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及师资培养若干问题的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论文,中小学论文,师资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卫生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由于大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日益上升和心理卫生学的飞速进展,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逐步得到重视。与此相伴随的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小学开始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八五”期间,全国各地基本上均已开展了心理教育实验研究或行动研究。许多实验学校已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事实证明,80年代伴随着心理卫生学发展而在大中小学开展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已经发展为90年代伴随素质教育而开展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工作。也就是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工作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以健康为目标的心理卫生工作,具体途径是心理咨询;一个层次是以发展为目标的心理教育工作,具体途径是心理辅导。而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这两个层次的工作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然而,尽管心理健康与卫生和心理发展与教育实验均已在各地探索出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但是,这些成果在推广过程中却面临许多困难。除了中小学领导对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认识不足之外,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小学缺乏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师资。目前在中小学开展的此类工作大多由非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自己摸索,因此其效果明显不如人意。为此,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小学心理教育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培训的有关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两个层次与师资培训的规格
关于素质教育虽然至今仍存在不同意见,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扭曲现象,但是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提出,以强调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为中心思想,以强调基础和能力培养为根本原则却是教育界的共识。因此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总指导原则。然而,理论界在素质教育的分类上至今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提出素质可分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情操素质,也有的学者提出可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其他各种各样不同角度的分法。我则认为,素质可以按纵向层次结构划分为身体心理素质、学科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之所以这样划分,那是因为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形成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而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又为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考查目前关于素质教育结构要素或者组成部分的争议,可以发现,理论界仍然在体智德,德智体,德智体美和德智体美劳的划分上打转转。如果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全面发展的同义语,我们宁可坚持体智德。比较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增加了心理素质而已,原来的身体健康现在改成为身体心理素质或简称身心素质,也有人称为生理心理素质。这充分证明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中小学培养规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二级概念,其结构如何?
当前心理学界关于心理结构的要素有各种不同的分法,比如有的学者分为智力(IQ)和情绪(EQ);有的学者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有的学者不同意而分为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我曾撰文指出,EQ实际上不仅仅指的是情绪商数,它实际上是非智力因素的同义语。我们认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可以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两个层次。假如把提高素质作为总目标,则健康和发展可以看作分目标,要达到心理健康必须依赖于心理卫生,具体途径是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要促进心理发展,必须依靠心理教育,具体途径是心理能力的培养。当然在具体的工作中,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整体。任何概念类型的划分总是相对的。
依次推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作为中小学心理教育和心理卫生工作的师资,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当是立体的,即在掌握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心理卫生学和心理教育学的专业知识,形成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乃至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同时对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生理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我们可以将其规格概括为: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宽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卫生学、心理教育学等分支学科的知识,形成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以及心理治疗的基本能力,了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针对这个规格,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问题。
二、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培养模式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师资培养基本上采取定向型培养的模式。即90%以上的师资由独立的师范院校来培养。师范院校的专业主要有文、理、艺、体四科,再加上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电化教育等教育专业。可以说心理学专业是随着近20年来心理学的大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心理学课程师资。当然师范院校也考虑过为中小学培养心理教育师资的问题,但就业存在困难,招生人数有限。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人员编制的限制中小学不需要专门的心理学专业师资。这就形成一对矛盾:一方面中小学需要文理艺体师资能够兼任心理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却试图培养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
显然解决问题的出路不在中小学,而在师范院校。近年来,师范院校尤其是高师本、专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小,所培养的中小学师资已严重不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特别是长期偏重学术性,不重师范性,偏重文理艺体专业课程教学,不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使80年代毕业的中小学教师智能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成为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90年代师范院校已在着力强化师范性,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三字一话、中学教材教法、艺术教育、电化教育技术以及班级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得到了重视,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相比起来,在师范性的训练方面,中师好于高师,高师专科好于本科。1998年,国家教育部已经修订了本科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并开展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包括师范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
未来学家说过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和心理学的世纪。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21世纪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压力将进一步增大,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竞争的激烈化,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价值观念的裂变重组,都将要求人具有很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剧变求得发展。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新课题。师范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必须考虑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培训问题。
就职前培养模式而言,不能再固守教育系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形式,必须通过专业目录的调整和课程门类的组合,使文理艺体等专业的学生普遍修习心理教育课程。具体而言,可采取主辅修的培养模式。即文理艺体各专业的学生利用三年时间修习普通专业课程,四年级选修一个方面或者叫短线专业,在这些短线专业中,专门设置一个心理教育或者称为心理辅导专业。与此同时,在师范院校开设的心理学、教育学、班级管理、中学教育研究等课程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使各专业学生通过教育专业课程了解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问题。还可以把组建学生心理学社团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使学生通过活动课程研究和学习心理测评辅导技术。
在这些方面,某些师专所作的工作可以借鉴。比如南通师专为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初中生心理咨询课程;张掖师专在班级管理中主要讲授心理辅导,在心理学课程中分出一部分课时讲授心理卫生学,并坚持十年指导学生心理学爱好者协会,且于1993~1996年坚持每年开办一届心理咨询辅修班,供全校学生跨专业修习,为服务地区农村初中培养了90名心理教育兼教师资,其成果获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就职后培训模式而言,更是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我国80年代毕业的师范生只学习过一些粗浅的心理学知识。到90年代,中小学教师所学的教育专业知识质和量都已适应不了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虽然一些地方教育研究机构开展了许多心理教育实验,但因教师进修院校和师范院校充分利用暑、寒假或双休日开展心理教育师资班,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心理学、教育学类课程,就成为一种必要的形式。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我们于1995年承担《中学生心理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开始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欠缺,我们就是采用了双休日和暑假培训的办法,为三所农村初中培训了17名心理辅导教师,从而使该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认为,在现阶段,通过实验,宣传配合素质教育的推进,下世纪初,我国教师进修院校也会把心理教育课程作为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内容。
当然上述策略仍是短期策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日益重视,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也会成为专门的工作,其时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专业以培养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