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权威的恢复和弘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权威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文选第三卷中,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反复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同时,尖锐地指出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虽然我们已经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但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我们过去却没有完全搞清楚。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①“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②正是基于这种科学的分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反复地(多达20多处)强调,为了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③
邓小平同志不仅向全党提出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个严肃的任务,并且率先垂范,对此进行艰苦的探索,经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深思熟虑,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他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这一论断,为从根本上弄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刻认识它的精神实质、科学性、重要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包括五句话,但它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是两条:“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⑥因为解放生产力,为的也是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目的是为了最终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当然,这五句话,这两条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如果把它们绝然分开了,孤立起来了,就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因为发展生产力,如果不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是为剥削阶级服务,造成两极分化,那不是社会主义;但是要共同富裕,它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可见,把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归结起来,最核心、最关键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不仅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也是他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抓住它,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由于“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⑦因此一对邓小平同志上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认识也不完全一致。有人说它没有讲制度问题,是不完全的。实质上是对它的科学性和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有的则相反,认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社会主义的突破。这种意见,虽然同前一种截然相反,但是它立论的基础却是一样;还是制度问题,只不过把传统社会主义归结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罢了。对这些认识,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小平同志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核心来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它确实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但是它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既不是背离,也不是“突破”,而是继承和发展,更准确地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来面目、权威的恢复和弘扬。但是,要真正讲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对新条件下如何才能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同我们的历史经验的关系,它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地位,它同制度方面的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本文拟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到现在,已经一个多世纪了,世界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这种变化了的情况下,怎样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怎样才算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对此,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⑧“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⑨在中国,要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⑩也就是说,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新情况,分析和总结新经验,从而概括和形成新概念、新理论,才能深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既坚持它,又发展它。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是全党的模范,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正是他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中引伸出来的,并回头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考验而确立的,是可靠的。
我国四十多年的实践史,可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大体分成两大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段历史对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供什么启迪呢?经过冷静的分析和严肃认真的总结,邓小平同志从中引伸出崭新的极其深刻的结论。把他的一系列的分析简要地概括起来,最主要的就是,首先他充分地肯定,“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11),“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12),必须坚持;但是,这中间我们又确实有不少失误。失误的主要表现是政治上的“左”,突出表现在1958年搞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左”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不但没有顺利发展,反而受到阻碍,因为它“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它急于求成,没有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究其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它的表现集中到一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13)甚至提倡什么“穷社会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小平同志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4)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的结论,正是从这种痛苦的历史经验中概括出来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极端严峻的国际条件下,我们的社会主义不仅站住了脚跟,而且在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十多年中,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益显现,社会主义的凝聚力正日益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们的国家到处呈现一派生机。这种局面是怎样开创和发展起来的呢?首先是汲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认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采取了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措施的结果。这些措施,包括着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但是它的核心,它的关键,就是“提出了我们的根本路线,就是把工作重点转到建设上来,不受任何干扰,一心一意、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5)科学地确定国民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把“三个有利于”做为衡量一切路线、方针、政策,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一句话,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践“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的基本原则。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无可争辩地证明,是否把发展生产力置于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地位来认识,是否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执行,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它,才能从根本上弄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反之,必须走入迷途,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甚至衰败。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从实际中来的,因此,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正因为邓小平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实际经验出发去揭示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因而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能拨开迷雾,还其本来面目:马克思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科学社会主义的立足点和贯穿于它的整个理论的红线是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他们的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直到他们的晚年,都始终非常明确地指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16)深刻反复地阐明,生产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进的根源,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一部“发展着的、为各个新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17)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
社会主义所以成为科学,就因为它建立在唯物史观这个坚实基础之上,也就是奠定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产生的,它只是在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以及作为大工业的产物、新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发展和成熟的条件下才成为历史必然。正如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所指出的,资本主义以及一切阶级社会的消灭,“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18)同样,共产主义的实现,也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19)可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贯穿于科学社会主义各个环节的红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离开发展生产力,就谈不上什么马克思主义,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可见,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并据此而作出的,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而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了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本来面目和权威的恢复。
如何认识发展生产力与制度问题、生产关系问题的关系,这是能否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症结点。强调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是不是就否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呢?怎样认识发展生产力和制度问题,生产关系问题的关系呢?要科学地说明这个问题,仍然要从我们的历史实际出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曾经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去搞制度方面、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说过:“我注意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们知识很少”,“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20)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把主要精力集中去领导经济建设,同时反复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正确地处理了发展生产力和社会制度问题的关系,并强调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时代的新内容。可见,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注意,重视制度方面,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而在于如何认识发展生产力同制度问题,生产关系问题的关系。
关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已经形成并确立了一套几乎固定化的看法,这就是经济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上的无产阶级专政。这些看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某些推断,一个是苏联的(确切的说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未曾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苏联的实践总体说来毕竟仍然是探索性的,试验性质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并不是要求人们去固守某种关于社会主义的“推断”或具体规定,而是要求人们遵循“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1)的科学态度,去进行独立的探索。而所谓历史条件,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条件,可见,“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仍然是对上述观念加以正确鉴别,取舍、从而正确理解、把握和实施的基础和钥匙,是本质的东西。
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来坚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以及他们所有的后继者所公认的。它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当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时候,它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唯一的先决条件”(22),也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但是对于这个众所公认的原则,即仍然存在着一个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问题,存在着一个是否正确理解和实施的问题。而理解它的钥匙正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恩格斯早就指出:“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派别的脑海中。”(23)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一定是科学社会主义,因为它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而且也几乎是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主义派别的共同理想。那么在这里,空想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何在呢?区别在于,前者只是基于主观的愿意,而后者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条件,归根到底是生产力条件基础上的历史必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这种占有只有实现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正如其它一切社会进步一样,这种占有之所以能够实现,并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同正义、平等等等相矛盾,也不是仅仅由于人们希望废除阶级,而且由于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24)这种物质条件,就是近现代的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水平”,“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25)这就是说只有在资本主义时代已达到的近现代生产力水平,这种代替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才能够实现,“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26)相反,离开这种生产力的条件,不仅它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不是历史的必然,只是空想;即使用某种手段,强制地勉强地暂时实现它,那也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还可能导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并且也不可能“持久巩固”。(27)这一点我们是切实领略过的。1958年,我们在搞“人民公社化”时,就曾经在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总体低下的情况下,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企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种“穷”过渡,结果没有带来“经济上的进步”,而是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而这种制度也确实不能“持久巩固”,后来不能不步步“退”,步步改变。事实证明,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去追求又大又公又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不是坚持而是扭曲了科学社会主义。
现实表明,在不同国度,甚至在同一个国家以及它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总是不完全平衡的,因而不顾客观实际,笼统地要求公有制,程度极高的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不科学的。相反的,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实现的程度和形式应该有所区别,各个国家都应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去确定其实现的程度和形式,才是科学的。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生产力总体落后又极端不平稀,这是现阶段我国的最根本的国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一大进步,就是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来确定我们的所有制结构,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个社会主义原则,又允许、鼓励其它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和适度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这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发展的格局,是十多年来改革的成果,也是我国经济能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充分地证明,邓小平确定的这一方针,不仅没有丢了社会主义,而恰恰是真正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计划经济。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把它作为确定无疑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大基本特征来宣传、实施和固守。经过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这个观点被扬弃了。党的十四大已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现在正在实践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转移。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它的关键在于揭示,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28)因此,“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29)也就是说,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之所在。因而,它的取舍,完全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转移。“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30)第三,“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31)所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32)计划和市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都是必要的,我们都要用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排除计划,宏观调控就是计划,只不过,从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罢了。
关于按劳分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一开始,曾设想资本主义灭亡之后,代之的是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化,认识到在这个“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即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社会的痕迹”,(33)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还达不到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水平,因而,提出在这个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因为它已经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因而也可称为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社会中,消费品的分配只能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说明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特征的认识也是发展的。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的消费品分配,既要克服平均主义,又要避免两极分化,它的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要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它的分配原则应该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同时并存,同时主张实行让一些企业,一些单位,一些个人靠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指出这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这完全是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为根据的,并且也是为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是对于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原则的坚持和深化。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来坚持,这同样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人和他们的后继者们所公认的。但是,这同样存在着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的问题。有一种观点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归结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并把它称之为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把强调发展生产力说成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突破,这就把发展生产力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对立起来了。这是一种误解,也违背历史事实,是不妥的。其关键在于没有弄清楚无产阶级专政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一旦离开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不能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的。无产阶级为什么要搞无产阶级专政,很显然,这是为了推翻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为了利用这个政权去消灭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开避道路。在社会主义时期,所以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是用它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的和平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以它为杠杆,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归根到底,是服务和服从于发展生产力,经过长期的努力,使生产力高度发达,以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从而自己也消亡。这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所在。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是毛泽东,确实曾经有过特别突出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列宁还曾经把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测验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毛泽东则把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称之为“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所有这些,都是从他们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从他们当时面临的直接的中心任务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实际出发的,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们谁都不曾把科学社会主义归结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而都是说,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只不过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可见把无产阶级专政说成是科学社会主义传统的全部,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但是,无可讳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史上,确实出现过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之后,在长达二十年来的时间里(从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仍然把主要精力去搞阶级斗争,而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情况,如果要把这一段的失误也叫做“传统”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确实可以说是对它的突破,但是,这个“传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是失误。因为一方面是思想落后于实际,没有随着历史阶段的转移,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移而相应地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而是把前一阶段的任务和斗争手段推及并代替了已经发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专政归根到底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可见,把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实质而造成的失误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混淆起来,因而把强调发展生产力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对立起来,是不妥的。
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目的是为了正确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由于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去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因而也就给人们指明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方向,使人们从过去的挫折和失误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从姓“资”姓“社”的困扰中解放出来,放开手脚,沿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弘扬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这种弘扬和发展,在理论上,最集中地体现在邓小平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指导,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经济建设中心论,改革开放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标准论等等一系列互相关联的新概念,新理论所组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它把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极大扩展开来,丰富起来,不断具体化,使之由一个基本原则发展成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飞跃,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弘扬和发展。
在实践上,集中表现在我们党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指导,制定了一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样,就使发展生产力这一原则,从理论变成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在这个纲领的指引下,全国亿万人民排除干扰,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去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实现了这一原则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这个实践所取得的世人瞩目的伟大成果,展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无限光辉的前景,令世人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人类的希望。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最好的弘扬。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21)、(28)、(29)、(30)、(31)、(3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137页、223页、116页、373页、172页、291页、191页、291页、63页、116页、227页、116页、116页、228页、139页、149页、148页、203页、148-149页、14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21页。
(17)(18)(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9页、39页、40页、228页。
(20)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第一版,第22页。
(22)(23)(24)(26)(29)(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22页、321页、317页、10页、12页。
(25)(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616页。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公有制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