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理
青少年生命意义的虚无与重建
——透析蓝鲸游戏
汪亚芳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 蓝鲸游戏是一个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游戏,游戏的参与者是青少年,组织者会要求他们每天完成一个规定的残酷的任务,最后的一个任务就是自杀。它之所以扩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青少年感到生命意义的缺失,当生命意义缺失,自杀就变得有了意义,诱惑自杀的游戏就有了存在的市场。所以,阻止此游戏的根本措施是重建青少年的意义世界,重点有二 :一是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在与古人对话中汲取建构意义世界的力量;二是社会和家长要倾听孩子来自灵魂的声音,并给予积极回应。
[关键词] 青少年;生命的意义;意义重建
源自俄罗斯的蓝鲸游戏在2018年传入我国并迅速扩散。这是一个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游戏,游戏的参与者是青少年,组织者会要求他们每天完成一个规定的残酷的任务,最后的一个任务就是自杀。这游戏不是普通的娱乐游戏,它会致人“真自杀”,且自杀不仅不会让参与者厌恶和退出,相反,它会让参与者沉迷其中。这意味着,对待蓝鲸游戏,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力介入,更需教育学的深层介入。本研究者以为,该游戏之所以流行,根本在于青少年感到生命意义的缺失,当生命趋于虚无,自杀就有了意义,诱导自杀的蓝鲸游戏就有了存在的市场。所以,重建青少年的意义世界,是拒斥蓝鲸游戏的根本所在。
一、相比游戏的坏,教育者更应正视青少年感觉生命无意义的问题
蓝鲸游戏,是一款真玩命的死亡游戏,它不是隐秘地而是公开地向参与者宣扬死亡和生命的无意义,且清晰地列出了每天要完成的暗黑任务。这与传销组织不同,传销组织在诱导人加入时,并不向人透露自己的真实面目,以致许多人进入后才发觉自己被欺骗了。这意味着,某些青少年之所以会参与蓝鲸游戏,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受到了组织者的蒙蔽,而在于青少年自身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观念出了大问题。这一大问题,就是在参与蓝鲸游戏之前,青少年感到生命已失去了意义。蓝鲸游戏只是抓住并强化了生命的无意义而已,它并不是导致青少年感到生命无意义的主要推动力。也许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组织者规定,若中途退出,会暴露个人的信息,家人也会受到牵连,从而逼迫参与者继续进行自残生命的游戏进程。但这种观点忽视了,若参与者真想好好活着,不愿意再糟践自己的生命,那信息的公开等威吓是不会起作用的,更何况,这本身就是违法的,恐惧的不应是参与者,而是组织者。事实上,如今信息泄露频繁,但鲜见有人因此而自杀。所以,关键是参与者是否认为生命有意义,而不仅仅是游戏自身的坏。如果青少年的生命富有意义感,他定会拒绝而不会参与到死亡游戏中。遗憾的是,这些青少年感到生命失去了意义。
二、游戏的生存空间来自自杀,让青少年获得了“意义”
人与动物不同,人有理性,注定要寻思生命的意义。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生命失去了意义,那就意味着这个人生活于虚无之中。当生命落入虚无,自杀离世就是一种必然,因为死亡是“终点”,而“终点”就是意义,死亡由此有了意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生命有意义,看似很糟糕的生命境况,人也能承受,犹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也许有人说,生活中的很多人也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也生活得很好。的确如此,但这些人不思想,不代表他们认为生命没有意义,只是他们把他人思想出来的生存的意义接受下来了。
依循上述原理,参与游戏的青少年寻求意义,但却自觉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从而落入虚无的情感之中,他们无法承受虚无之“轻”,所以就会走向死路。但问题是,他们虽然想死,但真死却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下决心”,需要选择“死法”。要知道,人是有肉身的,肉身总是下意识地谋求自我保存,所以肉身对死怀有恐惧和痛苦,“想死”的落实因此需要“决心”和“意志”。与之相关,人拥有自由意志,具有选择的能力,具体到自杀上,就是人需要选择自杀的方式。基于肉身对痛苦的逃避,“好自杀”的重要标准就是“无痛”或“少痛”。该游戏之所以吸引自觉生命没有意义的青少年,就是组织者会以某种专业的方式训练他们以较小的痛苦落实自杀的想法。譬如,组织者会让游戏者看一天的恐怖片,让游戏者去看疾驰的火车,想象被火车撞上的感觉。显然,按照他们的方法,参与者对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和痛苦有了免疫力,肉身对自杀的阻碍由此被除掉了,最后的自杀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三、面对青少年感觉生命无意义的问题,教育者需要重建青少年的意义世界
蓝鲸游戏之所以在短时间内扩散开,根本原因在于它抓住了看似繁荣时代的“阿基里斯之踵”,即世界的去魅所带来的生命的无意义的问题。身心本就脆弱的青少年更容易到受到这种无意义现实的冲击。所以,当下的事情就是重建意义世界。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青少年没有必要去思索和追寻生命的意义,他们不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欲求就足够了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青少人是“人”不是“动物”。只要是“人”,他的生命就得有意义的支撑和庇护,如果人们看不到意义世界对青少年的基础性和根本性,那就意味着你没有用“人的眼光”看孩子。事实上,我们的确没有用“人的眼光”看孩子,无论是家庭、教师还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教导给孩子的都是如何获得“成功”,具体表现方式体现在考上好的学校、得到高的分数、赚取多的金钱、谋到高的地位、获取大的名声。问题是,他们认为的成功终究是“物质世界”的发达,无关乎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不关涉灵魂对终极意义的渴望。而不关心的后果,就是充满死亡气息的蓝鲸世界趁机占领了孩子的身心。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意义世界的重建。
(一)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在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建构意义世界
青少年感觉生命是无意义的,亦意味着人的生命的无意义,因为青少年并非生活于真空之中,他就在“世界”之中,如果世界是无意义的,其生命自然是无意义的。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性”——用尼采的话说就是上帝死了,用韦伯的话说就是理性化,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席卷全球的时代,生命的无意义已经是一个事实。进言之,以为生命无意义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在今天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我们几乎找不到自己的语言了,我们找不到自己要说什么或拿什么为自己辩护”[1]。可如果我们找不到那个意义的根基,我们就没有未来可言,我们的后代就无法有尊严地生存下去,所以,凡是热爱这个世界,热爱代表未来的孩子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家,都有责任去重新思索意义世界的建构问题。在思索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返回到古代,温故知新。当然,这不是说我们要全盘复古,这根本不可能,因为时空已变。但我们可以在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找到一种温暖,让人觉得寻找意义的道路上并不孤独;也可以从古人的学问和践行中唤醒我们久已忘记的使命感,进而充满激情地寻求意义;还可以从古人那里领受古人的朝向以及人的整全的智慧,使我们脱离支离破碎的知识所导致对意义追寻的严重阻碍的问题。[2]譬如孔子,生于春秋乱世,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王道衰微,但孔子并没有变为隐士,而是充满着对人的满满的爱。隐士桀溺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有志于意义建构的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应该能从孔子的这番情真意切的话语中产生共鸣,并从中汲取到力量。
(二)教育者要倾听孩子灵魂的声音,引导且与他用纯洁的话语去建构生命的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也是“公共领域”的成员,他们慢慢寻找自己究竟是谁,为什么而活的答案。众所周知,只有人才有所谓的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的建构和存在又离不开人所独有的“语言”。有怎样的语言,就有怎样的意义世界。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这话同样适用于意义世界。胡塞尔说 :“语言是指向事物的原初方式,是思想的身体,我与世界处于沉默的相互关系当中,人一旦开口说话,原来沉默的关系就变得无限开放,不断地生成变化。”[1]我们建构意义世界时,要注意语言的使用。但就孩子意义世界的建构而言,由于孩子生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必有冲动去表达这个世界,让世界因其表达而变得丰富多彩,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丰富多彩。当然,孩子不是自言自语,他本就在社会关系之中,孩子的话语需要成人的认真倾听和回应。可以说,孩子的意义世界就是在与成人的不断对话互动中建构起来的,且其内容随着对话内容的丰富而不断丰富。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表达和困惑,并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不耐烦,以“你怎么这么幼稚呢”“你长大了,就会知道了”去打发孩子,以致让孩子丧失了表达的欲望。再者,教育者不可用成人世界的充满功利的语言去教育孩子,比如忽视孩子灵魂的声音,天天把“成绩”“作业”“考试”“升学”“竞争”“成功”等字眼挂在嘴边,进而不断督促孩子安静地坐在书桌上去求取所谓的“功名”,否则只会导致孩子性格越来越沉默,其世界越来越单调乏味,从而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热度和意义所在。
如图6所示,随着温度降低ABS树脂的冲击强度逐渐下降[13],当温度低于橡胶相玻璃化温度后,材料内部均呈玻璃态,此时冲击强度达到最低值,并且随温度降低材料冲击强度基本不变。从不同温度条件下断裂的试样表面分析,随温度升高断面的粗糙程度增加,出现应力发白的体积增加,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可以判断低温条件下ABS树脂增韧机理以银纹及多重银纹为主,高温条件下剪切带增韧作用增加。
我国正处于传统档案管理及保护与现代化档案管理并存的时代,应建立起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并定时对该档案数据库进行更新和检查,以保证该数据库信息的完整性。同时,应在档案数据甄别技术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应将档案进行正确分类,将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及保护职能发挥到最大,保证档案局能掌握合理的档案管理及保护的发展途径,从而应对在档案管理及保护过程中的风险。扩大电脑档案管理的同时,不能完全将以前的纸质档案丢弃,要建立起自动化温湿度控制仓库和电子消毒仓库,从而确保纸质档案的安全。
参考文献 :
[1] 陈家琪.当代哲学问题九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李长伟.共识断裂与师生冲突——基于功能论的视角[J].北京社会科学,2017(3).
[3] 杨伯峻.论语译著[M].北京 :中华书局,2017.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30-0068-02
[作者简介] 汪亚芳,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 2019-08-23
标签:青少年论文; 生命的意义论文; 意义重建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