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成都市晋江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农民论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成都市晋江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农民论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和谐新农村——成都市锦江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锦江论文,成都市论文,新农村论文,协调发展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中,锦江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培养创新型农民为主要任务;着眼于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大力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锦江区从转变村民思想观念为切入点。一是创新村民的形式政策教育。锦江区采取部门包村、干部入户的形式,组织全区机关干部,利用夜间和周末休息时间,到村社和农民家中,进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的路线方针和时事政策教育,组织100名“新市民亲情服务团”劳动就业和法律法规政策宣讲队,开展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城乡充分就业政策措施等宣传和“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调查问卷”,引导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理解,牢固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二是创新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村民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认识问题,积极开展了以“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开展了村民公民道德知识竞赛,举办了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训会10余场,并将“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等相关知识印成折叠式卡片,组织机关干部进行逐家逐户宣传发放;2006年举办了村民礼仪培训10场,开展了以接待礼仪、生活礼仪、商务礼仪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培训;针对农民创业观念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先后举办农民工培训50余期,千余人参加培训,涉及项目40余个,逐步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三是创新村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我们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主题,今年举办农民技术培训32期,参训村民3948人。

二、坚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途径,切实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坚持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目标,始终把精神文明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把造就高素质村民作为强村之本,不断创新实践活动载体。一是抓好文明村创评活动。在创建实践中,先后组织开展了“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文明信用村”、“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农民读书”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引导农民掌握文明常识,培养文明习惯,强化文明责任,增强文明实力,形成了崇尚科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全区共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7个、区级文明村9个,各级文明村覆盖率达100%。二是抓好文明细胞建设。积极开展了“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五好家庭户”等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把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友好和睦作为文明细胞评选的重要内容,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文明、享受文化、接受教育。在“三圣花乡”内开展了星级农家乐评定。经过征求游客意见和环境、卫生、质量、安全评比,在200家农家乐中评出一、二、三星级农家乐126家,四星级农家乐2家,五星级农家乐2家,进一步提高了农家乐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三是抓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我们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为载体,着力解决村容整洁。把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放”“五乱”现象和实行“改水、改厕、改沟、改路、改圈、改厨”“六改”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在“三圣花乡”景区内实行了农房景观化改造、交通道路硬覆盖、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天然气入户改造等工程,统一了景区标识标牌,设置了公共休息设施,开设了游客接待点,使农村呈现出“洁化、绿化、亮化”的效果,切实改变了村容村貌,2006年,“三圣花乡”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四是抓好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开展“2+1”(2个文明单位共同帮助1个村)文明单位城乡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34个文明单位(社区)与17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积极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开展帮扶活动,传授文明生活方式,共商文明创建计划,共促村民转变观念,共建美好环境。

三、坚持以先进典型引路为抓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将统筹城乡精神文明与加强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创新思路,发挥典型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按照对中心城区涉农街道和社区的要求,坚持以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全面实现城市化为重点;以发展服务业和都市观光农业为重点,走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路子,依据“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方法,区委、区政府坚持用“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打造模式;用“景观化、城市化”的建设模式;用“休闲经济、产业支撑”的发展模式;用“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的生活模式;用“建融资平台、引民间资金”的投资模式;用“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飙升”的赢利模式,打造出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三圣花乡”,走出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都市观光农业发展之路,及时总结推广了典型经验。一是开展成功农民宣讲活动。充分发挥农民致富能手的示范作用,组织他们巡回演讲13场,广大村民认真听讲并现场提问。二是树立先进典型。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爱岗敬业的公务员”、“自主创新能手”的典型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对先进事迹进行了挖掘宣传,扩大影响。

四、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农村的文娱生活

为了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繁荣,我们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大力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推进农村城市化、村民市民化。一是完善“送”的机制。按照“科技、文教、卫生”“三下乡”的要求,送书画对联、科普书籍、科技知识、戏曲电影、送医送药、送法律知识到村,切实做到电影放映下农村、图书报刊送农村、文艺演出到农村。二是建好文化阵地。为了让村民充分享有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全区17个村建起子村民学知识、学法律、学技术、学技能的学习阵地,图书室、阅览室共有藏书20000余册,做到了制度上墙、专人管理、标牌统一、免费向群众开放;建起了宣传栏、阅报亭,做到了村务公开;有线电视人户达100%,网络入户率不断增加;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和健身路径,为村民提供了健康锻炼和文化娱乐的场地;村村建起了业余文体宣传队和腰鼓队。三是活跃村民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村社业余文化辅导员和业余文体团队的作用,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广泛开展灯会、花会、文艺演出等活动,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城乡互助推进——激情红砂之夜”、成都·锦江“中秋邀月节”、“城乡互助小康(竞赛)”和“荷塘月色”灯会等活动,特别是55个部门和街道举办的55场“激情红砂之夜”活动,以富有特色的小品、杂技、话剧、歌舞、坝坝电影、知识竞赛、焰火晚会等为主要内容,突出了群众的参与性、娱乐性,达到了寓教于乐、文明薰陶的效果,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标签:;  ;  ;  ;  ;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成都市晋江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