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论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理论文,精神文明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跨世纪宏伟蓝图。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根本指导思想,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理论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理论服务和理论支持作用。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精神成果,既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又包括思想政治建设、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但更为根本的,是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灵魂和核心,由此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精神面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高类型的精神文明,需要有能够代表人类文明最高发展成果的、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作为指导。这个理论,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于并区别于其他任何精神文明包括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最根本原因和最基本标志。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保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性质和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最大收获就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在当代中国,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当前,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国内正在进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些同志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建设精神文明,尤其需要保持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的清醒和坚定,需要分清在重大政治理论上的是非界限,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唯有如此,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符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真正建立起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既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否则,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难免要走弯路、受挫折。
我们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包括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规律,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科学真理,而且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以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确立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正确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防止顾此失彼,牢牢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权。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理论思维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民族,而缺乏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是不可能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恩格斯曾经精辟地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因为“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285、300页)毛泽东同志早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指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33页)。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号召全党“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3页)。“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7页)江泽民同志更是进一步指出:“没有理论上的坚定,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坚定,因为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灵魂和基础。”这些充分说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对科学理论的任何轻视和淡漠,都是一种肤浅的“短视症”,必须坚决地予以反对和克服。
加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核心的问题,是要继续深入落实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全军的战略任务,并运用这一理论教育干部和人民。我们要进一步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真正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
二、加强理论研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服务
理论研究在理论工作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搞好理论研究,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理论说服群众、武装群众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他接着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9页)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把理论是否彻底,作为能否说服群众、掌握群众的关键所在。那么,理论怎样才能做到彻底呢?我认为,就是理论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要抓住根本就要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工作。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著名报告中,曾把“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看作是“极坏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797页),认为“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同上,第796页)可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作用,决不能忽视理论研究工作。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发挥理论研究的作用。他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曾明确指出:“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9页)他要求“思想理论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赶快组织力量,定好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陆续写出并印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来”,认为这“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又是重大的理论任务”,“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同上,第180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崭新的开创性事业,在我们面前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只能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为其提供有力的理论服务。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江泽民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都对在理论战线工作的同志寄予了厚望,对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可以说,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理论研究,多出高质量、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其理论服务作用,这是新形势向理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为理论工作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作出更大贡献,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用武之地。
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加强理论研究,搞好理论服务,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点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恩格斯有句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732页)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理性反映,它产生于实践,根源于实践发展的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而丰富的实践,是理论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理论研究只有坚持为实践服务的正确方向,才能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使理论之树常青。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有许多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比如,怎样全面把握和正确贯彻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怎样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确保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与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关系;怎样使精神文明建设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怎样在新形势下有效抵制酒绿灯红的消极影响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怎样防止和克服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形式主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实践提出的迫切课题,应当作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坚持理论研究为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服务的正确方向,要求理论工作者自觉投身到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虚心地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根植于实践的沃土,吸取丰富的营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创造。这样的理论研究成果,才能反映实践的呼声,符合实践的需要,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受到群众的欢迎。要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力争多出“精品”,搞出一些“传世之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搞好理论宣传,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持
理论宣传是理论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健康浓厚的舆论氛围,这就离不开理论宣传为其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必须弘扬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的鲜明党性原则。邓小平同志曾经郑重地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的。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宣传,必须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很强的政治观念,要全面正确地宣传和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自觉在理论宣传导向上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严防出现不和谐“音符”。同时,对社会上出现的违反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影响和妨碍精神文明建设的错误思想倾向和观点,必须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以教育和引导人民分清是非、明辨正误,自觉地排除干扰。
比如,有的只重视物质文明,不重视精神文明,认为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也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对这种显然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而然论”,就要在理论宣传中理直气壮地予以批评和澄清。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在最终意义上决定着精神文明,但这种“决定”不是一个机械的单向的过程,而是要经过极其复杂和曲折的道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精神文明具有其相对独立性,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期往往呈现出不平衡性,经济上发达的国家不一定是精神文明水平高的国家,而“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704页)。我国目前在物质文明建设上还比较落后,但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少方面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就是例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也不能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又比如,有的把发展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截然对立起来,认为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牺牲一点精神文明建设是快速发展经济必须付出的“必要代价”。这种“必要代价论”同样是没有根据的,应当通过理论宣传进行分析和批评。要引导人们认清,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也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本质上是能够统一起来协调发展的。当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建设造成不容忽视的冲击。但这决不能证明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而只能证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强调在理论宣传中对各种错误或糊涂的思想倾向和观点进行批评,同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以立为本,不是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因为不对错误或糊涂的思想倾向和观点进行理直气壮的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就立不起来,人们的思想认识就不能真正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也就难以形成。因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决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和武器。
充分发挥理论工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理论服务和理论支持作用,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身的品格和功能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理论建设的必然要求。理论指导、理论服务和理论支持,三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论指导是根本,关乎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核心地位的集中体现;理论服务是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理论指导的深度和力度,没有高质量的理论服务,也就没有高质量的理论指导;理论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理论指导,还是理论服务,都离不开理论支持所营造的健康的舆论氛围。必须坚持理论指导、理论服务和理论支持的辩证统一,注重其综合效应,确保理论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