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讨论综述_经济增长论文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讨论综述_经济增长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问题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经济增长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经 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经济增长的特点,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走势等都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所关注的。下面将有关观点加以综述。

一、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1.内生增长理论。高长春、李淑霞提出,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 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200多年,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 经济增长取决于三个因素:(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 既定的情况下,现有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的新古典 经济增长理论,把生产要素划分为可进行储蓄的资本与不能储蓄的劳动两大部分。这样,在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中,把劳动供给作为一种外生变量的约束条件,把技术进步作为 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滞的结论。 20 世纪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内生因素带 来的,即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从而可以补偿因其他要素收益递减 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停滞这一局面[1]。

2.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社科院课题组提出,尽管中国没有发 生新技术革命,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制度变迁和结构调整,技术引进 和技术进步从未停止过,与此同时,中国的投资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因而从时间序列来 看 ,资本存量在不断增加,技术水平在持续提高,要素生产率也在提高。所以,中国的潜在总 产出在不断提高,从而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如果说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成本,那么,制 度创新则节约了交易费用。因此,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与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一样,是经济 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2]。

3.政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杨立岩提出,政府决定了正式的制度安排,并且 影响着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而制度的主要功能是给人们以确定的预期并起到传递信息、减少 交易成本的作用。可以看出,政府通过制度是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的。政府在不断地影响着制 度框架,并且作为一个主体活跃于制度框架之中,通过经济政策、反托拉斯法等方式影响着 其他主体的行为,所以经济增长赖以存在的制度框架在不断地调整,这样,增长的均衡路径 也在不断地变化,即政府提供并且保证有效率的制度——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均衡增长路径。 政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但政府不可以无限制地影响经济增长,政府的行为也不总是有利于 经济的增长(即政府失灵),所以政府影响经济增长有一个边界问题[3]。

4.新资源因素推动经济增长。陆家骝提出,组织制度、知识技能和金融体系是推动经济增 长的新资源因素。新资源因素与传统资源的显著区别在于它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不同 。组织制度主要以降低经济活动交易成本的方式来提升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制度通过提供 一 系列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增进生产性活动 ,使来源于交易活动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知识资源主要是通过改进其他资源因素的素质、 提高要素生产率、降低社会生产成本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知识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有两 条途径,一是以实物资本为载体,使得在实物资本中实现的知识变更和知识积累构成生产过 程的技术进步,促进新的实物资本的形成,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二是 以人力资本为载体,通过知识创新和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改进来提高经济行为主体的综合 经济行为能力,从而降低整个经济的社会生产成本。金融资源主要以降低宏观资源配置成本 和微观交易成本的方式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良好的金融体系会合理地配置经济资源以形成 高效率的产出能力[4]。

5.我国的经济增长除了要归功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外,宏观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金玉国提出,从宏观角度看,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宏观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产权 制度多元化、经济运行市场化、利益分配格局的演变、对外开放。产权制度多元化、市场化 、对外开放是三个紧密相连的宏观制度变迁的内容,它们不但为我国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提 供了可靠的制度支持,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起到了其他因素难以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由于在这三个方面仍有较大的制度创新空间,所 以未来一段时间内,它们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来源[5]。

6.我国经济增长要以国内市场需求为支撑,以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为实现手段。张皓提出 ,国内市场需求在大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外需则处于次要的地位,这在很大程 度上反映了大国经济的基本模式和发展的道路: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挖掘、培养 和扩大内需,而不能过于依赖外需。改革开放20年来,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如想像 的那么大,而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在80%以上。与世界上其他大国一样,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仍然是国内市场需求,而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 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6]。

二、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

第一种观点,经济有所好转。厉以宁认为,经济有好转,有以下三个根据:(1)2000年上半 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达8.2%,是近年来一次大的回升。(2)国内的投资、消费增长率都超过1 0%,大于8.2%的经济增长率,这表明投资和消费起到了拉动经济的作用。(3)我国出口好转 ,出口增长率超过38%,表明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已经消失。但我们同时要 注意三个问题:(1)经济出现转折或好转并非指国内经济已全面好转。转折是从经济波动周 期来看,而全面好转还有更多的内容。(2)经济虽有好转,但经济基础尚不巩固。经济机制 未转换过来,还要深化改革。(3)我国各地发展还不平衡,沿海发展较快,而内地相对较慢 。但从总体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出现了转折,将有利于经济全面好转[7]。

第二种观点,经济转机是初步的、有限的,需要继续巩固。张立群认为,从目前情况看, 经济转机只是表示了经济运行状态转变的趋势,还不意味着这一转变已经完成。(1)供求总 量 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工业保持稳定增长的供求关系格局还未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 还不稳固。(2)企业状态的好转是有限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在很大程度上与外部因素 相关,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既缺少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持,也缺少经济激励机 制的支持,总体上仍然是不适应的。(3)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存在严重隐患。从长期 看,粮食供给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由于农产品价格问题、乡镇企业发展问题、农民工就业 机会减少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 面临很大困难。(4)国际经济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仍 有可能出现[8]。

第三种观点,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走势。邱晓华认为,2001年以来,经济增长有三 个特点:(1)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工业增长所推动。今年上半年,第一 产业增长2.4%,第二产业增长9.7%,第三产业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2)从需求角 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内需增长所拉动。从2001年以来需求变化情况看,投资增幅 提高比较明显,1月~6月增长17.9%,增速逐月加快,表明国有及其他投资是相当活跃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一样,上半年增长10.3%。也就是说,从内需的角度看,都是两位 数的增长,表明内需增长机制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进口和出口增幅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表 明外需出现明显的回落。(3)从运行过程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和较高经济 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表明国民经济继续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但从发展趋势看,国民 经济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苗头,工业增加值和外需均呈现逐月回落走势[9]。

第四种观点,目前经济运行存在一些问题。李欣欣认为,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1)推动经 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不足。(2)外贸进出口呈减速趋势, 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3)通货紧缩的状况没有改变,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依然突出[10]。

第五种观点,我国短期经济增长出现了拐点,中期经济增长尚处于周期性谷底,中长期经 济发展依然在高增长期。米建国、李建伟认为,在2000年,衡量短期经济增长波动变化趋势 的两个主要指标——存货投资和物价均已恢复上升趋势,表明短期经济增长波动已从1999年 的谷底转化为恢复增长期。积极的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的实质性启动、投资结构的优化调 整,对2001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缓解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问题均会产生积极影响, 也会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这充分说明2000年是我国短期经济周期的拐点。我国 中期经济运行自1995年以后一直处于收缩或衰退期,按中期波动周期平均波长9年衡量,目 前中期经济运行正处于周期性波谷。但问题总是两方面的,结构性矛盾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 发展潜力。只要我们在发展中将地区发展不平衡包含的广阔发展余地、城市化和消费结构提 升的巨大空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丰富潜力,通过结构调整转化为实现经济增长能力, 中长期内我国经济增长仍将处于高增长期[11]。

三、我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稍有回落,质量有所提高。王广谦认为,目前经济运行呈现出的状况与前2 0年已有很大不同。由于经济基础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过去积累的生产力的释放基本完成以 及转轨时期特有因素作用的逐渐消失,经济增长开始出现新的特征:增长速度的相对放慢同 时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型发展转变以及结构调整和就业压力增大;供给能力的迅速增长 使市场供求矛盾向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转化,供求关系变化以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使物价增幅减 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资金积累的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增长趋于稳定,等 等。这些新的特征标志着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阶段[12]。

2.扭转了经济增长率下滑势头,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国家计委课题组认为,进入“九五 ”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呈下滑趋势,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出现了 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出现了“ 九五”以来第一次经济增长率较大幅度的回升,扭转了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势头。2000年的经 济增长比前两年更加平稳,社会需求全面回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工业生产稳 定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居民消费物价开始止跌,通货紧缩压力趋缓[13]。

3.经济增长曲线出现上扬,农业比重接近现代化水平的临界点。中国社科院课题组认为,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连续3年下滑之后,2000年出现止落回升的趋势,增长率达到8%左 右。随着增长基数的加大,中国正从振动波幅较大的增长时期转到平均增长时期。在国内生 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7%以下,单从这一指标看,再有若干年的时间,就会达 到农业比重在15%以下这一现代化产业结构的标准[14]。

4.经济增长的新特征。张立群认为,目前的经济增长有四个特征:(1)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1996—2000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比1978—1995年期间降低了1.62个百分点。 (2)通货膨胀率降低。1996—1999年,中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平均上涨仅为0.26%,1998—20 00年间是绝对下降的,通货膨胀已经转为通货紧缩。(3)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降低。GDP增长 率的落差缩小到2.5个百分点。(4)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15]。

四、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经济的现状

第一种观点,美国经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泡沫,经济泡沫破裂导致了当前美国经济增 长放缓。郭万达认为,美国经济出现的问题是经济泡沫破裂带来的问题。首先是美国网络经 济的泡沫。美国在过去三五年特别是近两三年中,由于新经济的产生尤其是以信息产业技术 为核心的高速发展带来一定的泡沫,原来都以为新经济可以创造很多新的经济机会,现在看 来不是那么简单,随着预期下降,网络经济泡沫在一定程度上破裂了。其次是美国的网络股 投机泡沫,即在过度投机条件下人们对高科技股票未来回报日益膨胀的预期也正在破灭。美 国经济泡沫破裂的后遗症有可能形成连锁反应,即消费者和投资者心理预期下降,扩大经济 的下跌空间[16]。

第二种观点,美国经济中出现了泡沫成分,但不会破灭,美国经济还有很长一段路。王铮 、吴斌认为,美国新经济的实质就是如何孵化出好的观念,风险资本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 ,资本市场则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泡沫的实质就是观念和现实的距离,而这正是美国新经济 的活力所在。互联网经济的泡沫是新经济自身运行机制的产物,只要这种经济运行机制存在 ,美国的泡沫就不会消失,它的存在反而能起到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17]。

第三种观点,美国经济正处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调整”之中,而非陷入“衰退”。林 凌、刘世庆认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无论从技术、产业、市场,无论从发达国家 还是从全球范围看,都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初期,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和市场空间。美国 经济已经形成体制性的内在增长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 能力。美国经济还有相当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一旦发生问题,会迅速进行自我调整。与此同 时,经济周期规律越来越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作用,美国经济下滑造成的国内影响也会向国外 转移,从而使美国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18]。

第四种观点,美国经济在近期内可能减速,但还是能保持平稳增长,美国市场仍然具有一 定的发展潜力。刘崇仪认为,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领先的基础科学研究实力,而且在90年代 以后通过政府和大企业联合,解决了加速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尽快转化为直接生产 力的机制和激励措施,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美国有充分发展的、管理严格的、运转规范的资本市场,这是市场机制调动和优化组合资源 的一种方式,它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9]。

(二)美国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戴相龙认为,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有弊有利。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肯定对中国有负面 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中国将立足国内,发展国内市场,继续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继续 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经济放缓,特别是利率下降对中国也有好的作用。利率下降可使 吸 引外资的成本下降,可以吸引更多投资;同时利率下降使美元与人民币的利差缩小,减少了 人民币的流出;美国工商盈利下降,中国的贸易顺差会减少,外资投入会增加,外汇储备会 上升[20]。

项怀成认为,对于影响要充分估计,有所准备。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大, 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出口方面也会有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依靠扩大内需,但在世 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对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对我们的影响,必须有充分估计,而 且要有所准备[20]。

刘宪法认为,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出口和进口以及汇率。2000年第一季度中 国对美国出口增长率曾高达32.8%,之后逐季下降,到第四季度已经下降到14.7%。由于美国 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2000年出口总值中对美直接出口占21%,如包括间接出口应在30%以 上,所以,美国经济减速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目前中国经济存在着国外产品挤 占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政策“外溢”的情况。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并波及到全球,国外过 剩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美国经济减速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比较复杂。一 方面,美国经济减速,美联储就要减息,从而缩小了外汇与人民币的利差,舒缓人民币贬值 的压力;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减速使贸易顺差减少,甚至出现逆差,又会增加人民币贬值的 压力[21]。

林凌、刘世庆认为,更需要重视美国经济调整后我们在竞争力方面的对策。这一轮调整将 使美国经济更具竞争力,对此我们没有给予高度重视。80年代美国经济调整时,我们没有重 视,没有抓紧时间研究和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而仅仅忙于保GDP增长指标,结果我们在高 科技领域与美国进一步拉大了差距。这一次如果我们仅仅局限在刺激需求、减少失业、保增 长速度,而忽视调整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有可能在高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再次拉大差距[18]。

杨帆认为,同样的问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中国改革开放22年,总体上是外需拉动, 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8%,出口从1978年的9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492亿美元,增加了25 倍。出口太好,内部需求就难以启动,整体经济趋于外向型,国内民间投资不振,现实生产 率远远达不到潜在生产率的水平。启动内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出口严重下降的情 况下,断了继续依赖国际市场的念头,才可真正调整利益格局,下大力气启动内需。美国经 济调整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下挫,对于中国是福是祸,关键在中国人是否能够克服亲美利益集 团的阻力,进行经济社会调整。如果成功,中国经济仍可以持续高速增长数十年[22]。

五、今后经济走势

第一种观点,经济将从振幅较大的高增长时期转入稳定增长时期。中国社科院课题组认为 ,短缺经济的结束、增长基数的扩大、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从过去外延扩张的粗 放经营模式转向结构调整的深化,使中国在追求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追求增长的质量和 效益。中国正在从振动波幅较大的高增长时期转到稳定增长时期,在这个时期,8%的增长率 将是一个稳定的平均增长率[14]。

第二种观点,2001年完成7%的目标是有可能的。邱晓华认为,受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减缓的 惯性和滞后因素的影响,2001年下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有可能比上半年继续有所回落 ,但随着扩大内需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内需的扩大仍将会弥补一部分外需的减弱,其回落 的幅度也不会太大。全年经济总的走势大体是:一季度高开,二季度有所回落,三季度可能 会进一步回落,四季度可能相对稳定,但完成全年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可能的[9] 。

第三种观点,中长期内,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快速增长的潜力。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认为 ,在中长期内,中国经济仍可以保持较快增长,虽然其速度可能低于过去20年的水平。这主 要是因为,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对外开放的扩大,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投资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 不断进步。在中长期内,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既不会受到供给方面的制约,也不会受到需求 方面的制约。估计未来10年的投资率可以保持在目前35%~40%的水平上,未来10年劳动力增 长速度可望保持在年均1.2%左右,能够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23]。

第四种观点,未来的经济增长将在“中速”区间内运行。解三明认为,未来5年~15年中国 经济要保持过去20年的高速增长是比较困难的。其原因:一是经济增长受需求约束越来越明 显,而且通常要比资源约束型经济的增长慢;二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向以质量 效益型为特征的集约增长转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增长速度;三是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 的历史看,一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速趋势,是一个普遍规律。因此,无 论从国内增长潜力看,还是从国际经验看,无论从经济增长的中长周期趋势看,还是从追求 结构优化及增长质量的政策目标看,均难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因此未来的经济增长 将在“中速”区间内运行[24]。

第五种观点,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的基础仍然不稳固。张立群认为,目前生产结构的调整 仍然没有完成,过剩生产能力和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还没有结束;产业升级、城市化等新的 经济增长源泉还在萌芽时期,扩大速度较慢;投融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根本变化,制约着产 业创新升级的步伐,也制约着民间投资的全面旺盛;经济无序现象比较严重,是对经济稳定 运 行的另一个重大威胁;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面对严重困难;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的道路还在继续探索之中;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制度模式也在探索和完 善之中;扩大内需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空间在缩小。总之,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 转轨对经济增长提供的动力仍然较弱,而转轨带来的经济社会关系的变化又蕴含了很多的矛 盾和不稳定因素[15]。

第六种观点,2001年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物价升高、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的双高现象。仲大 军认为,国内2000年出现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除了受国际油价影响,更有需求增加的因素 ,与国内经济活跃有关。高价格往往伴随着经济高增长,高增长往往带来高价格,这是规律 性的现象。根据这种规律判断,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双高,即物价升高、经济增长速度提高 。经济高增长带来的高就业和高收入,将抵消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25]

标签:;  ;  ;  ;  ;  ;  ;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讨论综述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