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三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三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母如何爱孩子
真爱究竟是什么呢?孙云晓提供了两个发人深省的案例:
有位母亲偷看女儿日记,发现女儿描写自己的性幻想。这位母亲犹如晴天霹雳,不仅对女儿进行了斥责和辱骂,还到学校对日记里所牵扯到的人进行了警告和痛斥,并邀请女儿的老师协助自己来端正女儿的思想,最后却收到了反效果。
另一位母亲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女儿意外怀孕了。这位母亲没有责骂殴打,而是忍着内心的震惊和伤痛,安慰着惶恐不安的女儿,并坚持与女儿一起到医院,以母亲的名义签字,为其做了手术,并做好了善后工作。女儿愧疚地跪在母亲面前发誓要努力学习,回报母亲的宽容与理解,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出国留学,目前发展良好。
“从两位母亲对女儿不同方式的爱,我们可以明白何谓真爱。真爱不只是真心实意的爱,更应该是尊重的爱,理解的爱,理智的爱。自由是童年的真谛,平等是沟通的基石,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这些观念在很多父母那里都很淡,其实,信息化时代早已动摇了父母的权威,这个时代尤其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我将其概括为‘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但是很多家长忽略这些,反而造成很多问题。孙云晓说。
如何避免“温室花朵”
“父母大都明白,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需要表扬。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很多父母因此喜欢不遗余力地表扬孩子,几乎不敢批评,再加上独生子女备受溺爱的现实,如此培养出的孩子容易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让人忧虑。”孙云晓说。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我们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在知名的‘糖果实验’中,同样是5岁左右的孩子,有近6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能等到15分钟再吃,因而吃到更多的糖果,而70%的中国孩子面对诱惑无法坚持,选择了提前吃糖果,最终只吃到了很少的糖果。”孙云晓认为,这是很值得中国父母沉思的问题,有研究证明,那些能够抵御诱惑自我克制的孩子,以后的发展,要比无法自制的孩子好,因为他们更有节制力和忍耐力。这让我们看到一种潜在危机,那就是,受溺爱的独生子女,有可能因为过度的满足而变得脆弱、任性和难以自制。
另一方面,中国孩子胆小,不敢冒险。“出现这种特征,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生活在另一个温室中,即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在这个温室中,一切都有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成为‘分数机器’。”孙云晓介绍说。
衡量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对于成功的标准太单一了,目前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成绩搞好了,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是成功。以此作为孩子成功的标准,使得学校的每次考试都成为自己孩子竞技的舞台,每张成绩单都成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尺。父母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态,根据调查,有20%的独生子女最烦恼的事就是学习,另外有20%的独生子女为考试发愁,15%的独生子女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成功标准,不仅容易造成孩子的‘童年恐慌’,还直接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孙云晓说。
“人是有千差万别的,成长的基础与背景各不相同。在我看来,最大的成功是人能够可持续发展,是有自知之明,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与人相处和谐,与社会相处和谐,与自然相处和谐。”孙云晓说,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而要树立这样的信念,不仅需要父母的努力,还需要社会价值观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