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画中之竹”看“胸中之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细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解放军论文,长江论文,胸中论文,之意论文,大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以下简称《横渡长江》)是毛泽东经典新闻篇章之一,多年来也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目前关于此则消息的相关文章,就笔者有限阅读范围,大多数只关注其新闻体式,大讲特讲枯燥乏味的新闻学知识,探讨用词如何如何准确等,这不能说不可。但笔者以为,这有些避重就轻,初中生了解一点基本的新闻知识,会读新闻即可。须知,“新闻学是‘事学’”,忽略或轻视它的叙事艺术,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则消息(记事文)的写作目的与其结构的安排、材料的详略与先后顺序之间的关系有其独特性,值得我们作一番探讨。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是从作画角度说的,作文亦应如此。而作为教师的读者,我们不仅要知道“画中之竹”,“追其所见”,更应该追索其“成竹”之“所欲”,进而探求其“胸中丘壑”。
基于此,本文拟从以下三个角度解读《横渡长江》一文。
一、看“画中之竹”——《横渡长江》写出了什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战斗两天时间就取得了基本胜利,如何通过报道这件事来增强人民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打击敌人的士气呢?毛泽东不愧文章圣手,将强大的气势寓于貌似平时的文字,通过定“势”、破“势”、诠“势”巧妙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的渡江过程,暗示胜利必将属于共产党和人民大众。
1.标题:定“势”。定“势”,即定下气势。也就是说,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给文章定下了雄伟壮丽的气势。这体现在:首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其数量之巨,规模之大,让人惊叹。再看“横渡”,横,即横渡,横越。《楚辞·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王逸注:“横渡大江。”渡,通过江河。汉刘向《九叹·远逝》:“椉隆波而南渡侉,逐江湘之顺流。”横和渡的是江河湖等非常宽广的事物,这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克服其中的重重困难与险阻,故“横渡”一词本身能给人以磅礴恢弘气势的联想。如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就是很好的例证。而“渡过”“过”等词则不具备这样的字面联想意义。此外,“横渡”表示的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故本文所记述的应是人民解放军渡江过程中的消息。须知,人民解放军当时渡江的工具是募集的木船,救生器材是用葫芦、杉木料、干稻草等自制的,用的武器是“步枪”。由此,标题能让人产生无限联想和想象:百万大军,在浩瀚的长江上,冒着美式枪林弹雨,千帆竞发,劈波斩浪,这画面是何其壮观,何其雄伟;枪炮声、波浪声、喊杀声、飞机声,万声齐聚,这首英雄交响曲是何等气魄,何等震撼。真乃史诗也。
2.导语、过渡语:破“势”。破“势”,说出“势”的表现。这里的“破”,是说破的意思。标题只是告诉我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英勇渡江这个信息,还过于笼统:长江绵延三千公里,在何处渡江,渡江结果怎样等等,都无从知晓。毛泽东深谙读者心理,于是在正文开头——导语部分“破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千余华里”,点出渡江范围之长。过渡语“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指出起点终点,使范围更加明确具体;同时,也点扣题目“横”(古代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字。这是从空间角度来解释“势”的。“冲破敌阵”,点出渡江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冲破敌人的碉堡、船舰、飞机的陆海空的立体防御,可以想见我军进攻之快速,攻势之凌厉,力量之强大。这与下文“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相呼应。同时,“冲破”也含蓄地点出渡江战斗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一部分大军顺利过江,一部分还没有渡完。下文西路军和东路军的大部分渡过长江,“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也印证了这一点。
3.主体:诠“势”。诠者,详细解释、说明也。导语部分对“势”作了简单的说明,但还比较模糊,不够具体,缺少形象感,故需要进一步诠释。于是,作者对中、西、东三路军渡江时间、地段、人数、占领或进发的军事要塞等情况分别加以说明。各路军分别在短短的一天左右的时间内,大部分都已渡过长江,分别占领或抵达众多城镇:中路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西路军“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就地名本身来说,这一个个城镇是单独的点,它从量上对“势”加以强化;但这些城镇又各有辖区,故又是面,这就从面上使“势”得以具化。在此基础上,作者把敌我双方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加以对比,从士气上来写“势”。中、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甚为微弱”;东路敌人虽有“较为顽强抵抗”,但经过整天激战,已被歼灭和击溃。败了弱敌,克了强敌,足见人民解放军之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二、由“画中之竹”看“所欲画者”—《横渡长江》为什么这样写
鲁迅在《不应该那样写》一文中说道:“凡事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来,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样写’的。”①这告诉我们:读名家名作,不仅要明白“应该怎样写”,还要明白“不应该那么写”。笔者以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下面笔者将对毛泽东为什么这样写、不那样写的目的加以解析。
首先,作者在消息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电”后为什么要加“22时”?须知,22时对当代人来说已经不早,对那个年代的人就更晚了。这里需要综合考虑,这时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已取得基本胜利,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毛泽东,作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最高统帅,“胸中之竹”也已成“画中之竹”,胜利后的兴奋喜悦之情不能自已。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且这次胜利对解放全中国有着非凡的意义,更有“当惊世界殊”的意味。故他意识到应及时把此消息发布出去,鼓舞士气,振作精神,提高百姓对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的信心,并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所以“22时”这个时间点的丰富意蕴若不被发掘出来,作者的一番良苦用心也就白白被浪费掉了。另外,正因为兴奋,正因为这胜利来得迅速,正因为这胜利的意义非同寻常,所以作者没有采用“金字塔式”“散文式”②新闻结构,而采用了“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结合式”,即:在导语部分把最核心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最快知道结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心理;然后,在主体部分,按照渡江时间顺序、辅以进攻情况异同来结构全文,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此伏彼起,由弱到强,文章富有节奏感。在叙述三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等相同内容时,作者调整了它们的先后顺序,使得文章错落有致,不呆板,富有美感。
关于文中“突破”“渡至”“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等用语准确性的讨论文章俯拾即是,此不赘述。文中一些明显不符合“事实”、有违新闻客观性原则、主观性比较强的语句更值得关注。比如“毫无斗志”“甚为微弱”“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既然这样,为什么一天多的时间中、西路军还没渡完?抵抗“甚为微弱”了怎么还会有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一说?是作者误用,还是不知道?笔者以为恐怕都不是,此乃作者有意为之。这里首先需要明白,新闻虽然强调客观真实,但绝对的客观公正的真实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记者,都要受其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利益集团的约束和限制,选择新闻事件中符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其利益集团的方面来报道。因此,毛泽东褒人民解放军贬国民党官兵是符合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的共同利益的,在艰苦战争中需要鼓舞士气,增强广大群众对解放中国的信心,争取更多的群众的支持。接着,文章描写此段防务统帅汤恩伯亲自督阵毫无作用,足见国民党官兵希望和平;而他的判断失误,导致东面防线失守,因而统帅的决策也是错误的。至此,国民党必败盖棺论定。和重点写中、西路军一样,东路军因遇到较为顽强的抵抗,毛泽东便用“整天激战”一笔带过,意亦在于此。他深知,详细描写人民解放军如何英勇的同时,也必然会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国民党官兵的抵抗是多么顽强,二者是统一在一起的,这在宣传效果上远不如略写好。
三、由“画中之竹”看“胸中丘壑”——《横渡长江》这样写表现了毛泽东怎样的气度与情怀
短短600多字的消息,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让人叹服。虽为消息,读来并无严肃呆板之感,反而令人倍感亲切。你看,长句短句参差交错,节奏鲜明;写自己人“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赞美之词脱口而出,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等轻蔑之语信手拈来,甚是快意;细数中、西、东三路军的作战起止时间、出发和占控地点、渡江人数等,如数家珍,如在目前,一切了然于胸;“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可见出其远见卓识、超绝的军事才能,看出他是何等的自信与豪迈,也可感觉到他舍我其谁的霸气。也正因为他有过人的文采,指点江山的王者气概与韬略,才能写就气势如此雄壮之文。至此,我不禁联想到诸葛孔明为刘备定三分天下大计时的情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③只不过诸葛先生讲的还是蓝图,还是“预定计划”;而毛泽东的已成事实,志得意满。二者有霄壤之别。其三分天下与毛泽东的一统江山在气度与胸怀上也不可同日而语。
综上,毛泽东用“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结合式”结构全文,由果及因、由事及人的独特叙事方式,不仅快捷地传达了渡江战斗的进展情况,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舞作用,也彰显出其王者气度与风范。它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等文章奠定了“新华体”的消息结构模式。
①引自《且介亭杂文二集》,见《鲁迅全集》第6卷第32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②“倒金字塔”(Inwerted Pyramid),国内新闻界也称作“倒宝塔”“倒三角”,是按照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头重脚轻地安排新闻事实材料,最重要内容——新闻故事的结果、高潮、最新动态、要点或轮廓——放在最前面,次重要的内容放在中间、次要的放在最后。(引自刘海贵总主编,孔祥军分卷主评撰《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范式与典例》第9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金字塔”,又称“编年史”,即将事实结果,最重要的材料留到最后才显示出来的消息结构。“散文式结构”是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写法。采用散文式结构,消息开头可以先简笔描绘有关场面、情景、气氛、色彩,或即兴抒发见闻、感触,或引发调动读者的联想,激起读者的兴趣,或设置悬念等;然后,再有节奏地和盘托出新闻事实。(根据网络整理)
③【晋】陈寿,【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678页,中华书局1999年。
标签:横渡长江论文; 长江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金字塔论文; 毛泽东论文; 历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