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垂范德先行——浅谈新时期教师的“德”与“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新时期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里,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来自外界,更重要的是来自教师职业的本身。作为一名教师,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如何让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这确实是应该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试图从师德的内容和如何培养师德等方面来谈谈新的时期教师如何通过加强师德修养,不断适应新的环境需要,从而使自己由一各合格教师逐渐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以此与广大同行共勉。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具有的就是“德”,这个“德”包括多方面内容,归纳起来,我想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该是“大德”,即教师作为普通人中的一员,应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的情感。陶行知说过:“天下为公,人民第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这些内容似乎对一名教师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因为我们在做学生时曾无数次受到师长的谆谆教诲,而当了教师后,我们又一遍一遍地去教育我们自己学生。然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我们所有教师都能真正做到这些呢?有些教师不是还经常对我们的党和政府发着牢骚吗?有的甚至还在课堂上表现出这种不满的情绪;有些教师不是还经常置学生和家长利益于不顾,在干着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吗?这些看起来是集中在少数教师身上,但不能不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老师还缺少“大德”。其次应该是“中德”,即教师应该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人可能会说,这还要说吗,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如果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还当什么教师呢?你说的不是多余的吗?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教师这项职业高度重视,采取了很多政策和措施,改善了教师的待遇,提高了教师的地位,但有些教师还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工作上应付敷衍,得过且过,业务上不求上进,马马虎虎,没有把全部的心思用在教学工作中,心中没有学校,没有学生;有些教师本身业务能力较差,且还缺少上进心,不去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也不去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而是成天无所事事,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胜任本职工作呢?
再次应该是“小德”,即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好人,立好身,努力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这项职业与其它行业最大的区别是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做到为人师表,身先垂范。而这些,靠教师一时两时在学生面前努力表现是难以做到的,要靠教师在乎时的生活中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靠教师不断学习、严格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实现。要能真正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语)。有的教师认为,教师为人师表,只要在学生面前注意些就行了,学生不在时,随便些没事;有的教师甚至还认为,要搞好师生关系,平时在学生面前还是随便点好些……这些都是误解了为人师表和师生关系,忽视自己的“小德”。
明确了教师应该具有的“德”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培养自己良好的“德”,让自己以“德”去教育、感染每一位学生,使“德”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得以真正的体现。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德”,在新的时期里,除了应该继续保持传统的、良好的“德”以外,笔者认为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该学会全面发展自己。大家知道,人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因为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人的社会属性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劳动、自觉和社会的联系。人的生存需要劳动,劳动并且要是自觉的。因此人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要有自觉意识。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所以人的学习也要是多方面的。同样,自觉意识的形成也是要取决多方面的学习才能逐步形成。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的。因此伦理、道德、法律等就显得必不可少。此外,人的自然属性的两个方面:即人有类似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即人有自然欲望,也说明了人对自身要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使人的生理机能和自然欲望得以合理调节和控制。这都要求人不仅要学习科学技术作为谋生手段,还要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水准。这就决定了人的学习不是某一方面而是全面的,人的教育也应该是全面的。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归宿应当培育人,而不是仅仅传授书本知识。因此,教师应是培育人的工作者。教师作为普通人中的一员,需要自觉地学习,掌握多方面的技能;教师作为特殊职业中的一员,更要学会全面发展自己,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下一代。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全面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人。
第二,教师应当成为培养合格甚至优秀人才的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具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的人。作为教师,应深深地意识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是非常重要:一个思想品德端正、成绩优异的学生,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可能是巨大的;但一个思想品德恶劣、成绩优异的学生,将来对社会的危害可能也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在乎时的工作中要做到先育人后教书。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第三,教师应该能处理好“知”与“识”的关系。人不仅有“知”的一面,还有“识”的一面。“知”,即一个人学习的(或知道的)东西的多少;而“识”,则是一个对事物、人生及世界的看法、认识。人,随着“知”的不断扩大和增多,“识”也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能从事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能及时、全面根据学生“识”及其变化,作出鼓励、指导、纠正,让学生根据我们的教育方向而发展。因此,教师不能只了解学生的姓名和成绩,还要对学生的家庭、生活圈、心理、情绪甚至学生最容易受社会上哪些因素影响等都要有全面地、整体地了解和把握,还要能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从而解除学生认识上的疑惑,疏通学生思路,及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将书本知识教给学生,还要能从生活、社会中培育学生,不仅能“教”,还要能“育”。这一切对教师本身来说,首先要能处理好自己的“知”与“识”的关系,自己的“识”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学生“识”是否正确,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此方面多下点工夫。
第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求真、求实。这是做人的第一要素。陶行知先生曾说:“追求真理,人能说真话,要有勇气站起来驳假话。”又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质朴的语言是在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务实、求真,敢于向假的、错误的东西挑战,甚至敢于为真理而英勇奋斗。教师只有自己具有了这种务实、求真的精神,才能把这种精神带给学生。这无疑是对我们教师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第五,教师要勇于开拓,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教师要想成为教育家,而不是一位“教书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尤其是在新时期,探索创新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新的时期需要新的人才,在未来的社会里,人才的标准不再是单单掌握某方面技能适应社会需要了,而是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么他将很难在这个社会生存和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书教好,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还需要积极思考,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教师应该把这种精神和勇气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去开拓创新,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也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真的做到这点,我们的民族将会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我们未来的民族将会永远处于世界强者之林!
第六,教师应学会虚心向学生请教。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教师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威,这些思想曾束缚我们多少教师的手脚,影响到正常的师生关系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的悲哀。教师毕竟也是人,甚至是普通的人,教师自身的能力和视野是有限的,要想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不能仅靠对学生严格要求,甚至通过强迫的手段来实现,而是应该学会向学生虚心请教。陶行知说过:“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虚心向学生请教,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加学生的信任感,赢得学生的好评,真正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从而更容易达到教导学生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虚心请教,也可以弥补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虚心,虚心,虚心,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陶行知语)
“德”,乃立身之本;“德”,乃学习工作之力;“德”,乃社会进步之源。新的时期,教师面临着许多挑战,这对每一位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努力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时时以高尚的情操要求自己,并自觉地把“德”贯穿在乎时的为人处世和工作学习中,才能使自己永远胜任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才能永远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标签:陶行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