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1]2002年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风险管理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资本市场是极其重要的。在我国,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门可以说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本源,随着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的增加,它的安危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投资银行常常会因为发行证券和并购融资等业务而陷入困境,它们尚且难以驾御资本的惊涛骇浪,作为我国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呢? 本文在概述了投资银行部的概念、业务和发展后,介绍了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历史和原理,介绍了风险管理工具VAR和TRM。通过南方证券遭遇到风险的案例,分析了投资银行的主要风险和风险点,结合我国已有的经验以及国际上成熟的技术管理经验,揭示我国投资银行业不缺人员和技术,而是缺乏利用最新技术控制风险的动力,缺乏一个合理发挥调动各种资源的管理体系。根据上述分析,针对现有情况的问题,最后尝试为南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建立适合我国现有金融环境的风险管理体系,将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设计为独立的矩阵式风险管理系统,它使风险监管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效果,使风险置于纵横交错的网络式控制体系之下,使风险监管者与风险承受者保持始终的联系,不至于脱节。同时阐述了每个职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并将整个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方式方法,运作方式加以探讨,完善专职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提升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行。 通过本论文的实证研究,我对风险管理的概念原理以及工具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对我国投资银行的亟待解决风险管理的问题,提出了较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符飞[2]2006年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组建与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演进有了明显变化,最显着的趋势在于各种金融业间的区别及差异日渐模糊化,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界限已逐渐消除,金融机构跨行业进行综合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并朝大型化和集团化的趋势发展。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金融控股公司作为国际金融经营体制的重要创新,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和采用。目前,我国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根据WTO协议,到2006年末,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金融机构均可依法在我国开展业务。国外大型金融集团大量涌入,他们不但在资金实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技高一筹,还可以利用其综合经营的优势,谋取分业经营条件下难以获取的综合效益。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资本充足率不足等。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国金融机构要想获得生存,就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提高综合竞争能力,通过对现有金融机构进行改制、重组、并购等途径发展为金融控股公司,是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实力的一种现实选择。虽然我国目前仍实行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但作为金融综合经营重要模式的金融控股公司已在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环境下孕育,它代表了我国金融经营制度未来发展的方向。论文选择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与监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金融创新理论和监管理论,从微观层面研究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策略、组建方案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和治理,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探讨我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环境和战略规划,以及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论文研究对规范和促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现实指导作用。论文的研究主题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与监管,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即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潮流。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是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制度创新的结果,是金融业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和外在整体金融环境改变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与政府的推动作用分不开。在分析影响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的因素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了政府管理水平与金融业管制及金融综合经营的关系,指出政府纪律与管理能力较差的国家,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愈多,造成的利润损失愈大。论文随后分别阐述了金融综合经营的四种模式及其优缺点,认为在我国目前体制
曹毅[3]2005年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资金资源的融通和配置是通过金融组织来完成的。从世界经验来看,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比如,美国金融业(主要是银行业与证券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经过内外迂回、银证板块结合,金融创新、银证交叉渗透,制度变革、银证回归统一这叁个阶段,至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制度变迁。 面对混业经营所带来的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不断融合,走向集中化、国际化和全能化,金融控股公司就是这一金融制度变迁进程中出现的非常重要的金融组织形态。 尽管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平等互惠的贸易金融服务系统,但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几年后,国内金融业将直接面对国外金融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加入WTO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是金融制度性的根本冲击:首先,分业经营制和混业经营制的制度差异将构成冲击的集中点;其次,银行的中间业务、伏秀客户群、业务骨干优秀人才,将是外资在华金融机构和国内金融业争夺的主要重点。面对冲击,中国金融业需要在金融制度改革上加大力度,从人员素质、产权结构、市场准入、技术水平、分配制度、监管能力、提高透明度等方面,按照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化准则深化改革。由于西方国家的金融体制己由过去的分业经营演变为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在国内外的金融市场上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因此,我国金融业制度变迁的关键在于:应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探索迈向混业经营的体制转型,而金融控股公司正是我国金融业制度变迁发展的现实选择。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金融企业的发展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资源。而整合的意义就是将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有机地组织协调起来,将分工的专业化优势和系统的群体优势统一起来。因此,在国际金融业大变迁的环境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战略成为运用金融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探究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过程中,有哪些因素是金融控股公司在进行整合时需考虑到的因素,且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整合的内容;然后研究如何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来提升绩效和规避风险;最后探讨如何构建适合我国情况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战略。 本文围绕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来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首先对国际国内金融业大变迁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描
金骏[4]2003年在《中国券商竞争力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一个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加入WTO,我国金融业将面临全面的对外开放,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有可能大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扩大开放将对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使我国面临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和提高国内券商竞争力、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和提高本国金融体系竞争力等多方面的矛盾。我国证券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国内同业的竞争,还有国际强手的挑战。因此,如何客观评价我国券商的竞争能力,引导我国证券业抓住机遇,迅速提高竞争力,保证平稳过渡,将是一个重要课题,不仅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意义。 本文从竞争力理论的脉络入手,首先阐述了券商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企业竞争力理论,提出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以及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券商竞争力的概念,构建了影响券商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券商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根据构建的券商竞争力指标体系,立足于中外比较,本文叁至五章分别从证券市场的产业结构、券商的现实竞争力及券商的潜在竞争力叁个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券商的整体竞争力状况。首先,利用波特竞争力模型,从现有券商的竞争、潜在进入威胁、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和卖方议价能力分析了中国券商各方面的产业环境并运用SPSS模型对中国14家券商进行了排名。其次,从券商的经营能力、业务能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分析了中外券商现实竞争力的差距。第叁,论述了构成券商竞争力的制度因素,即法人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研发能力等,并指出我国券商存在的不足及今后改进的方向。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第六章从内外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意见,即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扩大经营规模、开拓券商业务体系,转变盈利模式;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
马春丽[5]2013年在《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文中指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小到大,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国的证券业迅速发展,证券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不断改进。然而,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国内证券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的产品创新和手段,也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的效率,制约了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各要素之间的重要纽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因此,无论从行业还是个体而言,证券公司进行创新就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就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回顾了国内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证券公司行业现状、主要业务、经营情况及盈利模式。其次,阐述了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必要性性与紧迫性,当前证券公司集中体现在同质化较高,传统业务盈利水平大幅下滑,核心竞争力尚未完全形成的问题。在借鉴国外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前提下,分析了国内证券公司围绕交易、托管、支付、融资、投资五大基础功能开展的新业务、新产品、新服务创新。从制度、监管、业务、产品、支持体系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国内证券公司创新发展方向及新的盈利模式。最后,论述了证券公司在创新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国内证券公司未来创新发展中的风险控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王静[6]2006年在《中国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与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投资银行是以证券承销为本源业务、主要从事直接融资、活跃于资本市场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涉证金融组织。本论文从中国投资银行业与金融市场的运行现状出发,剖析投资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金融功能与效率,并指出中国投资银行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关注其在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金融功能与效率。因为在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现代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由此,后起国家在培育投资银行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揭示投资银行的现代功能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而使新生的投资银行更好地走后发优势的捷径,探寻并履行其金融功能。效率是对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状况的关键测度,但传统的效率概念无法涵盖现代经济中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因此有必要将投资银行的效率剖析拓展为对其效率体系的研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包括公私两大层次的信用体系,是投资银行金融功能高效率履行的必备基础,因此探讨我国投资银行在转型经济中的信用体系完善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中国投资银行的“4+1金融功能束”。金融市场是影响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而投资银行是金融市场的核心中介。在一个理想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投资银行发挥了融资中介、信息中介、配置中介、财富中介的功能。社会分工细化、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的发展,推动了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的演进。在转型经济社会中,投资银行还有金融市场培育功能。本论文通过系统解析中国投资银行的“4+1金融功能束”,对如何较好地发挥投资银行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与机理做了较深入探索。这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亟需特定金融服务而金融体系改革又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对新生的中国投资银行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提出中国投资银行的“菱型效率组合”。投资银行效率是可以解析为多维度、多层次的一种经济效率,是投资银行金融功能履行状况的直观度量指标。因为现代投资银行功能的复杂化使得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效率”的界定,难以解释今天包括了宏观因素的功能目标,所以笔者在研究上突破了对“效率”侧重微观层次研究的窠臼,从“效率”的内涵上予以拓展。采用多维度、多层次的方法深入剖析、考察了投资银行的效率体系问题,提出了“菱型效率组合”的设想,并从外部、内在及动态的角度,运用实证材料,对投资银行的效率作了全方位的探索,使“效率”涵义从微观层次上升到“体系”层次,从而对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作出了较强的解释。(3)提出投资银行家与“双信用”体系。投资银行家是履行金融功能、提升金融效率的载体,若要追求上述功能与效率束,其必备的基础是包含了投资银行家私人信用在内的“双信用”体系。所以本论文从时间维度对投资银行的功能与效率作了深入考察,揭示了“双信用”体系及其作用规律——政府信用与私人信用是共同推进投资银行成长及其金融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支撑条件。论文针对我国目前信用体系结构扭曲而妨碍投资银行功能与效率发挥的症结,对中国投资银行如何通过“扭曲”的矫正获取持续较高效率的某些规律作了理论探索。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与效率从单一拓展到综合。中国投资银行若能行使“4+1金融功能束”,则有望凭其后发优势而彰显特定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生命力;金融效率从微观层次拓展为“菱型效率组合”,可以直观衡量且更全面剖析中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并寻求创新之策;构建包括投资银行家私人信用在内的“双信用”体系,进行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建设、自身制度建设等创新活动,将推进中国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回归、金融效率提升,进而促进中国经济与金融系统有效率运作。
何学松[7]2006年在《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6年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资本账户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从开放的进程看,根据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的顺序和外商直接投资、债务融资、证券融资等主要项目逐步开放的原则,走了一条渐进式开放的道路。通过风险机制和竞争机制,资本账户开放对中国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形成严峻的挑战,大力提升中国证券公司的竞争力是应对开放的必由之路。因此,深入分析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的现状与差距,构建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弥补差距和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以现代企业竞争力理论为指导,以要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论文首先界定了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内涵,指出了账户开放对证券公司竞争力的不利影响,将证券公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解为环境要素、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制度要素,从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2个方面对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的现状和差距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由4个二级指标、13个叁级指标和39个四级指标构成的证券公司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从改善外部竞争环境、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创新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3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6章:第一章导论。对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二章证券公司竞争力的理论基础。界定了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内涵,将证券公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解为环境、资源、能力和制度4个方面,提出了资本账户开放对证券公司竞争力的不利影响。第叁章中国证券公司现实竞争力分析。对环境、资源和能力要素包含的宏观经济环境、证券产业结构环境、相关产业发展环境、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10个方面对中国证券公司的现实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多指标的分析与对比。第四章中国证券公司潜在竞争力分析。对制度要素中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管理结构和企业文化3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章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选择指标体系法为证券公司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明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指标体系的梯阶层次模型,并对该体系的应用方法与步骤进行了说明。
王华[8]2017年在《GH证券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目标,此后政府相继出版一系列文件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证券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探讨证券市场长期良性发展的战略,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山东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证券行业区域市场,是GH证券业务重点布局及全力发展的地区。该辖区所属的山东分公司是GH证券成立的第一家同时具备经纪、投行、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全牌照的综合性业务分公司,采用类事业部制的运作模式,独立承担着辖区内投融资咨询、机构业务拓展、综合业务开发以及营业部管理等职能。山东分公司的运营与发展是GH证券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GH证券在日后的分公司设置与管控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因此,制订出符合山东分公司发展的区域性发展战略是GH证券必不可少的责任与义务。首先,本文从文章选题和结构框架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国内外经典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列举了战略分析工具,并结合山东区域的证券行业环境,对国内外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和证券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其次,根据GH证券山东分公司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了外部环境分析,采用EFE评价矩阵对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2.95分,由此可看出GH证券山东分公司外部环境机会大于威胁;另外,结合GH证券山东分公司的内部环境状况,如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组织架构等各因素,运用IFE评价矩阵进行了内部因素综合评价,分数为2.92,由此可以看出GH证券山东分公司内部发展优势大于劣势。然后,本文运用GE矩阵对GH证券山东分公司业务单元的行业吸引力和业务单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GH证券山东分公司的经纪业务拓展较稳定,后续发展中要稳固经纪业务的核心地位;融资融券可以从提升市场占有率与开拓新市场两个方面进行强化;对于新兴业务,GH证券山东分公司要进行业务甄选,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好的业务,放弃市场发展缓慢的业务。同时,GH证券山东分公司应通过创新营销方式与提升管理效率提升创新业务的创收水平。此外,结合GH证券山东分公司内外部因素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了战略定位分析和战略选择,根据SWOT分析结论:本文认为GH证券在山东区域应选取增长型的发展战略。最后,本文从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全面风险管控四个方面提出GH证券山东区域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并阐述了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展望,以期对证券行业发展提供战略研究借鉴与指导意义。
刘春美[9]2009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商业银行被限制向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发展。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以及汇改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国内银行依靠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正在面临严重挑战。商业银行通过资源整合,同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实现二者之间的交叉混合经营,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来适应环境变化,达到提高银行创新能力和高效经营的目的,已经成为其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01年后,随着管理层限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政策的逐步松动,允许商业银行开展部分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陆续出台,商业银行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国内各商业银行也已经认识到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债券买卖、基金销售和托管、短期融资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兼营的投资银行业务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粗放式、形式化、边缘化的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混业经营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投行业务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且商业银行缺乏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和投行专业人才。眼下当务之急,是从法律法规、经营模式、人才培养、监管效率等方面进行完善提高,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提高投行业务比重,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适应金融全球化趋势。该文以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现状,分析潜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对策建议,为国内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拓展和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些许参考信息。
那利[10]2007年在《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纵观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以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废止为标志,国际金融业已经大踏步走向混业经营。当前,中国金融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挟母公司混业经营优势,正在全力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反观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步伐的加快以及证券市场对客户存款的分流等等,来自银行业内部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严重挤压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新的金融需求的不断涌现,国内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对银行的规模扩张和盈利途径的限制逐渐显现。分业经营的低效性使得国内商业银行难以与全能型的外资金融机构抗衡。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进行资源整合、产品创新,实现银行业务和投行业务之间的交叉融合,是适应经营环境变化、实现高效经营的战略选择。本文以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融合发展投行业务的典型理论为研究基础,对全球金融业经历的从融合、分立到再融合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介绍。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国外先进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的主流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国内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融合发展的现实运作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进行多元化经营的目标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提出“建立以投行部为主体的投行业务组织体系、合资并购组建专业化投资银行机构、适时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叁步走的目标策略。对目前情况下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产品定位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银行相应的内部运作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该文能为国内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拓展和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些许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 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风险管理初探[D]. 李佳. 西北大学. 2002
[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组建与监管问题研究[D]. 符飞. 中共中央党校. 2006
[3]. 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研究[D]. 曹毅. 复旦大学. 2005
[4]. 中国券商竞争力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一个实证分析[D]. 金骏. 浙江大学. 2003
[5]. 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问题的思考与研究[D]. 马春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13
[6]. 中国投资银行的金融功能与效率研究[D]. 王静. 浙江大学. 2006
[7]. 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D]. 何学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8]. GH证券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 王华. 山东大学. 2017
[9].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研究[D]. 刘春美. 天津财经大学. 2009
[10]. 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模式研究[D]. 那利. 山东大学. 2007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银行论文; 混业经营论文; 中国投资银行论文;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投资论文; 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证券公司排名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投行部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