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的中医治疗分析论文_李秀红,韩艳梅,韩淑霞,鞠小凯,李迪

风湿热的中医治疗分析论文_李秀红,韩艳梅,韩淑霞,鞠小凯,李迪

(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目的:探讨风湿热患者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风湿热患者34例临床中医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风湿热患者经中医治疗治愈29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1%。结论:中心环节是湿热之邪留滞关节、内舍于心,故以清热除湿为其主要治法。视病情发展,可分别加用通络蠲痹、补益心气、宁心安神、化瘀止痛等法。若病至晚期,水湿泛滥或肝风内动,当以温补脾肾、利水渗湿或养阴柔肝、潜阳息风为要务。

【关键词】风湿热;中医治疗;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280-02

风湿热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炎症,是由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急性发作时通常以关节炎较为明显,急性发作后常遗留轻重不等的心脏损害,尤以瓣膜病变最为显著,形成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或风湿性瓣膜病,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和对风心病预防的首选药物是青霉素。中医认为风湿热属于热痹、历节的范畴[1]。临床以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及心悸为主症,故抓住主症,并结合具有表述主症病性特征的次症及兼症,辨析病因尤为重要。对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风湿热患者34例临床中医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风湿热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5~32岁,平均22±3岁,病程2.5~18.5月,平均6±2.5个月。主要表现为发热33例,关节疼痛32例,环形红斑29例,皮下结节26例,舞蹈症6例。辩证分型:湿热蕴热24例,寒湿阻络型5例,心阴不足证型5例。

1.2 治疗

1.2.1湿热痹证 肢节烦痛或红肿疼痛,或风湿结节硬痛,或红斑痒甚。发热,周身困痛,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清热利湿,宣通经络。方药取二妙散合宣痹汤加减。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宣痹汤出自《温病条辨》。方中黄柏、苍术清热燥湿;防风利水清热,祛风胜湿通络止痛;苦参、滑石清热利湿;黄芩、连翘、栀子、知母清泄郁热;蚕砂祛风燥湿,又善化胃肠湿浊;薏苡仁健脾祛湿除痹,赤小豆清利湿热,使之从小便排出;当归活血通络。发热日久,热象明显,加知母以清热;下肢关节疼痛,加川牛膝舒筋活络,湿热痹时间较长,有气虚表现,可加党参、白术、茯苓等补中健脾之品,俾“脾旺能胜湿”[2]。

1.2.2风寒湿痹证 局部肿胀疼痛但不红,遇阴冷潮湿天气加重。畏冷,得温则舒,发热不明显或有低热,病情迁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舌质淡,苔薄白或薄腻。脉象濡。散寒除湿,养血祛风。方药取蠲痹汤加减[3]。本方出自《医学心悟》。方中桑枝、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其中羌活走上,独活走下;桂枝、秦艽、海风藤祛风除湿;川芎、木香、乳香理气养血活血止痛,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关节肿胀者,加防己、木瓜祛湿消肿;痛甚,恶寒喜暖者,加附子、川乌、草乌;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风、川乌;低热,局部发热者,加连翘、忍冬藤、知母。

1.2.3心阴不足证 心悸阵作,胸脘闷痛,夜寐不安。低热烦躁,两颧浮红如涂胭脂,自汗盗汗,口干咽燥尿少,关节酸痛。舌尖红,苔少而干。脉象细数或结代。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方药取青蒿鳖甲汤合保阴煎加减。青蒿鳖甲汤出自《温病条辨》,保阴煎出自《景岳全书》[4]。方中青蒿清透阴分伏热,鳖甲滋阴透热,生地助鳖甲滋血分之热,知母助鳖甲滋气分之液,知母助青蒿清气分之热,丹皮助青蒿清血分之热。心悸甚者,加珍珠母、朱砂;关节痛肿明显者,加乌梢蛇、蜈蚣、威灵仙。

1.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为;好转: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基本消失,部分实验检查尚未恢复正常为;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2.结果

34例风湿热患者经中医治疗治愈29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1%。

3.讨论

中医认为风湿热属于热痹、历节的范畴。临床以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及心悸为主症,故抓住主症,并结合具有表述主症病性特征的次症及兼症,辨析病因尤为重要。注意观察关节肿胀的程度、皮肤色红的深浅、灼热疼痛的性质,结合脉舌及全身情况进行分析。主症伴见以游走性疼痛为主,不拘上下左右肢体关节或数时或一二日或三五日,无日轻夜重,恶风或恶寒,喜暖,颜面淡青而两颧微红,舌质红,苔白微厚,脉多浮紧,也可以有沉紧之象者,以感受风邪为主;伴见肢体关节紧痛不移,局限一处,遇寒痛甚,得热痛缓,舌质红润,苔白而薄腻,脉多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为寒邪致病;伴见疼痛并见肿胀或变形,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重则关节肿胀,重着不移,甚至四肢活动不便,舌质淡苔滑腻,脉滑,此为湿邪为患[5];伴见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舌胖色黯,苔黄腻,脉滑数或涩,为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伴见肌肉不自主颤动,或不协调之动作,挤眉弄眼,舌红苔薄,为心阴血亏虚,肝脉失养,肝风内动;心悸伴见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黄,脉细数,是病久气血耗伤,而致心气亏虚证候;心悸伴见心慌,烦躁不安,舌红脉数,是正不胜邪,邪气内陷,阴血耗伤,心阴不足所致;若出现心悸伴见胸脘满闷,水肿,喘息不能平卧,形寒神疲,面青唇紫,舌紫黯,苔白腻,脉沉细,为阴损及阳,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水气凌心射肺。总之,本病多为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外感风湿六淫之邪,邪从热化,湿热相搏,郁于关节,气血郁滞。痹症日久,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内舍于心,而为心痹。

发热分实热和虚热。急性期,开始常有咽痛等,继之发热骤起,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伴汗出,脉数有力,此为实热;病久,低热持续,朝轻暮重,伴有心悸烦热,两颧浮红,关节酸痛,此为虚热[6]。辨关节疼痛,疼痛游走不定为风盛;固定不移为湿盛;红肿疼痛为热胜;仅关节酸痛,则多为寒湿之邪。辨心悸,心悸伴乏力,自汗气短,脉沉无力者,为心气虚;心悸阵作,心悬不宁,善惊多疑,颧红唇燥,脉细数者,为心阴虚;心悸如脱,脉迟、结代者,为心阳衰弱;心悸咯血,已累及肺;伴水肿喘促者,为阳虚水泛;伴胁下痞积者,为瘀血内结。

本病的中心环节是湿热之邪留滞关节、内舍于心,故以清热除湿为其主要治法。视病情发展,可分别加用通络蠲痹、补益心气、宁心安神、化瘀止痛等法。若病至晚期,水湿泛滥或肝风内动,当以温补脾肾、利水渗湿或养阴柔肝、潜阳息风为要务。

【参考文献】

[1]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59.

[2]任锡禄,李明奎.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7例临床 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1):44.

[3]李拥,周祖山.药膳疗法辅治风湿病[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55.

[4]刘健.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6):1-3.

[5]孟德青.除痹止痛方治疗风湿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2):41.

[6]李拥,周祖山.药膳疗法辅治风湿病[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55.

论文作者:李秀红,韩艳梅,韩淑霞,鞠小凯,李迪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7

标签:;  ;  ;  ;  ;  ;  ;  ;  

风湿热的中医治疗分析论文_李秀红,韩艳梅,韩淑霞,鞠小凯,李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