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领导的困惑: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_企业工会论文

工会领导的困惑: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_企业工会论文

工会领袖们的困惑: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关系论文,领袖论文,工会论文,困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75 (2007)01—0014—04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三位有很高声望的美国产业工会主席,先后拜访了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美国,工会是不是还起作用?这是一个复杂的、棘手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回答工会到底代表谁的利益?

一、工会必须彻底地来一次变革

当时,这个关系到工会兴衰存亡的大问题,正困惑着这些劳工领袖。他们日益强烈地感到:美国劳工工会,还是不是劳工的代表和保护人?如果他们还想代表劳工的利益,就不得不采取与工会的传统、承诺和口号相违背的行动,甚至冒着被工人们斥责为“老板的走狗”、“工贼”的风险。因为,美国工会正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三大矛盾的挑战:

一是现在连一个普通的工人也明白,企业劳工的福利提高,越来越依赖于企业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率的提高,然而,在实际的工会运动中,还没有一位工会领袖愿意把这个简单的道理贯彻到工会的思想、政策和行动中去,因为那样一来。无异于承认工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是一致的,从而否定了工会存在的理由。

二是当时员工的每一美元工资中,都要提出20~25美分作为社会保险和养老金。在今后10年内,这个比例还将增至33美分。但是,由于退休工人寿命的延长和近20年内年轻工人数量的相对降低,要使养老金和在职工人的工资同速度增长实际已经不可能。这样, 工会实际处于“两难”困境,工会如果偏袒雇主或员工中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工会内部的分裂;然而,工会又难以两者同时兼顾。因为如果偏袒工会,在提高养老金的同时,增加工资,企业成本开支势必大大增加,使养老金入不敷出;这可能导致两个结果:或是压低员工工资,或是导致企业关闭;这两种结果,于雇主或员工都不利。如果偏袒雇主,只增加工资或者养老金,又可能招致工会的反对。工会难以两者同时兼顾,着实让劳工领袖们进退两难。

第三个挑战也是工会领袖们最头疼的问题。在美国,企业养老金已经占到企业净资产50%以上,成为企业生产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雇员实际正在迅速成为真正的资本家和“生产资料”所有者。这样一来,工会实际上成为一个既代表企业、又代表工人的共同利益的组织。这正是传统工会最害怕,并竭力阻止过的事实。德鲁克认为,这种工会在当时日本已经成为现实,即通过终身雇佣限制工人流动以减少罢工威胁,使工会在私营企业变得无足轻重,成为一个变相的管理机构而已。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企业产权结构的大调整,也震撼着企业劳资关系的原有格局。德鲁克认为,摆在美国工会面前的选择是:或者由工会只代表雇员,既反对管理层,又参与管理;或者像德国那样通过雇主和雇员“共同决定”的形式;或者像瑞典那样工会参与对养老金的管理和控制;或者请工会主席进入董事会。不管哪种方式,其结论是,工会需要重新确定自己的“作用与功能,需要重建工会”,“使之成为劳资双方最终利益一致的化身”,他认为“工会必须彻底地来一次变革。否则,将应验我的工会朋友的话,工会将变得无用”[1]。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德鲁克看到美国工会在私营部门已失去优势,认为:“工会将沿着这三条道路中的一条向前发展,如果它什么都不做,它将会消失……第二种选择是力图通过政治力量来维持自身的发展,但是这将需要压倒一切的选举力量——而工会已经失去了这种力量。还有第三种选择:即工会重新审视它的作用,”[2](P390) 即工会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形势,超越只关注工资和工作条件的传统工作方法和思路,建立新的劳资关系和注意发展“白领”阶层加入工会等等。

二、建立“社会伙伴关系”

工会是劳动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从原始积累向自由资本发展时期,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提高生存和福利条件,组织起来,建立工会,目的是要打破由投资者垄断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工会对这个市场的调节,靠的是对劳动力价格的议价来实现的。是以集体议价代替个人议价。

一切经济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工会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一个如何调节劳动供、需关系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投资者,雇主的行动原则只有一个,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工会作为劳动的供给方,作为工人的代表,它的战略目标至少有三个:一是增加报酬,如工资、各种补贴、退休金支付及带薪假等等;二是改善工作条件,如关心工人健康、生产安全及工作环境质量等等;三是扩大就业,为工会会员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等。而在当代中国,工会还应该有第四个目标即工会的社会责任。然而,在一个竞争的市场里,工会无论对哪一项目标做选择,都要受到劳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限制。

可以看出:工会既然是通过劳动力价格的集体议价来调节劳动力供需关系的,那么,工会的一切活动就必然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约束。工会无论把哪项经济目标作为自己的选择,都要受到市场总供给、总需求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会这种选择的限制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首先,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改变了世界要素资源的格局,尤其影响了劳动力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供、需关系。同时,削弱了工会在双边垄断中对劳动力供给的控制能力。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全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把工厂转移到中国。中国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也连续两年成为直接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

其次,经济全球化凸现了各国工会的竞争。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加剧,促进了世界要素资源格局的改变,影响了劳动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供、需关系,挑起了各国工会围绕劳动力供需之间的价格竞争。发达国家工人的高工资、高福利,使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劳动力价格的竞争中失去了相对优势,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马克思说过:“大工业把大批互不相识的人们聚集在一个地方。竞争使他们的利益分裂。但是维护工资这一对付老板的共同利益,使他们在一个共同的思想(反抗、组织同盟)下联合起来。”[3](P159) 当年,马、恩正是看到了工人内部和工会之间的竞争,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伴随着工人阶级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工人、工会经历了竞争、联合的过程。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使工会在更高层次上又遇到这个问题。

近200年的工会史,是资本与劳动不断对立统一的历史,也是劳资关系不断调整的历史。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工会也不断改变自己的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工会的战略调整,始终围绕劳资关系而展开的,劳动关系始终是工会战略调整的主线、核心。

西方发达国家工会最近的一次战略调整,是在资本世界性范围内流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围绕建立新的劳资关系而展开的,而建立“社会伙伴关系”几乎成为各国工会战略调整的首要目标。2005年10月,美国第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公司面临的劳资关系危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时,美国第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公司,决定采取降低福利报酬的措施来摆脱企业财务困境。德尔福首席执行官史蒂夫·米勒认为,目前,德尔福小时工的工资和福利总和相当于每小时65美元,是竞争对手的2到3倍,公司希望能削减60%。但遭到美国联合汽车工会的强烈反对。工会提出,如破产法庭批准德尔福更改工人工资和福利,工会将批准工人实施罢工。但企业主一方认为:公司被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目前劳工协议的苛刻限制压得喘不过气来,已经无力再在全球舞台上竞争,才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公司首席执行官米勒希望工会不要选择罢工来对抗。公司所有的做法都是为了使德尔福经过重组,成为一个能盈利的新公司。目前,德尔福每年要拿出4亿美元支付4000名退休人员的工资福利。此外,钢铁价格和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给公司带来巨大成本压力,加上产量下滑,使得公司经营困难,走向亏损。美国汽车联合工会主席在声明中说,他的组织对德尔福的决定感到“深深的失望”。认为,工会很愿意做出让步,使德尔福免于破产,但德尔福的要求太高了,如果按照他们的要求削减工资,工人们将连自己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一台汽车都买不起。另一方面,联合汽车工会也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工会主席在给成员们的信中说,如果让破产法院来裁决,结果对工会来说,可能更糟。在这种情况下,汽车工人工会与公司在相互做出让步后达成了协议,同意每年削减10亿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开支。

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人队伍结构的变化向各国工会提出严峻的挑战。建立“社会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工会战略调整的首选目标。

三、跨国公司是资本对付工会的手段

跨国公司现象是现代工会最大的挑战。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05年底的统计,现在全世界有跨国公司6.5万多家,拥有85万家分支机构,在海外投资的总资产大约有9万亿美元,年销售额达到了19万亿美元,占到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二。 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各类资源的重新配置。换句话说,也使跨国公司找到了规避工会垄断劳动力市场的办法。资本可以绕开本国工会控制的劳动力市场,到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去办厂。发达国家工人的高工资、高福利,使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劳动价格竞争中失去了相对优势,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工会试图通过跨国的集体谈判来消解这种矛盾。在上个世纪,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工会试图通过国际合作来减弱跨国公司的冲击,如跨国集体谈判或提高公司运作的就业标准,来阻止跨国公司到低工资国家进行新的投资转移生产。但是,这些都没有成功。不同国家的工会为保护就业而发生了许多利益冲突,例如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希望和日本汽车工人工会签署一份协议来减少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的威胁,但遭到日本汽车工人工会的拒绝[4](P39)。

工会调节能力的削弱,迫使工会必然寻找其它的出路,或者要求政府高筑贸易壁垒,或者直接上阵提起反倾销起诉,这是工会调节劳动关系能力遭到削弱后,为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必然导致各国工会围绕劳动力价格的竞争加剧。

2004年3月16日,美国最大的劳工组织劳联—产联主席斯威尼,向美国贸易代表佐利克提交了一份长达103页的诉讼状,要求布什政府对中国政府实施经济制裁。2004年9月,劳联—产联联合纺织、钢铁、农业等26家公司,组成“中国货币联盟”,又向美国政府提交一份长达200页的文件,再次要求美国政府动用“301条款”,对中国政府是否操控货币进行调查,并提出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40%的惩罚关税。

中国的劳工问题所以引起西方各国和工会的关注,不否认有来自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敌视,但更多的则是各国企业和工会出于贸易竞争的需要,出于维护本国劳动者利益的需要引发的。一些跨国公司推动SA8000标准的认证,不是良心的发现,而是资本追逐贸易利益的要求,是出于贸易竞争的需要,是发达国家希望以技术优势取代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愿望表达。否则,就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些跨国公司一方面要求供应商遵守SA8000的标准,另一方面又反对在本企业建立工会?

当前,世界并存的三大工会组织(世界工会联合会、世界劳工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还不足以协调和消除这种竞争。这种竞争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国际自由工联与世界劳联的合并,恐怕也难以在短期内消除这种竞争?

国际范围内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中国企业的人工成本受到了全世界各国工会的关注。低工资、低成本出口产品遭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比如,彩电、卧室家具、钢铁、水产品等所遭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反倾销,以及2005年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后,美国、欧盟各国以及南美十几个国家,纷纷要求建立的纺织品进口限制条款等,都是对中国企业低工资政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企业和工会的一言一行无形中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尤其是有关工资方面的问题,无论企业和工会是否意识到,它实际上已经完完全全的置于全球化的监测之下。

[收稿日期] 2006—12—06

标签:;  ;  

工会领导的困惑: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_企业工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