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促发展 构建文明和谐新校园——湖北教育学院文明创建纪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论文,教育学院论文,促发展论文,和谐论文,文明创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湖北教育学院自1987年以来,先后被省教委授予“湖北省师训先进单位”、“湖北省干训先进单位”,1992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学院历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着扎实的基础和优良的传统,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四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最近又被评为2003-2004年度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多年的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学院的整体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提升了学院办学层次,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质量,改善了学院的整体面貌,逐步构建了文明和谐的新型校园。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
一是健全组织,完善领导机制。学院成立了由书记、院长总负责,各院、系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制定了精神文明创建的总体规划和分段实施方案;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了责任制,明确了责任人。院党委还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纳入议事范围,定期讨论解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困难,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保证了精神文明创建的有力领导。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办学水平。学院十几年来始终坚持教职工每周四下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及时传达并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教职工准确把握中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因理论学习成绩显著、效果突出,学院党委中心组于2004年11月被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评为全省高校理论学习先进单位。学院从1999年开始形成每年1-2次院处级领导干部集中学习制度,推动各级干部的理论学习。
三是注重廉政,改进工作作风。院党委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建立勤政廉政和监督管理制度,近两年先后制定了《领导干部任前谈话制度》等一系列廉政制度,各职能部门均签订了《湖北教育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并在全院组织开展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同时,学院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老干部座谈会、民主党派成员座谈会,以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党委班子成员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分工不分家,经常到联系点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基层情况,指导基层工作,使得干群关系融洽,气氛和谐。
四是提高认识,加强思政教育。学院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专门成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学院党委书记任主任,院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任副主任,各系(院)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德育首位,德育首议,平均每月召开一次学生工作研讨会,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学院按“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每2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并将为每个班配备一名班导师,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并形成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校园媒体在线一体化。2003年至今学院还相继开通了“学工在线”、“心理咨询”、“团旗飘飘”几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影响力。
五是完善制度,规范文明创建。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学院加强了精神文明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制订了一系列考核制度,做到了精神文明建设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在具体创建和日常工作中,也制定了相应规范和制度。
(二)繁荣校园文化,着力营造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
学院整体搬迁后,迅速调整定位,提出“创办新大学,建设新校区,探索新机制,打造新品牌”,全体师生员工在学院快速发展的形势鼓舞下,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建设新大学、新校园。
一是开设讲座,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院长期开办“黄鹤论坛”,举办人文素质讲座,并且每周有讲座,学生的知识面、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常年坚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曾因成绩突出获得团中央表彰。2004年学院组织近300名大学生分6个服务小分队,赴神农架、随州、通山、红安等地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05年组建院级社会实践服务队重点团队四支,分赴山东省曲阜县、江西省兴国县、河南省兰考县、湖北省嘉鱼县等地,开展了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农村政策宣讲、道德实践、法律宣讲、环境保护、农村经济调查、文艺汇演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三是加强引导,促进学生社团建设。社团是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为进一步繁荣社团文化,加强社团的规范化管理,学院专门制定了大学生社团管理规定,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并举办了社团文化月活动。仅仅两年时间,学院就拥有了社团六十多个,社团的内容日渐丰富,涵盖理论,文化,艺术,运动等众多领域,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更为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生中形成了较大影响力。
四是开展活动,陶冶师生高尚情操。通过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形式,引导全院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彩的校园文化在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的同时陶冶了师生的情操,锻炼了师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师生的爱校热情。
五是树立典型,引导大众积极参与。2003年初,学院推出先进典型,举行了“新道德、新风尚”展览,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教职工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争做文明标兵。2004年,协助省教育厅组织全省师德报告团巡回报告,首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学院98届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生宋芳蓉等四位师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着全院师生们的心,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信念。这些典型的作用,激励着全院教职员工和广大学员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
六是领导带头,开展爱心帮困活动。学院通过设立勤工助学中心(如在图书馆、食堂、流动报亭设立勤工助学岗等),安排贫困学生助学,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筹措助学经费等方式,对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广开绿色通道,资助他们克服经济困难。学生在感受大家庭温暖的同时,倍增了对学校的感激和对教师的爱戴。学院对社会上的贫困团体也给予了关注,在印度洋海啸后,学院组织了募捐义演,共为灾民捐善款9万余元。
(三)优化园区环境,积极构建美好和谐的生活空间
一是加大建设力度,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学院2003年搬迁至新校区后,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已拥有校舍面积31万平方米,并建有一流的微机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铺设了5万多平方米的草坪,植树1400余棵,校园绿化面积达到800多亩,绿化率50%以上。学院注重可持续发展,投资400万元建设了校内污水处理系统,节约了水资源,在湖北省高校中属首家,该校所在的江夏区多次派人考察参观,表示要在辖区内推广这一利国利民利己的举措。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来调研时赞扬新校区“校园建设很快,变化很大,我和你们一样感到非常振奋”。
二是加强综合治理,营造安全稳定环境。学院将安全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力求防范于未然。制定了校园管理规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并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安全卫生大检查、消防演习、消防安全图片展等,注重加强学生公寓防火、防盗、用电安全管理和教育,加强食堂安全和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加强学院大门的管理工作,加大安全与法制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两年来学院无重大经济和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和责任事故,无一人修炼法轮功或加入法轮功等非法组织。
三是关心群众生活,营造和谐居住空间。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落实计划生育率;提倡晚婚晚育,积极为独生子女办证,抓好办证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并在自动售货机中售卖计生用品。关心和重视离退休工作人员,经常组织老同志开展各项活动,进行了“优秀老人”评选活动,表彰一批老干部先进个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四是参与社会创建,发挥文明辐射作用。学院积极发挥省级文明单位的辐射作用,与其他单位开展共建或援建活动。如2005年4月份学院参与“城乡文明手拉手、共建文化中心户”援建活动,投资近十万元,在枝江市马店办事处计划村和随州市曾都区浙河镇魏家老湾村各确定了一户农户,向他们捐赠电脑、电视、影碟机、书桌、书柜、黑板报及3000册图书等,建立了文化中心户,促进了这两个村的精神文明创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