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定性研究中系统方法的操作分析_定性研究论文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中系统方法的操作分析_定性研究论文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中系统方法的操作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操作论文,方法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由来

作为研究方法,定量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按照一定的步骤或流程开展,并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精确计算,得出结论。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弄清社会组织、社会现象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如何促进组织发展、提高组织绩效、促进人的发展,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变化、发展过程,是难以精确计量的,需要运用定性方法或者是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并体现出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相比之下,定性方法缺乏精确的可操作性。作为重要定性方法论之一的系统方法提供了定性思考的基本原则,但难以直接运用。正如D·C·菲立普所说,系统方法是当代富有启发性的新思想,它正确地强调,只有了解一个有机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认识系统的本质属性。它指出了传统科学的分解或分析方法的局限。但是它并没有提供一套研究有机整体的操作方法。到目前为止,它还只是一种无法付诸实践的学说。[1](P130)虽然菲立普所说的话已经过去20年,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然没有很好地贯穿系统方法,仍然没有出现有机整体的操作方法。当代组织理论[2](P77-94)、演化经济学理论[3]等已引入系统论或复杂系统观,但由于系统方法缺乏可操作性,都没有将系统观贯彻到底。因此,在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中,需要将系统方法进行操作化。本文在对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方法对系统方法作操作化分析,使系统方法成为可以直接运用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推动社会科学定性研究的规范化。

二、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系统方法提供了进行思考和研究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本文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出发点。根据系统方法的基本观点,整体性原则(或综合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总原则、总体要求,它具体表现为结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将相关性原则和环境分析原则归结到动态性原则之中,因为动态性原则(也可称为历史分析原则)一方面强调系统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系统内部维度、层次、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相关性原则和环境分析原则都是分析这种关系的。将层次性原则和维度分析原则归结到结构性原则之中,因为系统的结构内在地包括系统的维度、层次和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系统方法的四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结构性原则反映了系统及其环境的具体构成;功能性原则反映了系统进化的动因;动态性原则体现了系统进化的过程、形态及系统维度、层次、要素、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反映了系统进化的动力;目的性原则除了反映了系统自身的自我发展、自我控制倾向性外,还反映了人与系统关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系统的进化中,社会系统已不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可以在对社会系统运作机制认识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设计、输入各种机制,充分发挥系统的维度、层次、要素、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系统的快速发展,做到人的目的性要求与社会系统自身目的性的和谐、统一。这四个原则集中反映了事物(对象或系统)产生、发展变化的动因、过程,以及如何处理人与系统的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规律的具体表现。

三、系统方法操作化分析

系统方法的操作化就是将系统方法的结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具体化,成为可以直接运用的分析方法。对应这四个原则,系统方法可以分别操作化为:结构分析法(维度—层次—要素分析方法)、功能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包括时间或历史分析方法、动态网络分析法)、反馈分析法。这四种方法合起来共同反应了系统是什么(结构分析)、系统如何变化发展(动态分析和功能分析)以及如何处理人与系统的关系(反馈分析),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一)结构分析方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就是要分析系统的维度、层次以及其中的要素构成,包括维度分析方法、空间结构方法两个方面。

1.维度分析方法是对复杂系统不同性质的方面所作的分析,将系统视为由若干维度构成。在社会科学定性研究中,主要关注组织(包括企业组织、政府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家庭组织等)和人的变化发展,如何提高组织绩效,如何提升人的发展。所以,对组织和人的维度的认识,在理论上可以确保理论的全面性(或效度),在实践上,可以保证组织或人的均衡发展。对维度的分析,主要用比较方法和观察方法,区分系统不同性质的方面。可以将文献回顾结合实际观察,列出一系列的概念,然后通过比较、合并同类概念、区分不同类性质的概念,得出不同的维度。

2.空间结构方法是研究系统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和方式。系统的空间结构方法有等级结构方法、并列结构方法和等级—并列结构方法三种类型。等级结构方法是在维度分析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系统按照它的实际构成划分为若干等级层次,然后逐次研究各等级层次的结构,综合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史学家布罗代尔将历史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时间演进层面来进行解释,即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人时间。[4](P1)并列结构方法是把系统划分为若干平行的部分,并揭示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方法。如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各个职能部门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等级—并列结构方法是等级结构方法和并列结构方法的综合,它既要把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等级,又要把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并列部分;既要研究不同层次的等级之间和不同并列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又要研究不同层次的等级和不同并列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对系统的维度—层次—要素可以作多重分析,先进行多重具体、细致的结构分析,就可以接着分析要素的功能、层次功能和维度功能、影响系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及如何改变要素功能来实现系统功能,从而奠定功能分析、动态分析和反馈分析的基础。对系统的结构分析,也是运用比较方法,即合并同类,或区分异类。

(二)功能分析方法

功能分析方法就是研究系统及其维度、层次和要素在环境和系统中的能力、行为、作用和地位。功能分析方法包括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环境—功能分析方法。

1.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主要分析系统的维度、层次、要素在系统中的能力、行为、作用和地位,分析系统及其维度、层次、要素在环境中的能力、行为、作用和地位,包括维度—功能分析、层次—功能分析、要素—功能分析和环境—功能分析等方法。

维度—功能分析指:复杂系统是由不同的维度构成的,不同的维度不但在系统中的能力、行为、作用和地位不同,而且构成系统的不同侧面,形成相对独立的认识视角。层次—功能分析就是研究每个维度中不同层次的能力、行为、作用和地位的。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不同的要素构成不同的层次、维度,造成了系统功能的差别。要素—功能分析方法是分析要素在维度、层次、系统中作用、行为、影响、地位的一种科学方法,要素的数量、质量不同,影响了系统功能的差别。因此,要研究系统功能,必须分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要实现系统的特定功能,必须对系统的要素进行合理的设计。系统维度、层次和要素的功能分析(即其能力、行为、作用和地位),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实验、比较等方式获取。

2.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要素、层次和维度对系统产生影响,是以结构为中介的。结构指系统维度之间,层次之间,要素之间,维度、层次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可称之为机制。因而,要素—功能分析、层次—功能分析、维度—功能分析也必须建立在结构—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结构—功能分析是功能分析方法的核心部分。结构—功能方法一般包括同构同功,异构异功;异构同功;同构异功三个方面。[5](P56-57)

实际上,在社会系统中,组织和个人的功能是多重的、复杂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人、组织,所以,所谓“同构”、“同功”远没有在自然科学中那么精确。但在社会系统中,对最佳功能的考虑和选择则是可能的。无论是政府组织、企业组织、非赢利性组织系统,都得将组织目标同社会责任、个人合理合法利益的满足、自然环境的保护统一起来,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组织与组织的和谐。以此为目标,在组织内部,在对人的管理方面,尽量做到人与职位相匹配,人尽其能;在利益分配上,尽量做到个人所得到的与其贡献相匹配;在对组织物质资源管理方面,尽量做到配置合理,物尽其用;在对组织精神—文化管理方面,要将人与世界和谐的价值观融入组织当中,融入组织成员血液当中,体现在具体的行为当中;在组织结构设计方面,组织结构要和组织规模相匹配,充分利用现代沟通技术,使组织结构尽可能的扁平化。由此可见,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是组织系统充分发挥组织内部因素作用、实现组织功能、促进人与组织和谐的直接依据。

3.环境—功能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环境变化对系统功能的影响和系统功能影响环境变化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包括:功能适应环境和环境选择功能两个方面。功能适应环境指系统的功能只有在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挥。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功能必须适应环境。环境选择功能指环境对系统功能的选择是多方面的。由于系统存在着多种功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它的功能也在不断变换。这种方法要求着眼于从环境和功能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系统的功能,把环境看成是发挥系统功能的基本条件,既不能离开特定环境的要求来探讨系统的功能,也不能把系统的功能看成是单纯消极地适应环境的产物,必须发挥系统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5](P56-57)在社会系统中,系统功能会影响、改变环境,系统功能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系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环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两种方法可以识别系统、维度、层次和要素的功能,一是直接观察,二是历史比较。如在企业组织中,可以直接、细致地观察了解企业员工、企业物质资源、企业流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的作用,这种观察的结果,一般只能是对功能的定性描述。如果要了解某个维度、层次或要素在某一个时期的功能(或发挥作用的程度),这种研究一般都是将某组织系统的维度、层次或要素改进前与改进后的功能进行比较。由于社会科学系统的复杂性,这种比较的结果一般不具有普遍性。

结构分析(维度—层次—要素分析)和功能分析可循环进行。在科学研究中,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对系统所作的维度—层次—要素分析和功能分析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历若干个向上或向下的循环分析。也就是对系统的维度、层次、要素还可以进行维度—层次—要素分析和功能分析。虽然这种循环不像对自然科学中的宇宙层次或粒子的层次可以作无限划分,但要达到对社会科学中研究对象或系统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必须多作循环分析,使其达到一个合理的层次。

(三)动态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方法包括历史或时间分析方法和动态网络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是把系统中的结构按时间上延续的顺序,划分为若干部分,揭示系统的进化过程和相继延续的各稳态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英国史学家德雷·威廉认为,一切历史解释都是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某一事件何以如此,即它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这可以名之为“何以”(why)的问题;二是某一事件如何如此,即它是如何演变的,这可以名之为“如何”(how)的问题。德雷进一步认为:“历史学家所需要解释的,仅仅是那些在某种情况之下似乎是不可能发生的。”[6](P158)这就是德雷的“如何—可能(how-possibly)”模型。他试图以此取代“何以—必然(why-necessarily)”模型。本文对这两个模型都给予肯定。因为系统内外部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系统的变化、发展,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必须充分重视“何以—必然”模型。由于不同系统内外部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力度不同,造成了同类系统不同程度的变化、发展,所以,“如何—可能”模型也值得肯定。例如,人类社会一般趋势是变化发展的,这需要“何以—必然”模型来解释。为什么资本主义在西欧率先建立,这需要“如何—可能”模型来解释。因此,解释现象要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可以说,德雷提出的历史解释的两个问题是历史分析方法的基本问题。纵观史学方法研究的历程,这两个问题还没达到操作化的程度。正如拉德克利夫—布朗所指出,历史比较方法是通过追溯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在可能的地方找出每次变迁特有的原因或条件;在此基础上,解释某一特定的组织或多个制度的复合体。运用历史的解释方法只有一种可能,即在我们能找到有关直接资料的全部迹象的基础上,对这些部落的历史作出臆想的构拟。通过这个方法,一个具体社会的具体特征的存在被“解释”为一些按顺序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后果。[7](P2-6)布朗用“臆想的构拟”来说明历史比较方法,显然指出了历史比较方法的现状与不足。历史分析方法是解释对象或系统产生、变化、发展过程的规律。由于任何事件、对象或系统的产生、发展、变化和衰亡都是由其内外部结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方法论上,德雷关于历史分析方法的两个基本问题可以转化为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发现对象或系统的不同结构因素(包括内部的、外部的)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第二,如何识别对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驱动因素;第三,如何划分研究对象的发展阶段,划分发展阶段的标准是什么。其中第一、第二个问题是回答“何以”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回答“如何”这个问题。如果能从方法论角度对这三个问题予以解决,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历史分析方法的主观性(“臆想的构拟”),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这可以通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托夫勒将文明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历时三百年的工业文明;第三次浪潮的变革可能只要几十年就会完成。[8](P4)在此,托夫勒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的。农业革命的标志是以耕作土地为生,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机器大生产。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是以电子计算机、新能源、新技术等使用为标志。马克思则以生产关系为标准,认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9](P84)根据人的发展程度,马克思又将社会历史过程分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10](P84)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同样是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标准是明确的,发展阶段也是明确具体的(不是产生、发展、灭亡式的划分)。联系系统维度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至少有三个重要的维度:即资源—生产力的维度、生产关系的维度、人的维度,这三个维度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根据“依据相似的推理”①得出推论:可以根据对象或系统的维度作为划分其发展阶段的标准,不同维度有不同划分阶段的标准。同样可以推论:可以根据对象的维度分析对象的发展、变化;可以将对象或系统的任何一个维度作为划分对象的发展阶段的标准。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其生存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如从托夫勒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中可以看出:在前农业社会时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一片天然的有足够野生动植物的林地;在农业社会则变成一片肥沃的土地、犁和耕牛;在工业社会是大机器和厂房;在后工业社会是信息、电子计算机、新能源、新技术等的应用。据此,可以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答在历史分析方法中,如何划分历史阶段,如何发现影响系统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功能。

在实际研究中,划分对象发展的阶段,首先运用维度分析方法将所研究的对象概念化,然后考察有关维度(包括其中的层次、要素)具体表现(行为、作用、地位等)的历史证据,比较每一个维度随时间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如果在某一时间超过了一定的度,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便可以以此为拐点,划分发展阶段。由于对象不同、维度发展的不同步性,所以,根据不同的维度就可以划分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见,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必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即对系统的维度、层次、要素及其功能作历史的考察。

在分析影响系统发展的一般驱动因素和主要驱动因素及其功能时,也是运用维度分析方法,将所研究对象概念化,然后考察、比较每个维度、每个层次、每个因素在对象发展过程中各功能的证据,可以发现每一个因素在对象或系统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并可以发现对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驱动因素。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思考和研究必须运用系统的比较方法,即对系统的维度、层次、要素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功能作全面的比较。只有通过这种系统的比较,才能发现在事物存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外部所有因素都起作用,但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其中主要驱动因素起引导、关键、主要作用,其他因素起辅助、次要作用。认识上的全面性可以增强理论在实践中的实效性,也就是在实践中既要重视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又不忽视次要影响因素。进行这种研究的重要环节是,识别系统因素发挥作用的机制。因为系统的维度、层次和要素是通过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样的维度、层次和要素,发生作用的机制不同,其行为、影响、地位也不同。

动态网络分析方法是系统方法中相关性原则的操作化,主要分析系统内部不同维度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不同要素之间、维度和层次之间、维度和要素之间、层次和要素之间、系统(包括系统的维度、层次和要素)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些联系的种类是多样的、复杂的,联系的性质也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互相促进、互相干扰或相互影响不明显,还有可能是单向影响关系。这种动态网络关系具体表现为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这两种关系可以通过试验、观察、比较得出。要证实动态网络关系的性质,必须在功能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反馈分析方法。动态网络分析方法为解释系统进化提供了全方位的原因,为更好地处理人与系统的关系提供了多方面的途径。

(四)反馈分析法

反馈分析方法是系统方法目的性原则和相关性观点的操作化,主要指人根据系统维度、层次、要素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改变系统要素特征(输入信息、物质、能量、知识、机制等),来改变系统的输出,从而实现系统的某种目的。这是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反馈分析方法的逻辑基础是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在复杂的系统中存在因果长链、因果网络。因果长链指多个要素之间发生线性因果关系。因果网络指除了因果关系,还存在复杂的交叉因果关系。在实际运用反馈分析方法时,首先要找出所有影响输出的因素,并通过试验考察每个因素影响输出的程度以及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然后,根据时间、成本、资源特征,考虑是对某个要素、还是某些要素,或所有要素施加影响(输入物质、信息、能量、知识、激励机制)来达到目的。譬如,要提高企业绩效,针对企业内部要素,其途径有:改造企业文化、制度等精神因素,重新配置物质资源,调整、提升人力资源,改进流程,改善组织结构;针对企业社会关系因素,主要是调整企业与以下几方面关系: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互补生产商、潜在进入者、银行、股东、政府、社区、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由于企业资源禀赋、时间限制和经营者的偏好,使得企业只能在某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改变输入)来提高绩效。反馈分析方法是改善人与世界关系的直接途径,在结构分析方法、功能分析方法和动态网络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输入能量、信息、物质、知识、激励机制等,不断协调、改进人与组织、人与自然、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组织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可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收稿日期:2009-03-18

注释:

①如何通过对个别、有限案例或现象的研究得出一般的结论,进而得出对象产生、发展、变化、衰亡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高追求。经济学家、逻辑学家凯恩斯(J.M.Keynes 1883-1946)认为:“依据相似的推理是指人们在某些事例中发现第一个属性ф存在,第二个属性f随之而来,于是希望在另外场合,当我们只观察到ф时,f也是真的。更进一步说,希望在任何场合f都伴随ф出现。即在一个给定的事例集中,ф和f是可观察到的正相似,据此建立起概括g(ф,f)。这恰好是全称归纳推理。”(熊立文:《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5-43页)。这种归纳推理适合于对对象的关键的外部特征及其内外部结构因素的分析、推理,即通过对若干个对象的关键外部特征及其内外部结构因素的分析,便可以推之所有的这类对象的关键外部特征及其内外部结构因素,这如同解剖麻雀。

标签:;  ;  ;  ;  ;  ;  ;  ;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中系统方法的操作分析_定性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