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_信息安全论文

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_信息安全论文

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管理理念论文,文献论文,组织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图书馆,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图书馆,很重要的社会任务就是将其组织的知识与信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用。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的提出,为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水平,充实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研究领域的内涵拓展了新的空间。就像传统管理学对生产力要素极其重视一样,实行知识组织与管理是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不可回避的抉择,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具体应用,能产生传统信息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单单是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机械性的管理,而是把握知识信息间的相互关系,创新式地对知识信息进行逻辑性的组织与管理,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 与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有关的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的提出

图书馆知识组织与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方式,其理论体系和运行模式尚需进一步研究与完善,但其基本理论是确立的。如对各种形式的知识信息进行有序化、系统化整合,追踪知识信息创新过程,建立知识信息评价机制,不断对知识信息去粗取精,建立动态有效的知识信息体系,根据知识信息利用者的需要对知识信息进行逻辑编辑,使知识信息能够全方位被社会利用,利用最新的信息加工、传播手段使知识信息被社会共享等。这些理念中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知识传播管理理念

这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理念。它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知识组织与管理活动,在此管理体系中要借助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使知识信息跨越时空传播,建立支持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技术设施。通过利用各种知识传播媒介和渠道,特别是现代通信网络(如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等),加速知识由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让新技术、新知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此理念,图书馆可以不断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保障网络信息安全运行和知识产权保护,严禁网络犯罪和荒诞、淫秽、谬误反动信息在网上传播。

知识传播中要积极研究和采用新技术保障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的保护。如何保障所传输的信息不被别人篡改、确认所利用的信息不是伪造的、自己发出的信息不被别人非法获取、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不被他人截取等,在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难题。目前比较有效、运用最广的信息安全技术有: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容错技术、端口保护与主体验证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看,不论技术手段还是应用能力与国外水平还有不少的差距,应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和新技术网络应用的B研究工作,为网上信息交流撑起安全保护伞。

知识传播中要注意保障文献信息资源的拥有权和使用权。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既便捷又经济的文献复制、以联机形式套录数据库以及信息资询服务等,都有可能造成对著作权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侵犯。如何既促进知识信息的充分共享与交流(信息服务的目标与宗旨),又保证信息产品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得到合理的保护,一直是信息服务业所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因为很明显,只有在知识产权得到可靠保护的条件下,建立起一种对任何方(包括产权所有者和产品使用者)都公平、合理的机制,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解决网上侵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完善知识产权立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网上信息不被非法占用。

1.2 知识营销管理理念

这是图书馆在进行知识信息传递中综合运用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运行设想。它是以用户为合作伙伴,以充分挖掘用户的有效文献信息资源为基本出发点,以求得图书馆与用户共同发展的新型管理方式。这一理念还对知识更新、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持续发展和维护文献信息资源提供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给与考虑。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图书馆不能只生产不针对具体用户的的标准化知识产品,而只有采取密集性市场营销战略来生产个性化、专业化、价值高的知识信息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知识营销还将通过更高层次的售后服务(如交易后的知识更新等)来赢得长久的顾客与市场。

这一理论的运用,提出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在部分领域的服务有偿化问题。收费问题是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因为它似乎有悖于图书馆公益性的宗旨。但在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部分领域内,开始出现收费性质的服务,如联机数据库的检索(尤其是商业性数据库的检索)、远程文件传输等。由于这种检索和服务项目需使用大量昂贵的设备,占用通讯线路,图书馆很可能因提供此类服务而遭受经费上的损失。如果用户愿意对需要商业性条件支持的信息服务付费的话,图书馆才有能力承担更多的服务项目,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如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将表明收费服务会在一定范围的服务领域内更加普遍。这种部分领域的有偿服务可以调动有关部门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积极性,能够促使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向着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吸引用户的注意,强化人们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意识。

1.3 知识应用管理理念

图书馆的知识组织、知识传播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知识的应用。可见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实现形式。为此,为用户开展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服务。要让用户共享高速网络知识信息,同时又要有效配置网络信息资源,建立起功能齐全的网络知识信息服务系统。因此,用户教育概念的提出,让用户更好地共享已有的知识,将隐晦的知识更加明晰化,并尽快传递到需要者手中发挥作用,就成为知识应用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类社会出现读书现象,产生读者和图书馆,都是出于这样的事实,即在社会系统中,人类的思想活动及其结果,除了用语言动作实物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外,主要是通过利用文献和信息进行间接交流。图书馆则是联系文献读者(用户)的中介。然而实践证明,无论文献工作采用何种先进技术,文献内容中的情报揭示得如何充分,只有为读者所撷取时,文献中记载的内容价值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才得到实现。事实上,开发文献与读者利用文献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图书馆与读者双方的共同努力。文献信息资源开发,除了要克服来自文献工作自身的局限和障碍外,还必须克服和纠正来自读者方面的因素。

据统计,国内图书馆文献利用率,高者约30%,低者只有5%。这是按流通册次统计的,若按文献种数统计,利用率则更低,这意味着至少有70~80%的文献未能被利用。文献利用率不高固然有众多因素造成,而读者利用文献的能力较低是其主要因素;反过来说,如果图书馆对读者进行了如何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知识教育,指导他们掌握检索文献信息的技术和方法(可以视作是开展了有限的用户教育)后,文献利用率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在文献工作所提供的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产生的。因此,只有开展用户教育,才能大大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

然而,鉴于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受益者是读者(用户)这一客观事实,读者(用户)对文献的利用决定着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对读者(用户)进行培训和教育,挖掘其内在潜力,这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判定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效率,不仅取决于对文献加工的层次深度和揭示文献内容价值的程度,而且取决于读者(用户)对文献的利用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讲,读者(用户)的文献利用率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所起的作用更大。

2 应用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进行重新认识

一般认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主要产生于对文献的深层次加工并充分揭示其内容价值的文献情报工作中。“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用户教育”和“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这四个概念,在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中往往被分属于不同的范畴,“信息安全”属于图书馆现代技术,“用户教育”属于读者工作范畴,“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属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范畴,而“知识产权保护”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传统学术研究中,这四个方面是完全被割裂开来的。但是,当我们应用崭新的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进行重新认识的时候,不难发现这四者之间原来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四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全部内涵。

2.1 重新认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层次深度

直接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文献工作主要包括文献信息分析标引、文献信息组织和文献信息宣传报导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出文献内容的全部价值,并提供一定的检索途径,供读者使用。由于文献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使对文献情报价值的揭示达到预计的层次深度,因此。对开发文献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评价就只能是视其揭示文献内容情报价值的能力如何。以我国图书情报单位文献工作的一般模式来分析,开发文献按揭示文献内容情报价值的深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级次:

(1)原始文献整序。文献工作中所一直进行的文献登记、分类标引、主题标引、著录、排列、编制目录等工作,就是对文献进行最初级的开发。这个级次的开发活动,无论采用手工操作,还是采用现代技术设备进行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作业,都不能改变其低级开发的性质。它以文献的出版单元为工作对象,并不涉及文献内容所包含的信息量,其结果是图书馆目录或计算机文献信息检索系统。由于这个层次的开发是以文献单元方式展开的,因而隐含在文献中的大量知识或有价值的信息,自然不可能被全部开发出来。但这一级次的开发为更深级次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不可缺少的。

(2)信息单元汇集。以文献中信息单元为揭示和开发的对象,进行深度的主题标引,从而将散见在众多文献载体中的相同主题信息汇集起来。这个级次的开发,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目录,而是原始文献中某主题(或某专题)的某些局部,是在利用初级开发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方法是将大量散见于馆藏文献信息中的相同主题(或专题)内容的文献或其某些部分(章、节、片断)集中起来,从而把许多极为分散的或鲜为人知的有价值的信息加以汇集,提供给读者利用。这个开发层次,可以节省读者大量查阅文献的时间,使不易被人利用的文献内容得以揭示出来。这类信息汇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使用者往往是特定的读者,因此进行此级次的开发,首先要分别调查读者需求和文献内容价值。这个层次的开发,要比初级层次深刻得多,它向读者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文献本身,而是大量的文献信息。

(3)情报分析研究。这是文献工作中开发文献的最高形式。它不同于信息单元汇集。信息单元汇集虽然向读者提供了较深层次的文献情报,但文献工作者并未加以分析与评价,而把甄别、筛选和辨析的工作留给了读者。对具有较强研究分析能力的读者来说,在利用文献上没有太多的困难;但对研究分析能力不佳的读者来说,在利用文献上就会存在困难。而这一级次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是对已掌握的文献情报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和评价,使读者不必再阅读大量的原始文献,就能较准确地获得决策依据。这一级次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对文献工作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在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三个级次中,我国图书馆普遍做到了第一级(初级)开发,部分地做到了第二级(中级)开发,而第三级(高级)开发基本上没有开展。第三级次“情报分析研究”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是最有深度的,可以相对降低读者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情报能力要求。但由于这一级次的开发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没有开展,因此,对开发文献的研究,在实践中就只能局限于第一级次和第二级次。第一级次和第二级次的开发,对读者文献情报分析与利用情报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在现有状况下,开发文献的效率,受读者对文献分析利用能力的影响较大,读者最终决定了开发文献的利用效率。

2.2 重新认识用户教育在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中的意义

(1)开展用户教育的社会意义。从用户教育的直接意义上看,对读者(用户)进行培训和教育,主要是为了加强用户情报意识,提高用户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的能力,提高用户对文献内容情报加以有效吸取、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但是,开展用户教育的社会意义要比其直接意义深远得多。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得到保障的条件下,通过开展用户教育,不单单是向读者传授了检索文献的方法,它还可以加深了解读者的心态和要求,从而进一步改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从技术上适应读者利用文献的习惯和方法。全面认识读者需要是开展好用户教育的前提,从而发现、激发和引导读者的情报需要,使读者的潜在需要转变为对情报服务的现实要求。

读者的文献知识、情报意识,对图书馆的感情以及文献检索方法技能的掌握程度等都是用户教育的内容,这些因素构成了用户素质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其他素质一样,用户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以及用户在长期利用图书馆的实践中逐步具备的。

(2)开展用户教育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作为完整的意义,不仅取决于文献工作的水平,更取决于读者(用户)对文献信息的利用程度。因此,用户的情报意识及能力与文献工作的水平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形成“文献—图书馆—用户”的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图书馆”是联系文献与读者(用户)的中介机构。图书馆的文献工作过程和读者的利用文献过程都必然要在这个中介机构中进行。”“文献”和“用户”则是这个系统中的两大要素。前者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后者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真正结果。因此,要使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获得成功,就不能忽视用户教育这一重要环节。

通过对用户教育与开发文献的关系的剖析可以理解到,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重任,仅凭图书馆在文献工作上创造条件还无法真正实现,它应该是从文献工作到读者利用的全过程。其中,开展用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3 重新认识在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中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加入WTO后,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中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必须要考虑,即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同时,要认真维护文献信息资源拥有者、使用者等各方的义务、权利和利益。客观地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文献信息机构的规模和基础肯定是不均衡的,从而会直接导致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中“输出”与“输入”的严重失衡。如果一味强调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无偿化,使“输出”多的文献信息机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输入”多的文献信息机构也无需付出应有的代价,那么,共享是难以持续下去的。众所周知,文献信息产品是具有商业属性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换。另外,信息服务作为一种服务形式,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无偿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合理的。因此,要建立一种利益动力机制,这种机制是在WTO的相关协议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关原则框架下建立的,它的核心是互利互惠,实行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有偿化,从而实现各方义务、权利和利益的平衡。“独立平等、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应当成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基本原则。

2.4 重新认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与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从表面形式上看好像是冲突的,其实两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更充分地发挥人类知识成果的作用。客观地说,我国加入WTO即有利也有弊,但从长远看利大于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只看到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间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同时大力发展本国科学技术。只有提供对外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取得发达国家更多的先进技术。此外,除了大力引进科学技术成果之外,我国还要更加充分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力促进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形成,尽可能提高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2.5 重新认识信息安全在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已经越来越多地以机读(即数字化)的形式传递,从而使资源变得易于被复制、修改和删除,并难以区分原件和复制件,难以区分原创作者、出版者、收藏者和提供者。在Internet网络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布信息、自由获取信息、自由交流信息、自由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的广阔空间与平台。技术手段是在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中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条件,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除了有合理布局的文献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实施、科学的管理外,它还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因此,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安全电子交易技术(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简称SET)、虚拟保密网络技术(Virtual Private Network,简称VPN)、数字认证技术、安全通道层技术(Security Socket Layer,简称SSL)、公共钥匙基础结构技术(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简称PKI)、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安全交易技术协议(Secure Transaction Technology,简称STT)、安全电子邮件管理协议(S-MIME)等,而基于PKI的数字证书技术用得最广,它不仅可以验证Internet网络上用户的身份,而且还可以对网络上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加密和签名等手段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这样就保证了资源共享中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利益性,从而保证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正常进行。

3 结论: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内涵的重新描述

综上所述,运用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已经不能等同于以前的定义。首先,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是一个集成的概念,既有业务内涵,又有协调管理内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必须实行知识信息集成管理模式。知识信息集成管理以知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发展力,兼顾各方共同得益、协同推动图书馆及其知识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管理不仅强调人、财、物、技术等硬生产要素,而且更加重视运行机制要素在集成中的主导作用。

其次,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为条件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只有首先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进展,建立起支撑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技术设施。这不仅是实现知识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捷径,同时也是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的强有力方法。通过对需要进行保护的知识产品采用信息技术授予各种用户不同的访问权限,以达到既方便用户合理使用,又保护知识产品拥有正当权益之目的。

第三,从文献信息服务的全过程来看,读者(用户)是最后一个环节。用户既是文献信息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又是文献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因此,对用户的教育就成为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

因此,从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的意义来看,所谓“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就是图书馆通过科学手段将馆藏文献中的知识信息提供给社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的实现,通过对用户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使用户加以有效利用以实现文献信息潜在价值的过程。而在传统研究中普遍被认为的所谓“文献资源开发”,实际上只是本文所论及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中的一个方面,可暂且称之为“文献工作中开发文献过程”,或简称为“开发文献”。

收稿日期:2002-09-26

标签:;  ;  ;  ;  ;  

知识组织与管理理念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_信息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