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党内民主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党内民主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将科学化的取向与政党建设相联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本质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前推进中思想认识的升华。本文拟就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科学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些探讨,以期拓宽研究的视野和加深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认识。
一 党内民主历史实践中积淀的思想和经验
在党内实行民主,历来就是党开展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和现实中,党内民主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思想。
第一,发扬党内民主是共产党内部生活健康发展的保证,有利于发挥党的战斗力。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全党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武器。”①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进一步从党的生命意义上概括党内民主,将党内民主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命力相联系,作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关键”的深刻结论。②
第二,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通过发扬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全党的统一。刘少奇指出:“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发扬党员的自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责任心,发动党员或党员的代表在党章规定的范围内尽量发表意见,以积极参加党对于人民事业的领导工作,并以此来巩固党的纪律和统一。”③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也从这个精神上反复强调党内民主,指出:各级党组织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
第三,将党内民主与党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相联系,揭示了党内民主的示范价值。社会主义民主包括两大块,即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发扬党内民主必然推进人民民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途径”。⑤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本质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制度构造,决定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两者的关系。西方政党政治运行中,各政党内部的民主与社会层面的人民民主并无直接的关系。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党内民主不能脱离人民民主存在和发展,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和带动的作用,“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⑥这是从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要求上显示了发扬党内民主的意义。
第四,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丰富发扬党内民主的具体内容。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动态的。党内民主建设的社会环境、任务要求不同,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不断丰富党内民主的内容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任务。革命年代党大部分时间处于非公开的“秘密”状态和战争环境下,党内民主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充分开展。党执政后,党内民主具备有序推进的条件,尤其是改革开放为发扬党内民主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发展空间。党中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⑦“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⑧等等,丰富了发扬党内民主的时代内容。
第五,大力营造党内民主的氛围,积极探索发扬党内民主的途径。胡锦涛指出:“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严肃查处侵犯党员权利、压制党内民主的行为,为讲真话、讲实话的同志提供支持和保护”、“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制定和实施落实党内民主的具体措施,推行党务公开,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办法,健全党内议事和决策程序,推动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⑨这些思想提供了发扬党内民主的具体指导。
历史经验表明,党内民主状况直接影响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内民主发扬得不够或不好,不仅影响党内正常生活,而且还破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发扬党内民主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党的执政实践看,党的建设偏离科学化的轨道,总是与党内民主遭到破坏相伴随。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党执政实践出现的连环失误,都可以从党内民主遭到破坏的事实中找到原因。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党内斗争,成为破坏党内民主的开始。“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⑩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党内民主遭到彻底的破坏。极端的所谓“大民主”导致的是无政府主义思潮大泛滥,党的组织系统被打乱,党内民主生活极不正常。党的建设之所以滑向歧途而不可逆转,正是党内民主遭到彻底破坏的结果,党的建设科学化也因此而无从谈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党内生活是否民主,关系党的建设是否科学,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受党的民主化程度制约。
二 民主与科学密切关联的内在机理要求党的建设科学化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社会呼唤民主和科学的时代,民主与科学在历史上就有着某种因缘关系。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人权觉悟拉开序幕,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呼唤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张扬人的自主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关于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来看,这两者显然不是毫不相干,各自分离的。民主需要科学,科学离不开民主。缺失民主的社会,科学不可能生长,科学匮乏的社会,民主就难以发展。这个道理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展的事实中得到证明,100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专制统治与集权思想相结合,呈现出民主与科学“双落难”的窘境,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历史呼唤留下的只是空谷足音。
民主与科学有着机理上的关联。从根本上看,民主与科学的价值理念,其功能具有多样化的表现,所以在理解上出现多维度的诠释。例如,民主认知上,有的将民主视为一种制度,有的认为是观念;有的将民主视为目的,有的则认为是方法;有的将民主视为程序,有的则认为是作风,等等。科学认知上,有的将科学作为一种思想精神,有的则将它当作物质力量;有的将科学作为方法论,有的则将它当作纯技术,等等。其实,这些认识并不矛盾,不同的理解都是对民主和科学功能一个侧面的揭示。认知民主和科学重要的是价值理念的内涵。民主与科学的功能无疑有物化形式相伴随,民主制度是民主的价值理念之结晶,技术是科学的价值理念之运用,都是理念价值转化为工具价值的结果。但思想精神则是民主与科学最为重要的价值。如果我们从价值理念去认识民主与科学的话,那么,它们内在的机理表明,民主与科学是相通的。没有科学的思想精神,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不坚持民主的理念,科学的思想精神就缺乏实现的条件。民主的实践未必都符合科学,但民主则是判断科学与否的必要条件。民主的价值理念必须以科学的价值理念作支撑,科学的价值理念必须以民主的价值理念为基础。
民主与科学紧密相连,两者关系的机理显示了发扬党内民主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在统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然要求发扬党内民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认识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系,两者的机理通过价值理念相贯通。一方面,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发扬党内民主不仅是为了营造党内生活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而且还具有社会的示范作用。对待具有生命意义的党内民主,如果缺乏科学的价值取向,党的肌体必然不健康,党的细胞必然遭坏死,党的组织必然无活力。另一方面,有无科学的价值取向,同样关系党的生命。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本质是对真理的揭示,指的是对事物客观规律的发现和对主观认识的验证。“科学执政”的命题蕴含的就是共产党执政的科学价值取向。就党的生命要素而言,民主与科学紧密相连,两者关系的机理显示了发扬党内民主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在统一。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坚持科学价值取向的基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然要求发扬党内民主。发扬党内民主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符合民主与科学的内在机理。
三 党内民主与党建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
社会主义建设多次遭遇曲折的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重新思考自身建设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为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在回答这个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和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成为两个突出要求,进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的设定之中。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出了部署,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11)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给出了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定位,其中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要求,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深刻理解。要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科学化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的理论武装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思想保障。党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党,因此,自觉地将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纳入科学化的轨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本质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七大对党内民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12)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可以更广泛地把党内各种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更科学地确定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更充分地调动全党同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齐心协力为完成党的各项任务而奋斗,使党的团结统一和创新活力达到新的高度。同时,发展党内民主,也可以推动人民民主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13)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了中共十六大关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部署的基本精神,对党的领导制度、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提出了详细的具体的意见。与十六大相比,该《决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阐述有两点变化值得重视。一是对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阐述从“基础”改为“根本”,二是将党内基层民主作为“基础”。这是认识党内民主建设问题的两个新亮点。前者提升了党员民主权利保障的地位,后者突出了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的重要性。贯彻落实党中央从十六大到十七届四中全会有关党内民主建设的精神,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需要科学化,怎样建设党需要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探索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新思想新结论。从现实情况看党的建设,观念超前于实际、应然凌空于实然、理想高出于实践的问题客观存在,党的建设不符合科学化标准甚至违背科学化要求的现象也不可否认。克服这样的问题和纠正这样的现象,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而发扬党内民主则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覆盖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方面,而只有当全党的民主参与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会有健康发展的成效。党内民主虽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党内民主的缺失、党员民主权利的缺位、党的民主机制的缺少,党的建设必然难以迈上科学化的轨道。由此而言,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目标上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 加强党内民主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努力方向
科学的涵义,如果用最简单的意思表达,就是按规律办事。党的建设科学化意思就是遵循政党规律进行党的建设。近代意义上的政党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政党只有按照民主政治的规范进行合理合法的运作,才能在当代世界有立足生存和发展之地。社会主义政党概莫能外。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注重探索规律,提出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正是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强调。着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发扬党内民主应从以下一些方面努力。
第一,科学认识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地位。现代民主潮流要求政党民主化。政党民主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党内部的民主,二是政党关系的民主。两者有紧密的关系,一个内部都不民主的政党,不可能在政党关系上坚持民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生态和中国政党的制度构造,决定着民主建设对执政党的极端重要性。中国政党制度表明,它不是一党制,但却具有某些一党制的形式特征;它不是多党制,但却具有某些多党制的形式特征。从一定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民主建设的重要性比起西方国家政党显得更加突出。要使中国共产党具有科学化水平上的政党定位,党内民主程度则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尺码。
第二,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角度深刻认识党内民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紧密结合。2011年2月,继党中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之后,胡锦涛又提出了“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政党建设和国家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相统一,是党执政实践的必然要求。大国治理需要科学化,大党治理同样需要科学化。党中央反复强调,治国必先治党,科学化的治国理政以党内民主的充分发扬为基础。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涉及决策机制、政治参与、民意吸纳等社会民主生活的建设,这些都与党内民主建设密切相关。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不但事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而且事关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第三,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将党内民主程度的提高落实到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党内民主建设中,党员的主体地位具有关键意义。西方近代“天赋人权”的民主思想隐含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即民主不是谁恩赐的,权利是人的自然属性。党内民主是共产党党性的规定,当然不能以“天赋人权”为思想基础,但在认识上同样有一个权利自主意识的问题。现实中确实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地方一个组织,党内民主发扬得如何常常与主要领导者个人的作风有关。主要领导者作风民主,党内民主就比较充分,反之,就缺乏民主。党内民主与领导者个人作风相联系的现象显然不符合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它是封建社会“人治”、“官本位”等思想遗毒对党内生活的影响。党内民主既不能被当作是什么人授予的,也不能视为是被要求的。党章赋予党员的民主权利,既是党员个体权益的保障,更是政党整体建设的要求。树立党内民主建设中党员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参与党内民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保证。
第四,积极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建设的方法和渠道,运用科学方法开展党的建设,是提高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加强自身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并且在长期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然而,面对深刻变动的国内外形势,党的建设必须改革。早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党中央就提出了这一要求,指出:“党的建设同其他工作一样,也必须进行改革”。(14)中共十七大又鲜明地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改革党的建设重在创新方法。创新方法的智慧源泉在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由此而言,7799.5万党员是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的主力军。发扬党内民主需要政治设计,更需要付诸实践。尊重党员的创造精神,总结和提炼基层党组织的创新经验,需要有充分的党内民主作保障。将发扬党内民主与创新方法和渠道相结合,对于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党建要求以及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意义十分重大。
第五,通过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制度是关键的认识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树立起来。党中央也已经十分明确地将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相并列,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布局,党的制度建设意义日益凸显。“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重要”。(15)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看,发扬党内民主的着力点是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党内民主必须制度化,制度必须科学化,党的制度的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石。在党的话语系统里,党内民主的相关表达并不少见。如民主集中制、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等。从制度形式看,党章以及各种法规条例也不能说不齐全。然而,如何使发扬党内民主的目标切实体现在制度规范中,如何使党的制度有效地激发党员民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使党内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保持党的活力的作用,还需要在提高科学性上加强努力。现实党的建设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表明,党内选举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干部管理制度、群众联系制度等等,与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都存在着差距,亟待加以改进和完善。按照科学化的要求推进党内民主,必须落实在制度的科学建构上。
第六,增强党内民主的动力,树立发扬党内民主的紧迫感。党内民主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党员主体的作用,关键在于动力的激活。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得到明显的发展,但与人民民主建设相比,其先进的示范价值体现则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有落后的表现。例如,基层群众自治中的选举制度比党内选举制度的民主化程度更高,党外群众要求民主的愿望比党内成员更强烈,党外群众民主参与的动机比党内成员更明确,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人民民主比党内民主的形式更多样、渠道更广、机制更多,等等。看到这样的差距,就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党内民主的紧迫性,人民民主快速发展的现实正在倒逼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发展对党内民主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举措,有举措才会有发展。发展党内民主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各级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出于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要像爱惜生命那样对待党内民主,用当好主人的姿态珍视党的生命。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8—529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78页。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365页。
④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79页;第178—179页。
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61页。
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⑦《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⑧《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⑩《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06页。
(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1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5页。
(14)(1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4页;第50—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