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与学校探视心理差异分析_家庭教育论文

家访与学校探视心理差异分析_家庭教育论文

家访与“校访”心理差异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访论文,差异论文,心理论文,校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广大中小学把家访作为结合家庭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近些年来,中小学教师的家访却越来越少。在一些学校家访的形式甚至已经绝迹,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接触已被“校访”取而代之。所谓“校访”除了个别家长主动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外,即以班级或学校名义召开家长会或教师用各种方法通知个别学生的家长到校面谈。很多人认为,家访与“校访”都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接触,只是地点不同而已 ,都达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情况的了解等,其效果应该是一样的。其实不然,正因为家访与“校访”存在地点、环境、气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也就使教师、家长、学生产生心理差异,继而导致效果的差异。这种现象在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一、教师。教师对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总是带有明确目的的,且有“作客”的心理。有时候是要了解学生家庭有关情况如人员构成、家庭教育氛围、学习环境等。有时候要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对于在校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同学,以得到家庭进一步协助,使学生取得更大进步。对于在校表现有明显缺点的同学,以向学生家长通报并共同进一步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使学生缺点能够尽快地得到纠正。在这种目的和心态的驱使下,教帅走入学生家庭基本上能得到家长的欢迎,即便是偶尔出现态度不够好,语言较重的情况也能得到家长谅解,因此家访基本上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而校访则不同,目前的家庭绝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都极为关注,视为将来能否成才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种状况几乎得到社会上所有人的认同,因此教师在学校接待家长的校访,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自觉的优越感,并在接待学生家长的形式以及谈话语气、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在对待差生的家长方面有的当着全体家长宣读或用其它形式公布各个学生学习成绩排名或数落一些差生的不良表现。有的即使是将个别差生的家长用不同的方式“请”到教师办公室面谈,在办公室的其它教师面前教师也容易出现语气生硬居高临下的情况,对差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其它方面的表现或暗示甚至直接责怪家庭教育未能尽到责任,或埋怨差生的学习成绩和不良表现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班级荣誉,有时还会出现办公室内其它任课教师加以补充说明的情况,客观上使家长很容易产生被“围攻”的感觉。学生家长在这些“刺激”下是很难达到与教师心理相融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家长。家访与校访家长的心理差异较大。家长面对教师的家访,很容易产生感激甚至是激动的心情。因为教师进行家访绝大多数都利用业余的时间甚至是星期天、节假日。很多情况是,教师的住址与被访学生的家庭也有一定的距离。这些客观因素本身就很明确地表现了教师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学生家长来说,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就是:教师工作繁忙,同时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需要去料理和尽责任,抽出时间进行家访确是对自己子女健康成长的关怀。故感激和激动之情油然而生,对教师的家访表示由衷的欢迎,并热情地接待,这为与教师的接触达到心理相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这种情况下,家访的教师在向家长通报差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时,一般也较容易注意到气氛的融治。即使因为学生在校各方而的表现很糟糕,有时会出现一些言语份量较重的情况,这时作为家长也较容易接受,因为毕竟家丑没有外扬,家长也没有在别人面前难堪的感觉。在这样的心理气氛下,绝大多数家长能够做到诚恳地向教师讨教家庭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虚心地接受教师对如何搞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共同商量对策,制订有效措施。也有许多家长出于歉疚心理,在教师家访后定期或不定期地主动去学校与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转化情况和修改教育措施,这样做有效地达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效果是显著的。

学生家长对学校进行校访有的是一个班或一个年级所有的家长来学校参加定期或不定期的家长会议。通常,这种形式的校访,教师一般不作个别接待,只是向家长们通报一段时期以来学校教育的概况或在下一阶段学校将采取的一些教育教学措施以及要求家庭教育作一些具体的配合工作。家长们在参加这种类型的校访活动时经常会碰到教室里张贴着学生成绩的排名表或教师口头宣布的排名次序。教师有时还会当众指名道姓地评说某某同学取得了新的进步,某某同学成绩下降或某个差生这一段时间又有什么不良表现。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家长舒服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那些差生家长们的心情也是不难想象的,尴尬者有之,颓丧者有之,感觉到是一种耻辱、低人一等者也有之。一些差生的家长们言及此事,大多说进行这样的校访时常常有一种畏惧心理,但因羞于反对,难以抗拒,只能无可奈何地参加。知耻而后勇,有些差生的家长力图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但差生的转化也是一项较复杂和较艰巨的工程,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显著的成效。倘若家长多次置身于这种校访的境地就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这是很不利于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的。一般地说,差生家长的校访“机会”要比其它学生家长多,多就多在他们除了主动地去学校了解子女情况外,更多的是因为子女在校“不争气”而被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叫子女或其他学生带口信、电话通知“传碱”到学校来进行校访。而对这些方式的“传喊”,家长的心情是难以愉快的,尤其通过家长所在单位领导或同事通知的方法无疑对家长自尊是一种刺激,使他们极易产生反感甚至是愤怒的心理。如家长带着以上这些心境去校访而“聆听”教师反映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或其它不良表现时,再碰上教师居高临下的气势、生硬的语气、埋怨的态度或是几位任课教师轮番的评论,家长就感觉到自己处于一个被“训”、被“围攻”的地位,此时的心情极为复杂,行为的表现也不样。有的虽有羞辱感,难以与教师达到心理相融,但为了子女作想,为了不至于把自己与教师、子女与教师的关系搞僵,只好强忍着,以逆来顺受的态度笑脸相迎,点头称是,自我检讨,为子女向教师“打招呼”;有的则面色难看,默默无语,悉听尊便;也有极个别的家长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冷静,不够理智,甚至恼羞成怒,与教师谈“崩”了争吵起来。事后这些家长有很多人都把在校访过程中所受之气迁怒于子女,在子女身上宣泄,进而影响学生的心态,校访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生。教师进行家访,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战士服役部队将他的立功喜报寄回了家,学生、家长皆大欢喜。而对所谓的“差生”来说就不同了,一方面,这些学生认为教师的家访是找上门“告状”而心存反感,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说,由于在家访中教师和家长的心理状况决定了家访的气氛一般是友好、融洽的,绝大多数也是当着学生面进行的,所以,教师基本上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心平气和地反映问题,很少有夸张的现象,家长也不大可能出现因被激怒而在学生身上宣泄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对教师所反映的问题达到口服心服的程度,有利于减弱甚至消除对教师上门“告状”的反感心理,也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接受教师和家长所进行的转化工作。校访则不然,首先,学生家长被“传喊”到学校进行校访很难做到不为其他学生所知,这就使得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同学而前“跌架子”丢面子,抬不起头来,产生自卑心理,学生在对这些进行归因时是很少有人能去省察自己的不足,多是怨恨他人,认为是教师的行为所致。对教师“传喊”家长进行校访怀有反感情绪,再加上家长在校访过程中受到各种“刺激”后在学生身上宣泄,那就更会使学生产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这些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使一些学生本来还能正常接受教师转化工作的也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甚至发展到破罐子破摔的程度,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综上所述,为了更有效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方面,应充分考虑教师、家长、学生的心理差异,多一些家访,少一些校访,提高教育效率,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标签:;  ;  ;  

家访与学校探视心理差异分析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