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和谈在艰难时期向前推进_阿拉法特论文

巴以和谈在艰难时期向前推进_阿拉法特论文

巴以和谈在艰难中推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以论文,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是巴以和谈突破性的进展。巴以关于巴自治第二阶段的谈判则进入更加艰难的实质性阶段。因为谈判内容更深入更具体地涉及双方的民族利益和安全,推进和谈难度加大。但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双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塔巴协议。这是巴以和谈的又一重要进展,它标志着巴以和谈进入了一个更加艰难和复杂的阶段。现在双方主和派深受压力和牵制,同右翼极端势力的矛盾和对立也愈益突出。拉宾遇刺身亡是这一矛盾和对立的极端表现。和平进程虽受干扰但它终将继续下去。

巴以和谈突破性的进展

巴解组织同以色列工党政府经过长期、艰苦的谈判,于1993年9 月13日签署了有关巴勒斯坦人自治的《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继之,又经过一系列的时断时续的谈判,先后在1994年2月9日草签了关于以色列从加沙地带撤军后的安全安排的《开罗协议》和1994年5月4日正式签署的《关于加沙地带——杰里科先行自治的执行协议》。后续的协议使奥斯陆协议艰难地一步步地推向具体落实。由于达成这些协议,历史上长期的相互仇杀对立的两个民族达成和解,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地带并建立了自治权力机构,巴勒斯坦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管理自己的某些事务,这是巴以间乃至整个中东和平进程带有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这些协议是在以强巴弱的条件下,双方出于各自需要并怀有不同目的达成妥协的产物。巴方作出了较大的让步,以方也作了某些妥协。例如奥斯陆协议只提承认巴以双方的“合法权利与政治权利”,未提“民族权利”,而后者恰恰是巴勒斯坦人长期流血牺牲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协议也未提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撤出,而只是“重新布署”。关于以撤出地区的安全安排、巴自治委员会的组成及职权范围、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以及双方的经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则需进一步谈判解决。至于耶路撒冷地位、巴勒斯坦难民、犹太人定居点及边界等重大要害问题,则不得不暂时避开,推到将来在被占领土永久地位问题谈判中去解决。在谈判中,巴解组织曾提出先行自治的地区也包括约旦河西岸的那不勒斯等几个城镇,但遭到以色列拒绝。奥斯陆协议实质上“既包含着巴勒斯坦人建国的思想,也包含着以色列永久占领的思想”。《开罗协议》的内容包括加沙自治区的边界与出入境通道的管理以及杰里科自治区的范围和加沙地带17个犹太定居点的安全安排。协议规定自治区通往埃及和约旦边境通道的安全由以色列负责。以色列对自治区的陆地、海上、空中的外部安全负全责。关于杰里科地区的范围,巴方要求 340平方公里,以方只给27平方公里,最后暂定为56平方公里。关于以色列撤军和安全安排问题,协议规定全部犹太人定居点及其周围土地由以色列保护,连接定居点同以色列的3 条公路以及公路两侧的地区由以色列进行“独立的保安活动”。在协议中,以色列给巴方一些“主权象征”,诸如在边境巴勒斯坦人出入通道处设一名巴勒斯坦警察,挂一面巴勒斯坦旗帜等,但在军事安全的要害问题上以方不作任何让步。《关于加沙地带——杰里科先行自治的执行协议》对部分以军撤出、成立巴勒斯坦自治机构、建立巴勒斯坦警察部队、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以及犹太人定居点的安全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但巴自治权力机构的所有立法都必须提交一个由巴以双方人员组成的立法检查委员会批准。此外,双方还签署了一项经济关系议定书,使巴勒斯坦人能够有限地在经济上进行决策,但“使巴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以色列广泛的宏观经济的贸易与税收政策范围内”。显然,后续的这些协议,也具体地表现了巴以之间控制与反控制,占领与反占领的矛盾与斗争和弱者与强者之间的暂时性妥协。同时,奥斯陆协议及其后续的协议是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达成的,迴避或推迟解决一些难题,因而有较大的局限性;也由于双方内部都有强烈的反对意见和反对势力,实施有障碍,因而有一定的脆弱性。这就意味着扩大西岸自治的第二阶段谈判将更加困难和艰巨。

和谈的又一重要成果

扩大自治谈判障碍重重。按奥斯陆协议规定,1993年12月至1994年4月为巴自治过渡期的第一阶段,以色列从加沙和杰里科撤军, 巴勒斯坦人开始自治。实际上第一阶段的谈判就持续了7个月, 其开始实施也被拖延5个月。第二阶段是1994年7月举行国际监督下的巴大选,产生巴正式自治政权,大选前以军从巴勒斯坦城镇撤出并重新布署。而实际上第二阶段谈判10月才开始举行,并时断时续,不时被暴力冲突所打断。因此,双方保证在1995年7月1日完成扩大自治谈判的时限亦未能实现。其症结主要是双方存在一些重大分歧难以弥合。扩大自治谈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1.以色列向巴勒斯坦移交管辖西岸的某些权力。以方答应向巴方移交33个领域的民政权力,但迄今只有近半数民政权力陆续移交给巴自治权力机构。2.关于选举巴勒斯坦自治委员会。巴方提出自治委员会应由100人组成,以方则主张由25人组成; 巴方要求居住在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同时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以方坚决不同意他们有被选举权,并且投票必须在东耶路撒冷境外进行。在自治委员会的职权范围问题上双方也有分歧。3.关于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重新部署。因为事关安全,这是扩大自治谈判最关键性的分歧所在。巴方认为,以军应从包括希伯伦市在内的约旦河西岸所有巴勒斯坦人城市、400 余座村镇和难民营撤出。后来阿拉法特示意,以军不一定在巴大选前全部撤出,只要以方作出承诺,巴方可采取灵活态度;以色列以安全为由,则坚持分阶段重新布署。以色列坚持在西岸大部分地区的安全由以负责,特别是定居点周围和城乡接合部的治安只能由以负责,以军撤出的城镇内部治安可由巴方警察承担,但以军保留在任何时候重新进驻的权利。以方坚持不从希伯伦撤出,因为那里有400多名犹太人在市中心居住,需要保护。西岸所有公路交通干线也需以军把守,因为每天来往的2 万多犹太人随时可遭袭击。巴方认为,各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部的安全也应由巴警察负责;公路干线应由巴以双方共管,在袭击以色列人的情况下,以进入巴人城镇,需事先与巴方协商。

显然,随着和谈的深入,更具体地触及双方的根本利益,因而讨价还价更趋激烈,推进和谈难度加大。例如,水电资源的分配与管理,西岸地区水资源、高压电网都是犹太移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以方坚持必须由它单独统一管理。以色列每年从岩石层抽取6亿立方米的水, 其中大部分是从约旦河西岸地区抽取的,而以却占有这些水的绝大部分,每年只有1.15亿立方米拨给约旦河西岸140多万居民, 即以色列人的水消费是巴勒斯坦人的4倍。 所以水资源分配问题实质上是所有权和主权之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伯伦市问题则是巴以关于巴自治第二阶段谈判的突出难点。该市有12万巴勒斯坦人和一个约有400 多犹太人的移民点。为保护这些定居者,以军在这里派驻3个营的兵力。同时, 城中易卜拉欣清真市内有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奉的先知亚伯拉罕及其子孙的墓地,是三大教的圣地。这里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宗教、民族矛盾历来就异常尖锐。以色列以犹太移民安全为由拒不全部撤出,似有意使希伯伦成为第二个耶路撒冷。在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问题上,以色列强调其中一部分是“恐怖分子”,事关以的安全而不能释放,而巴方对此当然不能接受。以色列内阁还通过把签署扩大巴自治的协议同释放在押的巴勒斯坦人挂钩的决议,作为向巴施压和讨价还价的筹码。这更激起巴勒斯坦人的不满,数千在押的巴勒斯坦人举行持续十几天的绝食斗争,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同时掀起声援浪潮,并同以军警发生冲突,酿成多起流血事件。以方在谈判中还大打“安全牌”,以安全为由提出或坚持削弱和违害巴勒斯坦人权利的方案,企图最大限度地维持占领现状。所以,在以军“重新布署”和“安全安排”等分歧的背后,涉及主权之争。巴方争取更多具有“主权象征意义”的成果,为下一步立国奠定基础;以方则尽量限制巴方的权利,使西岸大部分地区仍将在以的监控之下。正如佩雷斯所强调,在西岸“绝不会有主权分配,只有事务性权力共享”。这就是巴以分歧的实质所在。

为打破和谈僵局,阿拉法特和佩雷斯从7月至8月又进行了多轮会谈,于8月11 日宣布达成关于在约旦河西岸扩大巴勒斯坦人自治的部分协议。部分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巴勒斯坦大选后,约旦河西岸的以军将分三个阶段进行重新布署,每个阶段为期6个月; 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研究希伯伦市的安全安排问题;由巴以美成立一个联合委员会,讨论约旦河西岸水资源分配问题;与以色列接壤的巴农村安全由以方负责,有关巴内部事务由巴警方负责;约旦河西岸的军事区、犹太人定居点以及约旦河谷均由以方负责;以方还同意分两批释放1200名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第一批于第二阶段巴自治协议签署时释放,第二批在巴举行大选前夕释放。以色列内阁和巴解执委会于8月13日和15 日先后批准了部分协议,双方专家会谈也同时恢复。部分协议是在难以达成巴自治第二阶段协议的情况下达成的显示和谈进展的过渡性协议。希伯伦市的前途和水资源分配问题实际上仍悬而未决;巴自治委员会的组成和巴大选日期并未提及;释放被以关押的巴勒斯坦人问题仍是以方谈判的筹码。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双方利益攸关争执最大的难题。

中东和平进程不能逆转,阿拉法特和拉宾都经不起和谈的失败。故阿拉法特与佩雷斯在埃及的塔巴为达成扩大自治协议作最后努力。美国也加大了促和的力度。在外力的斡旋调停下,经过8天日以继夜的谈判,双方终于在8月24 日达成关于巴勒斯坦自治第二阶段的协议草案。据报道,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军在协议签署后的10天内分阶段撤离西岸巴勒斯坦人聚居区,第一阶段以军撤出6 个城市和希伯伦的部分地区以及450个村庄,巴勒斯坦选举后再分段撤出其他地区,每个阶段为6个月,1997年7月以军完成重新布署;第一阶段以撤军后, 以军继续保卫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和通往定居点的公路,希伯伦市暂时驻扎一批国际军事力量,以色列保留控制权,清真市墓区维持现状;以军第一批撤军后22天巴勒斯坦举行选举,选举产生的82人组成的巴勒斯坦委员会将负责管理西岸和加沙的大部分生活方面事务,候选人不得“持种族主义观点或以非法的、不民主的方式行事”;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居民可参加选举,但只有在加沙或西岸有第二个住址的人才可担任公职;分三个阶段释放数千名在押的巴勒斯坦人;巴解保证在巴勒斯坦委员会就职后2 个月废除巴勒斯坦宪章中关于毁灭以色列的条款。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巴解执委会和以色列内阁及议会紧接着先后批准了这一协议,并于9 月28日在华盛顿正式签署。

塔巴协议的签订是十分困难和曲折的。在以军重新布置和希伯伦市问题上,巴方作了较大的让步;在巴自治机构的组成和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参加选举问题上以方也作了些妥协。这是双方谈判地位不同的条件下必然的结果。在讨论批准该协议时,在巴自治权力机构和巴解执委会以及以色列内阁和工党领导内部以及议会都有人反对或持保留意见,民间的意见分歧也较大。巴自治领导机构有2 人在希伯伦问题上持保留意见,巴解执委会只有7人(共18名,其中8名早已辞职)参加会议,其中还有1人对协议部分内容持保留意见。以色列内阁表决时有2位部长弃权,以议会辩论17个小时后仅以2票多数批准了协议。 据巴勒斯坦民意测验中心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西岸的巴勒斯坦人赞成协议的只占46.3%,反对的人占28.9%,其余没有表态;同时有59.2%的人反对与以色列共同控制希伯伦市。以色列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有51%的人支持这项协议,47%的人反对这项协议。这些都预示着该协议的贯彻落实不会一帆风顺。然而它毕竟结束了以色列长达28年对西岸的全部占领,使巴勒斯坦自治范围扩展到西岸的30%的地区,据巴解组织官员估计,待以军最终完成重新布署时,巴勒斯坦人将控制西岸的90%领土。这实际上为巴勒斯坦人实现建国的民族目标奠定了物质基础。它也有利于以色列人实现和平安定、发展经济和摆脱孤立的困境。因而塔巴协议无疑是巴以和平进程中又一个重要的进展。

双方主和派所受压力和牵制增大

接着,和谈将发展到自治谈判第三阶段即被占领土最终地位谈判这一进程。看来这一谈判将是一个异常困难和复杂的过程。要谈判解决的诸如耶路撒冷地位,犹太人定居点以及边界等问题都是巴以多年分歧的死结。如何解开这些死结,将是荆棘载途。协议签署后,阿拉法特称该协议的实施有助于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而拉宾则称以将只限于让巴勒斯坦成为一个实体,而不是一个国家,并暗示以将吞并西岸的部分地区。这一基本目标的对立则是很难调和的。然而,和谈已是巴以双方的战略选择,无论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和平进程仍将继续下去。

随着谈判更深入更具体的触及双方根本利益以及以色列大选的临近,双方主和派遭受更大的压力和牵制,这是当前巴以和谈面临的突出问题。

奥斯陆协议签订后,巴解内部即有分歧,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等10个组织结成反对联盟,西岸和加沙的激进组织也加紧了暴力活动。以色列议会也仅靠小党的支持才批准了协议。以军警不断的弹压和追杀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并不时地封闭巴勒斯坦人去以作工的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巴勒斯坦人的生计和巴勒斯坦的经济。协议签订初期,巴勒斯坦人民对前景寄于美好的希望,对协议的支持率曾高达69%。但不久就产生了失望和不满情绪。他们渴望的和平安定没有实现,经济状况亦有恶化。据联合国驻被占领土官员说,协议签订后,自治区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水平“已下降了一半”。加沙地带失业率高达50─60%。巴经济严重依赖以色列,其进口的95%和出口的65%是同以进行的,以方每关闭被占领土,巴经济与人民生活就遭受严重影响。同时,外援口惠而实不至,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后,西方国家曾承诺在5年内提供24 亿美元援助,但截至1995年9月已支付的款项大约只有6.5亿美元。巴自治权力机构根本无力进行投资,改善破乱不堪的基础设施和创造就业机会,甚至它的日常开支还得靠紧急援助。在这种情况下,“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力量有所发展,暴力活动增加。近来在耶路撒冷等地发生的恶性汽车爆炸事件即是这种失望情绪的反映。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担心西岸自治区被切割成受以包围和控制的一个个孤岛,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国家梦”被打碎。巴解领导层也发生了分化。除了坚持以武力消灭以色列的激进派外,还有前谈判代表团团长夏菲和女发言人阿什拉维为代表的“温和巴勒斯坦左翼”,他们赞成谈判解决巴以冲突,但反对对以让步过多。他们不满奥斯陆协议,不满阿拉法特的领导作风,要求改组巴解领导。阿拉法特亲自领导的巴解主流派组织法塔赫的领导层亦发生分化,以巴解政治部主任卡杜米为首的一些人反对和谈让步过多,反对修改巴解宪章,要求改革巴解领导机构。在扩大自治部分协议达成后,卡杜米发表书面文件要求中止同以的谈判;塔巴协议达成后,卡杜米等7 人公开指责协议“分割了巴勒斯坦”。所以,阿拉法特的处境相当困难,他一方面要义无反顾地推进和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处理同反对派的分歧,慎酌民意。为了和谈大局有时不得不对暴力袭击犹太人的激进分子采取措施,但担心作得过分也有违民意。

犹太人在历史上巅沛流离,深受屈辱,对安全极其珍重和敏感。在暴力冲突不断的情况下也加重了不安全感,且不说一些极右势力更不甘心放弃占领土地。特别是面临大选的情况下,安全问题、耶城问题,都是最能调动选民情绪的敏感问题。故留待被占领土最终地位谈判解决的定居点和耶城等问题也提前突出出来。七八月份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的犹太移民针对巴以双方的协议掀起抗议浪潮,并同军警发生冲突。另外,自签署奥斯陆协议以来,巴以双方有关耶城的争吵也持续不断。据巴方宣布,以色列以建立军事隔离区为由,共没收1.115 万公顷的巴勒斯坦土地,耶路撒冷79%的土地所有权已落入以色列手中。这个一向以巴勒斯坦人居多的城市犹太人的数目首次超过了巴勒斯坦人。1995年4 月底,以政府宣布决定征用东耶路撒冷的53公顷的巴勒斯坦人土地,用于扩建犹太人移民点和一个警察中心。此举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巴解指责以色列意在造成既定事实吞并耶路撒冷。阿拉伯联盟也召开紧急会议,并同不结盟国家一起在安理会提出提案要求以取消征地决定。这一提案得到了14个安理会成员国的支持,但遭美国的否决。在国际社会和以国内主和力量的压力下,拉宾政府被迫宣布“中止执行”决定。10月24日,美国会参众两院均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在1999年6 月关于耶城最终地位谈判达成协议以前把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这实际上承认耶城是以“唯一合法首都”,给巴以耶城之争火上加油,给中东和平进程增添障碍,因而随即遭到国际舆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抨击。以上就是以工党政府在谈判中大打“安全牌”和在耶城问题上言论和举动及国际反应的背景。此外,随着奥斯陆协议和塔巴协议的达成,犹太极端主义势力的“大以色列”梦想破灭。以色列内部主和派同右翼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也突出出来。利库德集团等右翼势力一再就和谈对工党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以图推翻工党政府,其代表人物沙米尔扬言塔巴协议“将不会成为事实”。11月4日,拉宾总理被以右翼极端分子刺杀身亡,举世震惊。 这是以色列自建国以来首次政府首脑被害,可见这种矛盾和对立达到何种尖锐程度。然而,右翼极端势力的恐怖行动不得人心。由于拉宾在以色列人民中享有较高威望,他的被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平政策的号召力并干扰和平协议的实施,但也激发了主和派推进和平进程的决心。和平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右翼极端势力“阻挡和平进程”的图谋终归不会得逞。

1996年以色列即将举行大选,巴以双方的主和派更处于两难境地。使巴勒斯坦“有限自治”是拉宾工党政府的“政绩”,因而要保持和平进程的势头;阿拉法特也担心将来同反对和谈的利库德右翼集团打交道,使和平进程逆转。故双方都有一定的紧迫感,争取尽可能地达成某些协议。但双方却又都受到越来越大的牵制。以色列工党政府不敢冒丧失执政地位的风险,而作出根本性的让步;阿拉法特也不能无限制的退让。现在扩大自治协议已经达成,双方可以暂时松一口气。在大选以前,和谈形势恐难再有大的发展变化。巴以和平进程此后如何发展,要看矛盾的主导方面以色列大选结果而定。以大选是巴以和平进程最不确定的因素。

标签:;  ;  ;  ;  ;  ;  

巴以和谈在艰难时期向前推进_阿拉法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