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想林
(应城市汤池镇卫生院检验科 432415)
【摘要】 目的:寻找更加科学的危急值项目和危急值界限。方法:分析统计各危急值项目发生率、构成比及各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对临床医师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危急值发生率在前5位的依次是K+、PLT、GLU、WBC、CREA;危急值的分布情况与基层医院就治疾病谱相一致,并且危急值在门诊和住院病人中的百分率也与本院目前发展状态相合;通过对危急值临床评估,在执行过程中讨论修改了部分危急值项目,删除了CO2-CP作为危急值项目,同时对WBC等部分危急值项目的界限进行了修改。结论:应密切联系临床,对危急值项目及其界限进行调查评估,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危急值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危急值报告制度,提高危急值报告效率,可以减少错误发生,做到持续改进。
【关键词】 危急值;发生率;评估;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368-02
我院检验科 2011年开始实行危急值报告制度,每年进行评估修定,保障了临床危重病人的及时救治[1]。为了了解本室检验危急值的应用情况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我们对 2012 年至2014年三年的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湖北某基层医院检验科2012年01月至2014年12月检测标本89655 例,其中危急值报告1351例。
1.2 检验医学危急值的设定
由医务科主持,由临床科主任、专科医生、检验科共同参与,参考本区域内上级医院危急值范围,结合专业书籍、文献报道,以及医院综合情况,制定适合临床要求的危急值项目和报告范围。每年组织一次危急值项目评估。
1.3 统计方法
统计我院检验科三年内危急值数,计算危急值的项目发生率、构成比、病区分布,以及危急值项目漏报率和通报时间。
2.结果
2.1 医院2012年至2014年三年数据统计,检验标本89655例,共发生1351例检验医学危急值,占总标本数的1.51%与杨大干等报道的危急值发生率1.67﹪接近[2]。对时间段内不同项目危急值发生频率进行了统计,并按百分率多少进行了排次 。检测项目K+、PLT、GLU、WBC、CREA、Ca++位居前五位。其中K+数值明显高于其他项目数据,见表1 。
2.2 危急值应用情况评估
由医务科就危急值临床应用,组织召开医技临床科室沟通会,就危急值报告制度有效性进行评估,以进一步完善和发挥这项制度的作用。通过对危急值临床评估,经过几轮会议讨论修改了部分危急值项目,删除了CO2-CP作 为危急值项目,同时对WBC、GLU等部分危急值项目的界限进行了修改。
3.讨论
在危急值制度执行过程中,由医务部牵头组织,开展了临床、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管理工作的培训学习及考试,临床医师、护士及医技科室人员得到相关的培训学习,医务部定期检查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科室进行了有效整改。
通过对临床医师调查及对以前危急值发生情况的分析,检验科的危急值项目及其界限值作了一些较小的调整。如取消了CO2-CP作为危急值项目,在于多数医生认为该项目影响因素多,临床意义不能很准确体现。WBC项目在以前仅有低值下限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值区间,以应对异常血液疾病的忽视漏检。另外经过讨论,认为PLT其界限值下限为<10×109/L也过低。其它原设定的危急值项目及其危急值界限不变。
在检查中,发现检验科危急值登记本设计不合理,及时重新设计了登记本并下发使用。在门诊、急诊的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中,发现有“危急值”报告后找不到病人和“危急值”检查单被误领等情况,经医院研究后及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门、急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补充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危急值报告制度,保障了医疗安全。
通过强化学习报告制度及报告流程内容,监督落实情况,并且根据要求不断更新、简化项目内容,进一步优化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内容及报告流程,提高危急值制度的落实率,全院、全过程、全员参与,进一步提高医院危急值制度的执行力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贾农,孙文敏,钱净等.临床检验危急值运行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医院质量管理,2014,7(34):41-43.
[2] 杨大干,郭希超,徐根云等.危急值项目的数据挖掘分析[J].浙江检验医学,2007,5(3):37- 40.
[3] 钱净,施茜,胡大春.JCI临床实验室评审标准在检验科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4):2966- 2967,2969.
论文作者:刘想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6
标签:危急论文; 项目论文; 报告论文; 制度论文; 界限论文; 医院论文; 发生率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