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商业区位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新进展论文,国外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共同的理论基础,也是商业布局必须遵循的原理。区位论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一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前者根据区位主体固有的特征,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后者在大区位空间已知的情况下,依据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李小建,1999)。这两个基本内涵在商业区位研究中也有同样反映,前者表现为商业活动的最佳区位及可能区位,后者表现为商业活动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空间表现形式,即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商业空间网络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短短二、三十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经历的100多年的零售业态变迁,超市、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纷纷在中国都市中出现,这些新业态有着不同于传统商业业态的空间区位、功能和规模,其强劲发展必然对中国原有城市商业地域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也引发部分学者对这些新商业业态空间研究的重视。西方学者对商业区位的研究无疑给目前仍显薄弱的中国商业区位研究提供诸多启示。
一、商业区位理论研究继续深入
商业区位论源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关注零售业和服务活动为服务于有规律的需求而布局的方式。为适合人类活动和城市地区内的不规则市场的复杂性,该理论不断得到继承者的拓展。贝利考虑服务地区人口特征、消费者行为模式和服务人口的社会经济性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将中心地与周边地区人口密度、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职业结构等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真实的零售区位模型。其他学者也从经济、地理和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寻找商业区位模式并解释这些模式。以霍林特为代表的相互依存学派,在一系列假定条件下强调需求对区位的影响,认为能够占有最大的市场地域(销售量)的区位就是最佳区位,其市场是“线”状市场。廖什提出的市场区位论从需求出发,认为区位目标是寻找最大的利润点,而不是收入最大点,是类似蜂窝状的六边形的“面”状市场。英国学者波特从消费者知觉和行为角度探讨零售区位的分布,提出信息场与利用场的区别,认为无论是信息场还是利用场,都以楔状扇面形式出现,并以居民所在地为中心,收敛于中心商业区,利用场的范围小于信息场,同时指出信息场的大小与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年龄、家庭规模等直接相关(杨瑛,2000)。
Epstein和Schell继续Applebaum(1968)的工作和对“如何去做”的关注,关注的中心问题是连锁零售的区位决策,其关键因素是市场区域的界定、对竞争和市场份额的关注、发展店面选址程序等,理想的区位分析应该回答“在何处布设一个新店?”的问题。Kentaro等从关注零售吸引力的度量入手,提出选择理想区位的基本规则。假定吸引力由人口最大移动距离和到商店距离决定,就可根据不同的人口模型来决定最佳区位。在这个模型中,在人口最大移动距离和商店到消费者之间距离的基础上,需求量依赖于每个地区的吸引力,最佳区位由规划地区的长度和消费者最大移动距离决定(Kentaro,Kazushi,1999)。
二、商业区位研究视角多元化
在研究视角上,既有国家、区域和城市层面的宏观商业区位研究,也有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空间和商圈的中观研究,还有从店面选址乃至店铺内部设施布局层面的微观研究。决定商店和商业区区位的过程主要包括:决定开设的零售商业类型——选定城市或商业地区——考虑购物区位的类型——选择特定的区位四个步骤(John et al.,1993),这个过程也综合体现不同层面的商业区位研究。
(一)宏观商业区位研究
国家层面的商业区位研究的动力之一是零售业正变成一个全球性产业,必须按照全球化市场规则进行变革和重新定位。一般来说,宏观商业布局考虑一般区位原则进行综合分析,注重选择人口密度高和经济增长快的地区。通常倾向于在熟悉的城市发展,但熟悉的城市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必须考虑很多影响商业区位和市场的因素,包括人口、职业、经济、竞争、供给、 规章制度和国际市场等特征(John et al,1993)。可根据研究需要,分别从国家、区域和城市的层面考虑这些区位因素,但是侧重点和权重各有不同。
处在不同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城市,在商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地位和期盼并不一样。发达国家觊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着自身商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必须对付发达国家零售巨头的激烈竞争。如在爱尔兰,英国连锁店纷纷进入都柏林的零售业领域和这个城市最新的大型购物中心,都柏林传统百货公司已采取延长营业时间、增加停车场、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措施集中力量建设城市中心区的零售业(Mary,Edmund,2001)以应对竞争。
(二)中观商业区位研究
理论上,城市商业布局与商业中心选择多用中心地模式。但在确定的城市内找出最理想的场所并不容易,需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材料,进行详尽的分析以便作出正确.判断。城市商业区位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特征和增长、消费者购买力、竞争、经济态势、社区情况、自然条件、社会心理障碍和地方法律等(John et al.,1993)。
对潜在的商业区位的商圈分析可以考察目标市场是否足够支撑这些商业。商圈的区位决定因素包括商店类型、商店规模、竞争对手的区位、通勤时间、与居民的距离和服务人口、自然障碍以及服务专门化水平。测定商圈的模型有雷利零售重力模型(Relly,s Law of Retail Gavitation)和哈夫模型(Huff,s Model of Trade Area Attraction.)。前者虽然存在一定局限,但仍是一种较有效的确定零售范围的模型,后者包含更多变量,可以计算在距离固定的区位范围内,可能光顾某个商店的顾客数。其他商圈研究常用的方法还包括汽车牌照分析、市场调查(包括个人访谈、邮件和电话)和顾客跟踪分析等(George et al.,1994)。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可增加商圈分析的准确性。
(三)微观商业区位研究
微观店铺区位选址在城市商业区位和商圈范围确定之后进行,理想目标是空间垄断。影响店铺选择的区位因素包括:拦截性,指选择居住区和传统商业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即要避开传统商业区竞争,又要比较接近客源地;可达性,包括消费者便于获取的交通设施,以便顺利到达,以及店铺周围易获取的停车设施;步行交通,避开步行障碍,如交叉路口、货车穿行的狭窄通道;兼容性,一些商店的成功运作在于和另一些商店分享顾客,如时尚服装店和鞋店、珠宝店、美发店集聚在一起,可以达到顾客共享的效果;购物地区的消费形象及地区历史商业状况和外来消费情况(John et al.,1993)。这些因素中,可达性尤其重要。商家可以通过拥有大型停车场来增加商业区的吸引力。停车场的就近与否以及设施可进入性如何对商业发展影响巨大。为此,出现了预测商业和停车点布局的统计模型。
适宜零售店的区位必须是前述的自然和社会特征的最佳组合,但最能决定零售区位、最能决定这些因素能否达到整体最优的力量是地方政府,因为直接决定零售区位的政策是由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有权决定土地的调配、财产的再分配、建筑物的类型和结构及其使用密度和空间间距,还可通过提供停车场地和土地来鼓励重新开发老的商业地区。政府一般采取脱胎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区位限制因素、价格政策、商业结构、效率和消费者保护等五种公共干预类型,后四个因素间接影响零售区位(Dawson,1980)。
(四)店铺内部商业区位研究
商场内部商业设施、商品摆放和商品分类的区位研究近期受到学者的重视。商品分类不仅能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影响购物者的购买需求和偏好,同时,消费者购买习惯也影响商业区位的决定。零售商还可通过调整商品的陈列方式,作为显示个性的方式提高商品被购买的可能性(Itamar,1999)。
K.Campo等人集合并拓展以往的市场地理学研究,提出一个商场特性对产品分类和商场功能的影响的研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便于灵活处理的评估区位影响因素的程序,并为不同区位层面推导出最佳空间配置规则。商家在配置商场空间时,应顺应基于区位的不同分类吸引因素,诊断商场空间分配是否适当,引导零售业整体效益的增长(K.Campo et al.2000)。Pierre Desmet等人提出评估货架弹性空间经验式,表明商业空间弹性随着购买这种产品的刺激的增加而增加,而不依赖于商店的类型。与产品分类相对的空间弹性评估的变动范围的直接结果是在持续的空间弹性基础上提出空间分配规则(Pierre,Valerie,1998)。这些研究可使商家根据消费者购买习惯进行商品分类,也便于消费者进行价格、质量比较。
三、新兴商业业态的区位研究受到重视
不同区位类型的商业和不同业态的商业演替交织在一起,引发都市商业结构和布局发生革命性变化,郊区超级购物中心兴起,市中心的商业再开发出现。在此背景下,商业区位研究更多地关注大型连锁超市、规划的购物中心和超级购物中心等新业态。
(一)连锁零售业的区位分析
独立零售店和连锁店的区位选择过程并不一样。对大多数独立零售商来说,区位是固定的。连锁零售必须不断通过新的区位决策来吸引不同的目标市场或靠近零售设施,如选择新区位,扩张现有的服务网络;扩张确定的零售店;更新现存的店面;重新定位现存零售分店;在特定区位,重新设置分店(Ken et al.,1993)。连锁零售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不确定性、城市扩展的空间区位和竞争对手所采取的行动。解决不确定性的手段包括监控公司自身在各种条件下的运作模式、预测市场变化、模拟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行动,最后要将不确定性作为商业决策的一部分。连锁零售的区位选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必须运用一系列店面选址技术,如经验法则、等级排序法、权重分析法、回归模型、区位分配等(Ken,Jim,1993)。
(二)规划的购物中心和超级购物中心的区位取向
规划的购物中心是二战后随着人口向郊区转移和现存商业区交通拥挤而出现的新商业业态,按其规模和服务范围可分为区域性、社区性和邻里购物中心三种类型。规划的购物中心的明显的区位特征是“郊区化”、临近交通要道、拥有便利的停车设施和轻松愉悦的购物氛围。这些对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可在商品价格竞争中实现合理的选择和一站式购物。
超级购物中心(Power centre)最初是超级零售商的集中地。90年代,超级购物中心和独立的大零售商店在郊区迅速发展。如1999年,芝加哥大都市区有32个超级购物中心,大多数位于正在成长的两条较为集中的商业走廊相交成角的郊区社区,或在一条便于进入的大路边。有些超级购物中心紧挨着生意兴隆的区域或超区域的购物中心,与之形成互补而非竞争。越来越多超级购物中心建立在大都市区或都市外围自治区,布局在市中心的也变得越来越平常,布设在中心区的超级购物中心对中心区更新有很大作用(Barbara,2000)。
四、新技术、方法和模型不断引入商业区位研究
将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和决策分析系统,大量区位程序、模型和方法引入商业区位研究,促进商业区位研究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经验性推理到统计预测模型的提升。
(一)GIS技术在商业区位研究中的运用
很多商业区位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大量的决定因素,每一个数据必须允许改变和检验以便得出适宜的解决办法,传统方式难以对付如此大量的数据。GIS技术可以让使用者将城市街道地图、经济、人口资料和消费者资料,如地址、车牌号、抵押信息和购买习惯等资料结合起来,最后得到详细报告,表明在一个城市中潜在顾客住处,从居住地到被建议的零售点的距离,光顾某个商店的可能性以及该地区竞争水平。已出现多种GIS软件,这些软件的主要特征是能够生成多样的地图,组织各种资料,进行多种商圈、市场侵入、市场组成及竞争的影响分析,能持续不断地评估商店的业绩并检验可供选择的区位(George et al.,1994)。
(二)商业区位研究中常用的模型
商业区位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新建很多数学模型或对现有模型进行检验、改进。传统的GIS缺乏有效支撑空间决策的灵活性,不能有效参与空间决策系统,有学者提出一个将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统一起来的称为区位规划师的操作系统,在一种灵活的便于解决问题的环境下,统一各种空间模型,如空间互动—选择模型、系统决策模型和区位重新分配模型。使用者可以利用便于获得的大量元素建立一个模型,进行区位影响分析和优化(T.A Arentze,H.J.P.Timmermans,2000)。为了给可以包容零售商之间互相竞争的多种零售场所寻找适宜的区位,需要空间组合优化分析模型。相对不太复杂的无人监督的Hopfield神经网络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Shane,1996)。在零售规划领域,还出现基于知识系统(Knowledge-based System)用来支撑问题分析和解释行为的方法和决策图表(Decision Table)。DT代表在某一领域广泛和唯一使用的确定问题的一系列规则,是荷兰规划师和零售商广泛使用的唯一形式。这种模型结合传统的预测和分析零售系统运作的空间模型,可帮助规划师和零售商有效解决复杂的零售区位问题(T.Aewnrze et al.,2000)。多元选择模型一直忽略商店开业之前被耽误的时间。为了决定这种限制的影。向并找到解决办法,Patrick比较三种多元选择程序,第一是连续性程序,即选好店址后就开店,第二是在一个独立决策过程中,选择好所有未来开店的店址,第三是作者提议的预测延迟程序。为适应多元零售系统,将开业延迟的时间、公司的规划水准和决定适宜场所的贴现率集中起来考虑(Patrick J et al.,2000)。
为准确预测顾客流模式和商店的营业额,解决多标准区位问题,J.Malczewske等在回顾两种主要的区位决策方法(一种是基于功能效用的优化决策规则,另一种是基于规划目标的满意决策规则)的基础上,提出半满意决策规则,将网络模型和半满意决策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互动决策体系框架。互动决策概念包含决策者和基于计算机支撑体系之间的信息反馈交换,它在决定空间和标准结果空间中,深入探讨区位决策问题和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J.Malczewske,W.Ograczak,1996)。
五、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融合及实证研究的日益兴盛
商业区位研究有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早在70年代,很多学者就在前人研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型研究,如由Nakanishi和Cooper提出的多目标竞争互动模型(multiplicative competitive interaction)(M.Nakanishi,L.G.Cooper,1974),(为哈夫模型的重要改进)。研究模型的出现,标志着商业区位理论和实证研究出现融合和的趋势。学者们开始关注现实的市场力量和缺乏信息、时间和资源而带来的限制。同时,实证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大型连锁零售在寻求解决区位问题时的模型和框架的价值。Ken和Jim通过将理论研究拓展到连锁业和购物中心的商业活动,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应对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变日趋复杂的背景,西方学者对商业区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前述各个研究方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互相渗透和促进。未来总体趋势是:研究视角和层面进一步多样化、研究方法推陈出新、空间数学模型大量运用、实证研究进一步兴盛、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并举。
标签:商业论文; 区位因素论文; 商业分析论文; 商业空间论文; 商业竞争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消费者分析论文; 城市选择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