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阅读与写作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部分,是语文教学的“耳目心腹”。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结合,二者无法进行通力合作,从而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将阅读与写作进行巧妙结合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以供探讨。
一、赏读课文,加深了解。
很多教师通常在讲课时对课文内容一笔带过,将重点放在课后习题讲解上,偏离了语文课堂的重心。其实,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优质文章或节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度解读教材,传授给学生更多知识。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通读文章,对文章内容有大致了解,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的讲解时间,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认知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再次引领学生精读文章内容,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发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笔者在教学《社戏》时,为了便于学生对文章有更好地理解,提前在预习环节为学生设置了疑问,使其边预习边寻找答案,如“文章到底在描述怎样一件事情?”“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通过学生所给出的答案,笔者对学生了解文章的程度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笔者在深度讲解文章时,松弛有度,不再因为可有可无的小细节而浪费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另外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要大胆鼓励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社会实际生活巧妙相联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二、练习写作,掌握技巧。
正所谓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在学习中写作也是如此,只有不断练习才能锻炼学生写作技巧,才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文本阅读为基础,给学生布置丰富多样的写作任务,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写作,又能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从而使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获得更好地提升。
首先,教师可以从阅读文本着手,寻找写作任务与文本阅读的共同之处,通过模仿语言、文本、立意以及行文结构等形式,培养学生仿写能力,引导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就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一段作为着手点,引导学生根据该段写作顺序对生活中常见景象或事物进行描写与刻画,以此促进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的提高。
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想象,对文本结尾处的“留白”内容进行再次创作,将自己的价值观融入到文本当中,以便引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笔者在设计《最后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文中主人公上完最后一课后的情感,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其未来的生活境遇进行想象等。学生在这种创作过程中,深刻理解了“最后一课”对于主人公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对爱国主义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再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词、文言文等用现代语言进行改写。在阅读教学《诫子书》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将其改成记叙文,并丰富文中人物形象,将文中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用现代语言体现出来。
最后,教师还可以文中省略部分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适当的扩展描写,既可以显现出对原文的想象,又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从而对“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切身的体会。
三、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相联,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在读写结合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一课一得”的教学重点。完整的阅读文本中有着非常多的写作知识点,如果面面俱到的给学生讲解,则会让教学知识变得碎片化,扰乱学生学习思绪,最终抓不住文本重点所在。因此,教师在实行读写结合策略时,要结合实际学情,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重点。
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适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注重与评价主体的互动性,从而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凸显出来。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形象感受、情感体验以及语言品味等方面水平的考察,鼓励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读写习惯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发掘和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既要为学生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解读,加深对阅读情感的体会,丰富阅读经验;又要加强学生写作锻炼,发散思维,使其掌握正确写作方法及技巧,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从而通过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来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和写作兴趣,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学.浅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优化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9(16):93-94.
[2]杨雪芹.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41-42.
论文作者:路胜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文本论文; 过程中论文; 笔者论文; 文章论文; 情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