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接头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论文_苏中华

输液接头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论文_苏中华

苏中华

依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一次性输液接头存在的微生物,探讨感染风险和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ICU住院患者共60例,对他们的输液接头的使用情况、抗生素和营养液体输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留置时间超过24小时的输液接头均行微生物检测。结果:检测的输液接头一共63套,其中有7套检出了致病菌,细菌阳性检出率为11.1%。其中4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株真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结论:一次性输液接头所潜在的感染风险较高,尤其是血浆、血液等营养液体的输注后,必须对深静脉的留置管路进行及时的更换和冲管,同时医护人员重视手部的清洁和消毒,从而降低输液接头相关感染的发生。

关键字:输液接头;深静脉置管;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

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是常见的侵入性操作,该操作能够起到快速大量补液、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输血、给药、血液净化、肠外营养等作用[1]。有研究发现,近年来深静脉置管的使用率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的使用率大约为65%。而随着导管使用的增多,相关的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2]。在深静脉置管装置中,输液接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使用中的消毒不合格、护理不当、医护人员不洁手接触等都有可能造成接头出现细菌污染,从而引发患者出现血流感染[3]。在本次研究中,对输液接头的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深静脉置管的合理使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ICU住院患者共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8岁-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2±11.7)岁。60例患者中20例为危重症患者,13例为外科手术或者,11例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0例为脑出血术后合并感染患者,6例为其他。

1.2 方法

通过病床旁调查、翻阅护理记录和病历等方法,对患者当天使用的输液接头、抗生素和营养液的输注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并填写表格。同时将留置时间超过24小时的输液接头采集并进行微生物的检测。采样的部位均为输液接头的内腔,将其放入无菌容器,适用无菌注射器在100级超净工作台抽取10mL的生理盐水,并注入待检的输液接头的远心端口,从近心端口收集全量后检测。整个过程必须保证无菌操作,从而避免对标本的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检测方法:取1mL充分混匀的洗脱液接种平皿,将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冷却至40℃-45℃,每皿倾注15mL-20mL,在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恒温箱的温度控制在(36±1)℃,48小时后对菌落数进行计数(cfu/件)。在无菌条件下,把剩余的洗脱液通过滤膜过滤浓缩,把滤膜接种在凝固的营养琼脂平板上,同样放入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并计数菌落数。如果无细菌生长,就为阴性。

2 结果

2.1 输液接头、抗生素及营养液输注使用情况。60例患者使用了63套一次性输液机头。46例患者使用抗生素,使用率为76.7%。输注的营养液包括血浆、全血、白蛋白、脂肪乳、静脉营养液等,共40例,使用率为66.7%。

2.2 微生物检测结果。检测的输液接头一共63套,其中有7套检出了致病菌,细菌阳性检出率为11.1%。其中4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株真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

3 讨论

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广谱抗生素和静脉高营养的使用是导致真菌导管出现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ICU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4]。这与本研究的结论一致。本研究中抗生素的使用率为76.7%,高营养液的使用率为66.7%,均高于普通科室。致病菌中有4株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阳性检出率的57.1%,说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在ICU环境中普遍存在,同时也是引发ICU住院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该结论和陈子春等人[5]的研究结果一致。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输液结束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冲管是导致输液接头产生细菌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在断开了输液管后,输液接头可以产生正压并防止回血,因此堵管率较低,这一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护人员对及时冲管的重视程度。在研究中我们甚至在一些管路中发现了前一天或者前几天所输注的脂肪乳。此外,输液接头没有进行及时更换也是导致输液接头出现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护理操作中没有护理人员更换输液接头的记录,导致个别输液接头的使用时间过长。在研究中同时还发现,操作前和操作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为56.1%和46.8%,由此可见,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率较低,而在护理中如果护理不当,就有可能因为不洁手将细菌带入输液接头或者管腔,从而引发细菌的定植和感染。

综上所述,一次性输液接头所潜在的感染风险较高,尤其是血浆、血液等营养液体的输注后,必须对深静脉的留置管路进行及时的更换和冲管,同时医护人员重视手部的清洁和消毒,从而降低输液接头相关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冬梅,王林,范汉杰等.无针正压密闭输液接头的微生物侵入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4):68-71.

[2]徐玉茵,张娟丽,高之鹏等.无针正压密闭输液接头阻菌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3,29(15):365-366.

[3]无针正压密闭输液接头的微生物侵入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01).66-68

[4]许金凤.非治疗期间PICC患者更换输液接头适宜时间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

[5]陈子春.不同输液系统和加药条件对输液中微生物及不溶性微粒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4,16(15):37-39.

论文作者:苏中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2

标签:;  ;  ;  ;  ;  ;  ;  ;  

输液接头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论文_苏中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