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丽
(大名县明德实验小学 河北 大名 056900)
“文以载道”,古人常用文章来记载道理,托物言志,从而展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志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语文课堂的附加任务,应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这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道德教育,是语文老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编者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因素,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渗透性。小学低年级语文中渗透德育,可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地、认真地把握思想教育的质量,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因素,潜意识地施行德育。笔者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切身体会到,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章,或精彩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或生动展现了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了民族的伟大精神,或深刻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道德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1.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该遵循:
1.1 注重渗透的趣味性。注重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趣味性,重点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性上。所谓语言的生动性,就是教师的体态语言要亲切自然,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感觉,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此外教师的口头表达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述时要通俗平易,最好富有幽默感。这样学生就会沉浸在不知不觉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2 注重渗透的交融性。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中都包含着一种使人健康成长的情操,一种令人奋发向上的人格力量。要让学生很好地接受,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组织。只要很好地将德育融进课堂,就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3 注重渗透的多样性。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小学低年的学生。如果每一篇课文都用雷同的几种方法教,会让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所以,作为教师要因文而异,因势利导,抓住他们的好奇心,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
2.1 以情入文。“文章本身是有情的”。作者在行文时,往往赞美什么,揭发什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如何引导学生的情感呢?首先,作者的强烈的思想情感,是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捕捉动情点,抓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批文入情、咬文嚼字、悉心品味,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符合,激发相应的情感。其次,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充分领会教材中的情感,以情激情。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姿态、表情和扣人心弦的讲解、绘声绘色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诵读,可将教材中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思,陶冶学生的心灵。再次,创设情景人情。农村教学设备落后,学生绝大多数只接触一些自然现象,不易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要想收到较好的效果,使学生迅速入境入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让学生动一动手、开一开口,使他们不刻板记忆,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达到教学目的。
2.2 以点入面,以情激情。首先,引导学生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读会情,以读言情,在读中去想象,去体验,去感受。教师要做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在听读中引发创造性思维。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中的重点段落,读出情感,力争做到“情到深处自然浓”、“显之以像,动之以情”,从而悟出道理,陶冶情操。其次,抓重点语句进行拓展。古人写文章讲究遣词造句。字妙则文趣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通过读,辅以讲解其妙处,从而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
论文作者:吴彩丽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小学论文; 情感论文;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