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护理观察论文_王妙

(湖南航天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护理效果。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根据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进行急诊护理。结果 研究组的的护理有效率97.5%高于常规组的的护理有效率87.5%,两组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100%高于常规组的92.5%,两组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实施相对应护理对策,利于提升患者的病情好转率,减少死亡率,改善机体临床不适症状,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临床特点;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

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临床症状为持续性胸骨后疼痛,部分患者在发病过程中无明显临床症状。由于疼痛部位在上腹部,极易容易被误诊为急腹症等疾病,而少数患者患病之后无疼痛感,表现为休克以及急性心力衰竭等症状,在临床中,将此类情况划分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对此类患者实施合理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死亡率,而对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进行掌握后,再开展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1]。因此,本文就针对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急诊护理,观察其护理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治2016-11至2017-11共80例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组40例。

常规组:女23例,男17例,年龄37至83岁,平均年龄(58.54±1.67)岁;

研究组:女22例,男18例,年龄38至84岁,平均年龄(56.67±1.6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②患者或者家属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③患者出现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情况;

剔除标准:①肿瘤;②血液传染性疾病;③精神系统疾病;④语言障碍;⑤中途退出者;⑥认知障碍。

1.3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

研究组:根据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进行急诊护理。临床特点分析:导致痛性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因素为长时间吸烟、喝酒、生活作息紊乱、机体存在其他病症,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次就是过于劳累、辛苦,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遇事情绪易激动。痛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为:无典型疼痛,上腹部疼痛、胸闷、恶心呕吐以及呼吸不畅等;

急诊护理为:告诉患者多休息,同时护理人员密切监视患者的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等指标变化,从而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心率失常或者心力衰竭等情况。遵医嘱,对患者应用阿托品,达到预防心律失常的目的,针对出现低血压、休克的患者可应用多巴胺静脉注射治疗。加强对患者呼吸情况的观察,实施吸氧处理。若有必要可实施动态心电监测,利于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患者的诊断主要根据首发症状,由于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与心肌梗死等疾病相似[2],所以,护理人员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心电图、血清酶检测,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加强对患者的心功能保护,做好相关预防工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相关疾病所需注意事项,病情发展趋势以及诱发因素,让其掌握基本医学知识,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针对出现烦躁、焦虑的患者进行心理疏通,避免出现护理抵抗状态。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疾病康复。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的护理有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状态良好;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精神状态一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精神状态一般;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同时,对患者方法满意调查表,对此次护理服务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

研究组的的护理有效率97.5%高于常规组的的护理有效率87.5%,两组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此疾病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老年阶层人群的体质薄弱,机体抵抗能力差,而且有其他基础病,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预后效果,更对患者机体产生严重影响[3]。所以,对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开展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4]。

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实施护理干预所获得的护理有效率97.5%高于常规护理有效率87.5%,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实施护理干预患者满意率100%高于常规护理满意率的92.5%,这充分表明了对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即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还降低患者死亡率,获得患者和家属的认可与满意。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5],随时掌握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做好预防工作[6]。

综上所述:对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实施相对应护理对策,利于提升患者的病情好转率,减少死亡率,改善机体临床不适症状,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尹克春,罗翌,刘涛,汤湘江,钟世杰,周红,伍耀衡,邓秋迎.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初探[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2011:1.

[2]闫凤杰,张桂珍,任重贤,郭玉红,李冬,于大利.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09:359.

[3]刘国艳,潘德龄,韩慧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180.

[4]唐翠秀,韦永玲.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04):250.

[5]杨兰,王宝金.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04):103-104.

[6] 唐翠秀,韦永玲.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4:250.

论文作者:王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护理观察论文_王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