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源泉。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理念,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索和研究,从而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变革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下面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为例,结合说明:
一、创设情境应该紧扣问题,注重发展性
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
1.屏幕上呈现“地热、火山、地震”等景观情境来展示地质现象,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地理情境的“磁场效应”。
2.分析“地热、火山、地震”产生的原因、“地热、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区;分析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多地震、云南与西藏等地多地热的原因。
通过景观情境和问题情境两种情境的有机结合,通过地理问题的层层递进,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思考和探索,地理能力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应该讲究变化,使其具有挑战性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情境形式单一,缺乏变化,难以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和兴趣;问题设置单一,缺乏变化,难以使学生产生持久的探究和思维的驱动力和激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两大方面的缺陷,使得地理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和挑战性,当然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这两大方面的缺陷,使得地理情境创设难以深化为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地理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并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传统教具、录像资料以及穿插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趣味故事或者运用声音、录像、图片、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的组合来设置情境,并根据知识和学生的理解规律来设计富于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展开思维:六大板块构造的分布?分析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和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亚洲东部的海沟岛弧链的成因以及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成因?预测红海、地中海、太平洋的大小变化和世界各大洲地理分布格局的发展趋势?通过这种情境和问题设置的变化,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的“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太平洋的大小变化图”和“世界各大洲地理分布格局的发展趋势图”,在这种声情并茂的动态展示的问题情境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激化思维矛盾,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体验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从而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能力。
三、创设情境应该联系实际,使其具有针对性
1.针对学生问题产生的渊源,进行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区分风化与侵蚀的差异。通过细致的思考和对比,得出“风化是地表岩石的崩解或化学作用,而侵蚀更强调外力的强弱如流水的‘冲’刷、风沙的‘磨’蚀”的结论,从而达到区分思维易混点的目的。
2.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通过一些典型例题训练后,要学生提炼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就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如果题目中不能判断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时如何判断背斜、向斜?(2)如果题目中能判断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时如何判断背斜、向斜?通过这种问题设计,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进行方法提炼:(1)如果题目中不能判断出岩层的新老关系,则岩层上拱的为背斜,下弯的为向斜(必须能看出岩石某一层或某几层上拱或下弯)。(2)根据同一水平面(可画一条水平线)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
3.针对学生中的典型性错误,进行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很容易把把地质构造和地貌搞混,因此可以设计出一些图像让学生进行地质构造和地貌的识别,从中就可分清两者的区别:地质构造指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地堑、地垒),而地貌指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4.从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学习生活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的重要理念,因此地理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来设计和挖掘问题。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学生家乡连城县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来设计问题:为何连城的铁路、隧道建设要绕开断层?为何连城的机场建设要远离城区?通过这种学生身边的现实问题进行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应用地质构造规律和有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选择和创设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情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是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一些教师对于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还不成熟,对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解还不深刻,使得问题情境创设中还是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来完成问题。这种问题教学仍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还是属于被动接受式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从而能够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朱慕菊 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论文作者:魏本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8
标签:情境论文; 地质论文; 地理论文; 学生论文; 向斜论文; 地热论文; 岩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