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高考多选题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选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恢复高考后,1983年物理高考首次出现多选题。由于多选题题型灵活、测试内容覆盖面大,对学生的智能水平有较高区分度,故该题型能在高考中稳占一席之地,纵观从1983年到1996年14年全国高考卷中的多选题,可谓妙题连珠、回味无穷。本文拟对14年多选题的题型沿革、常考内容及命题思路作些初步探讨。
1 题型沿革
现将14年来全国物理高考卷中多选题的题数、分值及占分比率统计于下。[编者注:1997年全国物理高考卷中多选题为9题每题5分,占总分(150分)30%,占总题数(26题)34.6%。]
从表1看到,1983年单选与多选分列,各为一道大题。随后的1984年至1987年连续四年为单选与多选共列在选择题的大题之下。1988年多选题才一直单独构成一道大题。占分比率在80年代有些起伏,90年代以来基本稳定在24%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从1991年至1996年随着高考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给考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全卷的总题数由36题逐渐减少到26题,多选题数则由8题减到6题,但每题的分值却由3分(满分为100分)增大到6分(满分为150分),选对而未选全的失分由2分增大到4分,造成了多选题失分易得分难的状况,客观上提高了试题的难度。因此研究多选题具有现实意义。
2 常考内容
研究多选题,必须先弄清其常考内容,为此笔者对14年高考多选题测试的内容作一统计,发现考查频度最高的是电场,共10道题,尤其是近四年每年都有一题。其次是振动与波,共6道题。再次是力、恒定电流、磁场、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波动性微粒性等章,每章均5道题。有些内容反复考查,如热学部分气体状态变化过程的可能性分析,在1983、1985、1989三年均被检测;而有些内容却没有考到,如物体的平衡。为什么会出现考查内容有所侧重、分布不匀的现象呢?这是由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内容占分比率及多选题的题型特点决定的。以电学为例,占分比率为36%约54分(满分为150分)。一般在计算题部分常考电磁感应类力电综合题或带电粒子在磁场或电场中的运动,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每年必在填空题中出现。而电场一章中含有电场强度、电势、电容等既重要又较难掌握的三大概念,由此编拟多选题自然是情理中事,故出现在多选题中电场屡考不衰的现象。这促使我们去考虑,中学物理中哪些知识点较宜编撰多选题。下面粗略举出一些供参考。(1)力分解的不唯一性造成多解;(2)摩擦力作为被动力其大小与方向的不确定性;(3)由物体的初态及受力情况判断其运动状态;(4)卫星绕地运转时其有关参量的变化规律;(5)碰撞性质不明造成多解;(6)波传播的周期性及方向不明造成系列解;(7)理想气体状态变化过程的可能性判定;(8)对电场中场强、电势及电容等概念的理解;(9)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分析电路;(10)因磁场问题中的“·”、“×”或电荷的正、负不明而造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多种情况;(11)LC振荡电路中参量变化的规律;(12)电磁感应(含自感)现象分析判断;(13)光学器件的多种成像情况;(14)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其波长、速度及频率的变化规律;(15)对玻尔理论的理解运用;(16)物理量单位(如B=F/Il=Φ/S=M/IS=f/qv)及物理实验。毫无疑问,了解以上常考内容及可能的命题思路对物理教学特别是高考复习是大有裨益的。
3 命题思路
纵览历届高考多选题,大量的是过程分析题,其次是概念理解题,当然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概念题的解答就建立在过程分析之中。下面仅就这两类题的命题思路作一简析。
3.1 关于过程分析题
(1)试题给出某一物理情景,要求考生通过过程分析得出正确物理结论以考查其推理能力。此类题相当多,如带摆小车在光滑水平地面与木块碰撞遵循哪些力学规律(1993年第18题)。定质量理想气体可能发生的状态变化过程(1983、1985、1989年均考)、闭合线圈竖直下落经过有界磁场产生的现象(1989年第二(6)题)等。其中,有些过程因其内涵丰富被反复考查,如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关系。1988年第8题要求考生判断静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物体受到方向周期性改变的恒力作用的运动情况,1993年第19题考查电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情况,1994年第19题又一次考查了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可见,高考不避陈题但能陈题出新。
(2)试题描述某一物理现象或提出某一要求,考生必须由果寻因地探求实现该现象或要求的可能途径,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特别是逆向思维的能力。如1988年第5题问要使平行板电容器板间电压加倍、场强减半可采用哪些方法。1990年第15题要求从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图1)判断其力、能及运动情况。1989年第18题问要使电容器板间带电油滴(图2)上升,可采用的办法等。
(3)试题给出某一图象或过程,要求考生读图后判断选项正负或选出正确描述题述过程的图象,考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如1993年第15题告知“220V、60W”的灯泡加上0~220V的电压,要求选出不合实际的U-I图象,又如LC电路的q-t图与u-t图,先后于1994年(第17题)及1996年(第10题)考到。1990年第20题是一道典型的图像题,题目给出了通过图3中闭合线圈的感应电流的i-t图,要求由果寻因地选出产生此感应电流的磁场随时间变化的B-t图(图4)。此题综合考查学生的物理分析能力和作图识图能力,无疑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本题若从B-t图入手进行正向思维较易出错,而从i-t图入手进行逆向分析则可直接判断选项正误。根据楞次定律可将B随时间的增减情况标志于i-t图上,将其变化情况与选项对照、参照题目规定的正方向不难
得出C、D为正确选项。
由以上数例可见,过程分析在解多选题中的重要作用。它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过程分析,特别是要使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例如,推导、对比、计算、列表、作图、寻找突破点等等。当我们指导学生真正掌握了某一物理过程,使他们能在头脑中鲜明地显现出物理情景时,那么对于源于该过程的物理问题的求解,无论经由何种途径、沿着哪一视角,也无论是由因寻果或由果寻因,都将是力所能及的。
3.2 关于概念理解题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准确地理解概念是解题的起点,光能背诵或从字面上解释概念并不说明学生掌握了概念。高考概念多选题有深有浅,其命题思路大致可分三个层次。
(1)试题给出某一概念,不要求学生进行复杂的分析推导或计算,只需按照概念的定义或性质经思考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规律。例如,在静电场中:A.场强为零的区域内电势一定处处为零;B.场强处处相同的区域电势也一定处处相同;C.场强的方向总是跟等势面垂直;D.沿着场强的方向电势总是不断降低。(1995年第14题)该题不涉及具体过程,直接考察场强与电势在大小(并不一一对应)及方向(等势面垂直于电场线)上的联系与区别,稍作思考即可判断选项C、D正确。与此同类型的试题较多,如1989年第16题为“玻尔在他提出的原子模型中所做的假设有……”,1995年第13题为“关于机械波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等。
(2)试题具体列举某一物理现象,要求考生运用概念、规律对现象进行分析后,判断有关结论的正误。
例如,指出图5所示的哪些情况中场强E[,a]=E[,b]、电势U[,a]=U[,b](1986年考题)。该题着重考查场强与电势在矢量、标量上的区别,为此设置了带电的平行板电容器内、处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点电荷周围及等量异号电荷的中垂线上四种情况,运用物理理论对具体情况分析后,即可判断B、D正确。
(3)试题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设置全新的物理情景,通过比较相似概念的异同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概念。
例如,方向由a到b的一条电场线上有a、b、c三点且ab=bc(图6),则三点的场强与电势的关系是。(1996年第11题)本题仅给出了一条电场线,这给考生的思维活动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这条电场线是点电荷周围的还是带电的平行金属板之间的呢?由电场线的方向不难判断A选项正确,但若不加思索地把图示电场线看成是点电荷周围或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则B、C、D均可选。又因该题放在多选题的大题之下,使错误选项更具诱感,实际上该题的失分率是相当高的。
上面所述代表了概念考查的三个层次,其间有一定梯度而要求逐渐提高。可预测今后的概念理解试题,其题意将趋于含蓄,条件亦较隐蔽,对考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故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具体、由理解到运用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真正把握概念的物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