国的有关研究予以重点介绍。
1 信息素养与信息通晓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不难看出这个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1]。信息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纷纷阐述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也随之不断拓展和延伸。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设的信息素养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2]。这一定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将之信作为信息社会中评估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2000年1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包含5大标准22条共计86项具体的评价指标,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素养的能力内涵,其主要条款包括[3]:(1)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2)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3)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把选择的信息整合到自身的知识基础和价值体系中;(4)有信息素养的学生,不论是个人或作为小组成员,都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5)有信息素养的学生理解信息利用引发的相关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的存取和利用信息。这一标准为全美乃至全世界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和使用提供了依据,成为信息素养教育里程碑式的标志,将长期影响那些提倡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如何确定、下载、评估、利用信息能力的教育者[4]。受新兴技术的影响,其构建的理论框架超出了在广泛的教育背景下有关信息素养概念的讨论领域,虽然仍沿用了“信息素养”这一术语,但其内涵却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信息领域、教育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技术领域和认知领域。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发布自由化,在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所浮现的信息不计其数,信息过载成为人们尤其是网络一代的最大困扰。尽管网络一代对新兴技术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及时通讯、电子邮件、社会网络(FaceBook和Fnendster),社会书签网站(del.icio.us和BackFlip)、图像分享网站(Flickr和Zoomang)以及目前快速增长的社会视频网站(You Tube)等进行在线交流和分享思想。然而,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却达不到信息社会的要求,还缺乏一定的技术头脑。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对信息检索、鉴别、加工和有效的沟通技能还相对匮乏[5]。当技术、信息、知识、创新等成为时代的表征时,新兴技术能力再次作为一种考验和衡量个人能力的试金石凸显出来,以信息素养与计算机素养为代表的能力术语,已不再能涵盖当今时代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位。
199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信息技术素养分会在其《信息技术通晓》报告中选择了“信息技术通晓”这一术语,以区别“计算机素质”一词,因为后者经常用于表示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特殊技能,而前者则强调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信息技术利用的批判性思考。他们认为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人们(FIT人)能够有创意地表达自己,能够重构知识框架,综合新的信息。FIT人实践着终身学习,他们不断运用其知识来适应各种变化,并获取更多知识,以便更有效地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该报告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个人成为FITness所要掌握的三种知识类型[6]:(1)当代技能:能够应用当今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及时的利用信息技术;(2)基础理论:了解计算机、网络以及技术信息的基本原理和思想;(3)智力能力(思维能力):能够在长期复杂而持续的状况下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进行高水平的思维。为使该书的理论体系与计算机素养理论相区分,其列举了十个优先考虑的术语。“通晓”是许多大学校园中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文档中讨论最多的术语之一。与“素养”、“能力”等术语相比,“通晓”是一个有着更高水平技能集的术语,它包含了以上三种知识类型。
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信息素养理论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计算机素养理论相互交叠,又各自独立,其各自强调和代表的立场不同,但是他们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是通过信息组织检索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评估所得信息的能力。1999年美国南部大学联合会(ACS)结合了图书馆界信息素养的有关要素和IT工具及方式提出的信息通晓概念,概括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其认为当学生在信息收集、评估、利用和表达的过程中全面而熟练的应用批判性思维和适当的信息技术时,便达到了信息通晓的水平[7]。信息通晓(information fluency)代表着个人拥有的一系列信息与技术技能,成为信息素养发展的高级阶段。
2 信息通晓的概念、模型及能力要求
根据ACS给出的信息通晓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8],结合其对信息通晓的描述,我们得出:信息通晓是个人在问题解决、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和批判性思维等多种能力的融会贯通,强调的是解决信息问题的流畅性,它包含技术使用的流畅性、思维转换的流畅性和鉴别评估的流畅性等。
图1 信息通晓理论模型一
2001年,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发起了信息通晓培育计划,引用并发展了南部联合会的观点,认为信息通晓是在信息过载和技术精深的环境中有效完成任务的能力,包含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三种主要能力。其给出的信息通晓模型(如图2所示)进一步强调了这三种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叠和融合的[9]。由模型看出,交流沟通技能作为信息通晓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完善了信息通晓理论。
图2 信息通晓理论模型
200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Jim Rettig在报告中对信息通晓的能力要素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信息通晓具备6个本质要素[10]:(1)认识到信息需求;(2)简洁的阐述获取策略;(3)辨认所得信息,修正检索策略,重新获取信息;(4)评估和选择信息;(5)创建新知识;(6)将成果表达和出版。基于以上六个要素构建了一个新的信息通晓模式(如图3所示)[11]。由该模型看出,培育信息通晓是信息需求水平一层一层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能力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主要可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学习者能够确定和表达信息需求,初步判断所需信息潜在的类型和格式;第二层,进一步考虑策略的成本和效益,重新评估需求的性质,扩展需求,选择最适当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源和系统;第三层,实施检索策略,限制检索式,摘录、记录和管理信息及其来源;第四层,通过运用已知的标准评价信息及其来源,概括摘录信息的主旨;第五层,通过综合主要的思想,构建新的概念,比较新旧知识,根据现有的知识评估新知识;第六层,制定策略,将现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并表达出来,使用适当的技术进行演示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要持续应用适当的信息技术和可供利用的所有资源,诸如,万维网、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图书、期刊、编辑器等,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识别信息的可靠性及其应用价值,不断地修正信息获取方法,直到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运用各种制作技术,如引用软件、统计软件、文本编辑器、数据库软件、演示制作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和HTML等,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并阐述演示给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该模型是在信息素养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新兴信息技术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然而,在模型中并未体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与南部联合会的观点略有不同。
2003年,印第安纳大学学校图书馆与信息科学联合院主席及教授Daniel Callison,在区分信息通晓与信息素养的过程中,结合以上各种观点,给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通晓模型,(如图4所示)[12]。该模型概括了信息通晓适应的领域、技能要求、学习模式、学习策略、信息评价及交流标准等,并突出了在整个信息通晓的过程中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Callison强调信息通晓适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涵盖所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技能,尤其它能够适应当前在高等教育中逐渐兴起的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解决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过来,此种教育模式也在促进学生信息通晓的培育,这种思想同样在信息通晓模型中体现出来。笔者认为与以上几种模型相比,Callison构建的信息通晓理论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对信息通晓的培育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培育信息通晓的环境要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通晓理论及模型不断完善,与此同步,信息通晓培育也逐渐在高校范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便开始发起以点到面的信息通晓培育项目,通过典型示范、逐渐扩大的推行方式,目前美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笔者通过对ACS下属院校及其他几所在此方面取得较大成功的学校如中佛罗里达大学、泽威尔大学等网站、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在信息通晓培育方面,这些学校采取的方式普遍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个趋势。
图3 信息通晓理论模型三
首先,联合教师、馆员、技术专家和学生。美国南部联合会提出联合教师、图书馆员和IT工作人员,达成共识,共同面对当前新兴技术对教学学习方式提出的挑战,协同帮助学生达到信息通晓的水平。Jim Rettig指出信息通晓的承担者包含四种人群,即教师、图书馆员、技术人员和学生。2001-2002年,ACS下属的16所院校纷纷发起信息通晓培育项目,积极发动学院教师、馆员、技术人员和学生参与信息通晓培育模型的开发和推广。如戴维森大学,以其生命科学学院为先导,进行以点到面的信息通晓培育。为将信息通晓的培育与生命科学学院的课堂教学相融合,其组建了信息通晓项目开发小组,由负责课堂教学的教职工、一个自然科学馆员、一个教学技术专家和两名学生组成[13]。由此可见,多群组联合培育是信息通晓培养模式突出特征之一。
图4 信息通晓理论模型四
其次,开发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型,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是信息通晓项目的另一个目标。戴维森大学信息通晓小组利用Dream Weaver和Blackboard等软件研发和设计了一个基于网页的IP模型。其培育主题涵盖:具体学科数据库的检索技能和策略;利用万维网收集信息;批判性的评估数据和信息;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交流步骤;复制、引用和剽窃等引起的道德法律问题等[14]。同样,美国南部中心大学创建了网络教学模型,将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推动师生从对简单的信息素养的了解向更高级的信息通晓的理解转变。其主题包括:如何选择适合于课程及作业的研究主题;如何确定研究需要的信息类型和信息量;如何检索和获取信息;如何批判性的评估信息;如何组织信息;如何合法、有道德的使用信息;如何在网页上有效的演示表达信息等[15]。泽威尔大学开展了信息通晓虚拟指导项目,具体包括:研究问题的确定;资源的识别和确定;搜索策略的改进;网站的评估;防止剽窃;获取全文等,综合指导学生研究技能[16]。其在每一个指导模块中都设立了专门的测试,测试结果可直接发送到教授的邮箱,进行结果核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第三,扩大图书馆教学内容,实现技术、资源的融合。中佛罗里达大学于2001年在校园范围内发起信息通晓培育项目,计划提升学生批判性分析能力、专业领域的综合研究能力以及将通过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学生论文、课程作业的质量等。此项目联合了学校教职人员,包括来自图书馆、课程发展中心、网络服务中心、教学学习中心等部门的人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图书馆不仅提供了资源、设施等支持,而且在项目发展中发挥了带头领导的作用。其开展的教学指导内容也得以扩展,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图书馆检索技能,而是将信息通晓融入到webCT课程中,创建了在线教学模式,将图书馆资源、技术与教学学习融为一体。此外,图书馆为所有的教职人员开展培训,使其能够教授高级研究技能并将其轻而易举的运用到课程内容中[17]。泽威尔大学信息资源部于2002年秋季学期,实施了信息通晓计划项目,2003年夏成立了教师信息通晓协会,将教学技术服务和图书馆教学服务联合起来,泽威尔大学许多图书馆员参与并为教师信息通晓协会作出了贡献[18]。戴维森大学在信息通晓扩展项目中,将有关档案学的课程设于图书馆,馆员和教师一起为学生介绍档案组织和研究的概念,同时,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档案资料的便捷获取,介绍戴维森档案数据库的检索使用方法[19]。这种方式将教学和资料来源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最后,正如Callison所提倡的构建一种以培育学生各种素养为目标,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环境,培育教师、学生及所有相关人员的信息通晓能力[20],几乎所有的正在或即将推行信息通晓培育项目的院校都在筹划一个集各种资源、人力于一体的环境或场所。这一趋势与当前以图书馆为主导构建的信息共享空间的目标和使命相吻合。由此,可以预见信息共享空间将成为培育个人信息通晓能力的理想环境。
4 信息共享空间是培育信息通晓的理想环境
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与信息素养项目相同步,西方高校图书馆开始探索与实践信息共享空间。因为它产生自图书馆,同样肩负起了图书馆本身所固有的培养用户信息素养的使命。正如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Charlotte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前负责人Donald Beagle所描述:信息共享空间旨在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和“IT素养”[21]。也因此,大学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始终围绕着这一使命不断的扩展延伸。经过10多年的发展,信息共享空间已经完全突破了最初的“信息拱廊”模式,其范围、影响力扩展到了整个大学社区。目前,它与大学教育中逐渐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呼应,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现代技术集为一体,由馆员、技术专家、教师与学生协同运行。在提供有序的印刷、电子、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同时,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造一个便于交流、共享、协作的学习环境(包括虚拟环境与实体环境)[22];其“一站式”的集成特点、专业而全面的服务质量、最新的技术设备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培养信息素养与IT素养的全新环境;其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解决的建构学习方式,为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产生和形成营造理想的氛围;其以图书馆为主导,联合信息技术部门及学校相关学习部门协同构建和维护的组织运行方式,其将教学、学习、信息源、技术相融的模式,又完全集成了信息通晓的培育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发展的信息共享空间全方位满足了培育学生信息通晓的要求,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信息通晓培育项目。
收稿日期:2009-04-08
标签:信息素养论文; 图书馆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批判性思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