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 重庆 400042)
【摘要】 目的:分析血压及体温控制在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患者1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常规护理加血压、体温控制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临床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也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血压及体温控制护理可有效改善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
【关键词】 血压控制;体温控制;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2-0162-02
大面积脑梗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幸,该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我院就选择有手术指针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去骨瓣术进行减压,术后进行精心的护理,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2]。本次我院就探究了将体温和血压控制运用于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患者1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脑梗死发生至手术时间在24h~72h,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进行头颅CT扫描均证实有大面积脑梗死。随机将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在48~79岁,平均年龄(62.7±6.9)岁,体质量为(62.8±8.9)kg。对照组9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在47~81岁,平均年龄(64.8±6.5)岁,体质量为(59.9±7.1)kg。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返回病房后对患者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规护理:(1)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变化(清醒状态:被检查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良好;嗜睡状态: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的一种形式;意识模糊:指病人意识障碍的程度较嗜睡深,对外界刺激不能清晰地认识;昏睡状态:意识清晰度降低较意识模糊状态为深;浅昏迷:指病人随意运动丧失,呼之不应,对一般刺激全无反应。)(2)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给予患者吸氧,使用甘露醇和呋塞米交替使用,保持静脉输液通道通畅。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等。给予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血压及体温控制护理:(1)血压控制,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调节并控制血压是治疗该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则。根据脑卒中的治疗指南,在治疗后的第一天进行血压控制,确保患者的血压不低120/80mmHg的前提下,控制患者的血压第一天收缩压下降12~20%,保证患者在入院1周内血压不超过140/90mmHg,并且在医院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例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六大类药物治疗。(2)体温控制,患者在术后发热是常见的并发症,因此要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控制。患者术后发热不一定表示有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常比感染性发热的时间提前。如果患者出现高热体温大于39℃,可以考虑为术后感染,原因可能有患者的营养状况,高龄,术后创伤等。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导致发热。对高热患者采取头部、腋部放置冰袋、冰帽、酒精搽浴以及必要时的扑热息痛等措施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如果患者体温低于38℃可以暂时不予处理,密切观察。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为5级:1级为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2级为部分恢复日常生活或可以独立生活;3级为需要人帮助,拄拐可走;4级为卧床,存在意识障碍;5级为植物生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价1~3级为预后良好,4~5级为预后不良,比较两组的预后良好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两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56±3.94)d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27.12±1.45)d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平均费用为(2.41±1.21)万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1.34)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预后良好8例,预后良好率为88.89%(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
表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3.讨论
药物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常用方法,但是对于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药物难以从根本上缓解脑水肿所致的中线位移、颅内压增高,导致患者的脑组织缺氧。对患者早期进行骨瓣减压术,可降低颅内压,使缺血的部分脑组织恢复血供,降低致死、致残率[3];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有目的进行血压及体温控制护理,提高了去骨瓣减压术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蓝莎利,姚瀚勋,李晓斌.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持续监测护理[J].浙江实用医学,2018,23(02):141-144.
[2]李娜,李慧,赵洁,郝玉贵.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5):268.
[3]张秋玲.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06):115-116.
论文作者:于亚萍,金可心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术后论文; 大面积论文; 体温论文; 血压论文; 脑梗死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