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效能评价&学校综合评价与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_综合评价论文

学校效能评价&学校综合评价与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_综合评价论文

学校效能评价———种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与质量监控的理论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效能论文,综合评价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效能的概念

学校效能,是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如英、美、荷兰等国家中用于评价学校的一种新的综合质量指标与方法的统称。学校的效能,指学校对学生所产生的教学影响的程度。评价的指标定义为,本校学生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必须不低于或大于根据学校的特征变量和学生背景特征变量作预测学生所应该取得的成绩,该学校才能被判定为有效能。

学校的效能是一种宏观水平的评价,对象是指学校,而不是学生。根据这一定义,设计评价方法的思路为:应用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各种指标,如学校的师资水平、学校经费、学校的领导作风、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等,通过统计的方法将其折算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预测,然后将预测的成绩同学生实际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比较。学生的实际成绩符合预测趋势的学校就称为有效能的学校。社区或学区的教育管理部门用各个学校学生实际成绩与预测成绩的差距作为排列学校效能的指标,并将结果公布于众,使公众了解各个学校的办学状况,同时也以此作为奖励具有较高效能学校的依据。

效能作为评价指标的意义

仅用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可以从某个角度反映出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但这种做法往往会受到部分学校的反对。原因是,在学校的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社区或学区里,容易导致评价的不公平。由于学校的师资、经费、地理位置、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因素,学校自身是不能够控制的,学校间出现教学质量的差距并非完全是由于学校工作不力造成的。将社会、历史等原因造成的办学质量上的不平等归咎于学校,这种做法最容易引起部分学校对评价指标和方法的不满意。作为评价人员,所要寻找的科学公平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应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学校A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比学校B高,但评价结果能够说明学校B的办学质量不低于甚至会比学校A好,因为学校B的教学设备、经费投入、学生的入学成绩等都比学校A差,但却使学生获得了相对于学校A更大的进步。

学校效能是一项综合指标,是通过对多项指标进行折算后得出的,每项指标的折算结果,都反映了影响学校工作质量的一个侧面。对学校效能进行评价,既是对学校的整体水平的考察,又是对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诊断,同时还可以总结出较明显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学校特征。例如,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学校领导的责任感、对学校发展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良好期望和信心、对学生学习变化进行监测的经常性、学校里积极而有组织的学习风气、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机会、学生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等,都是效能较高的学校所具有的特征。

教育管理部门关心学校的效能问题,有几个面的理由:一、控制对学校的投入规模,避免对部分学校的投入超额或不足;二、了解和支持学校进行工作的重点和要点,使有限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产生最大的效果;三、鼓励办学条件属中等或中下等而效能较高的学校,对这类学校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学校发展的平衡性;四、监测学校的发展状况,及时对出现异常发展趋势的学校采取有效的措施。

学校效能评价的来源

学校效能研究最初产生于美国,该领域的开创者是美国的学者克勒麦。他在1966年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的调查性研究,当时他并没有提出要研究学校的效能问题,但他的研究结果却使得他成了学校效能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在研究结果中,他发现当时美国的部分学校对其学生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很低,仅能解释学生成绩变化10%的部分,远远小于来自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对于学生成绩的变化可做出解释的部分。①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重视,如果克勒麦的发现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失败,对学校教育的效能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有的学者认为,克勒麦的研究结果是因为在统计分析方法上存在不足才得出的,也有学者重复他的研究以检验他的研究结果。结论是,克勒麦的研究结果不能被完全否认也不能被完全接受。不管他的研究结果的正确程度有多大,他的研究工作的价值在于,为教育管理和评价提出了一个富有诱惑力的问题:学校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每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能够保证学生获得应具有的成绩吗?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好学校”存在?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是哪些?有许多问题有待回答。

继克勒麦的研究之后,不仅仅在美国,其他国家,包括香港等地区的教育研究者也相继开始了对学校效能的研究。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学校效能已成为对社区或学区的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评价的一种科学化措施。学校效能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不仅有了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学校效能研究国际协会”,而且该协会还创办了自己的学术杂志《学校效能与学校的改进》。目前,该领域的发展状况是,研究者的兴趣范围的扩展速度大大超前于研究方法的发展速度。在应用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教育评价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在研究和应用领域普及学校效能的概念,发展和完善收集与分析有关数据的方法和技术,仍然是该领域需要重点发展的内容。

评价学校效能的方法类型

开展对学校效能的评价,从技术上讲,必须能够做到将学校的投入、过程和结果指标综合起来,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分析判断。这类评价方法所强调的特色是,对学校的产出指标(学生的考试成绩)用学校的投入、过程指标进行折算,其形式类似于对分数的加权,然后用实际值与折算值的差异程度作为评价的指标。

折算过程是统计技术的具体应用,目前用于效能指标分析的统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首先对所有学校的数据作多元回归分析,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因变量,用所要考察的学校和学生的特征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然后分别将各个学校的数据用该回归方程作分析,求得各个学生的预测分数。再用学生的实际成绩同用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的预测成绩作比较,将两者的差异标准化之后相加,可以得到各个学校的效能指标。

第二种方法是典型相关分析。这种方法是通过典型相关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然后计算出每个学校的各个特征变量同总体平均水平的差异,综合获得效能指标。

第三种方法是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应用在不同时期收集到的有关的数据,通过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发展历史,来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水平做出预测。将实际的数据同预测得到的数据作比较,求得效能指标。

第四种方法是多层分析法。这类方法是八十年代末期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较先进的统计模型。由于学生、学校和社区学区的变量处于不同的水平,将它们纳入同一个回归方程中进行计算会产生较大的统计误差,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该模型就是为解决这一不足而创造出来的。②将不同层次的变量分层计算,分别估计各层变量所造成的误差,其结果更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各个学校的特征。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长短。第一种方法简单,容易理解,但结果比较粗糙;第二种方法容易计算,但结果对不同变量的重要程度缺乏鉴别性;第三种方法的预测功能较强,但要求具备至少三年的数据积累;第四种方法的结果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但该方法对学校数目和使用者的统计知识要求较高,不容易应用好。

目前,学校效能的评价在我国还处于介绍和研究阶段,介绍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工作已有一些,③④但成功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评价工作中的例子还没有见报导过。收集和积累学校的综合数据不是个人或个别研究团体可以完成的。教育行政和管理部门的参与是开展好该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以后,随着研究、宣传和应用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效能评价工作会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标签:;  ;  

学校效能评价&学校综合评价与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_综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