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更阳光论文_荆莉

家校合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更阳光论文_荆莉

胶州市阜安小学 山东 青岛 266300

家校合作主要是指学校与家庭通过交流与沟通,在相互配合下,共同承担孩子成长责任,促进优化发展的现代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依据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以教育、辅导为手段,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愈发凸显,且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构建家校合作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家庭教育”是最完美的教育模式。而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保证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与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场所,其环境的变化对学生心理构建存在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今天,针对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实行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例如,家长通过言传身教或参与到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班级家委会或校级家委会,定期组织相关活动,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让家长走进课堂,也可以在家委会的组织下走向社会实践基地,借助学校教育的“一静”和家长参与的“一动”,静动结合,加强沟通和互动,在活动中让家长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化解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家校合作”实施策略

1.增强“家校合作”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虽然已经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学校与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仍存在片面性,多数家长(尤其是外出务工家长)普遍存在“孩子进入学校后,其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事,孩子存在的教育问题皆是学校的责任”的错误观念,从而导致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参与性不高。加之,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与家长侧重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生品德素养与情感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趋向形式化,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差等生”“问题生”比重不断增加,青少年犯罪问题频繁发生。鉴于此,要想减少青少年犯罪问题,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学校及家长应高度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明确自身在学生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树立家校合作意识,使学校与家长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达成共识,促进个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此,作为小学生心理教育主要承担者的学校,应注重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渗透,实现教学本质的回归,并在此基础上主动与家长密切联系,通过组织开展家长会、定期进行学生家访、制定家长手册、借助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沟通交流,引导家长参与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实现家长教育观念的革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可以结合学校或者班级的“心理信箱”,每周查阅学生的来信,单独邀约家长,与孩子共同查找原因,帮助孩子解决暂时性的心理问题,并做好心理辅导记录,以备教师后面更好地开展工作。

2.基于“家校合作”理念,构建协调机制。为保证小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家校合作作用的有效发挥,学校应依据家校合作理念,与家长建立专门的协调机制,形成“行政领导——负责人管理——家长委员会”合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校方与家长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各项职责,科学分配教育管理任务,在统一领导、精细化管理中落实教育宗旨,达成教育目标。例如,针对“问题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负责人(通常指教师、班主任)应通过日常观察以及与学生交流沟通,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与专家咨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矛盾,改掉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并通过学生、任课教师与家长的反馈,进行策略调整,实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3.制定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于学生生长环境、个性特点的差异,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同。对此,学校在组织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应制定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个体教育。针对独生子女、重组家庭子女、城乡留守学生、离异家庭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学校在与专家、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制定与学生相适宜的教学策略,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如,针对城乡留守学生,借助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亲情暖我心”“我为妈妈爸爸送祝福”等感恩活动;针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要给予温暖,而且教师要带动全班同学给予这些孩子“特殊的待遇”,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用集体的爱化解家庭中的小失意,尽量减少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对待心理敏感的孩子,语言要柔和、亲切,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理解孩子,走近孩子,与他们做朋友,甚至做职业妈妈,让孩子乐观地看待问题、理智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与老师、与家长、与同学的交流与沟通。

总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小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学生人格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明确“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共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孩子面对问题拥有阳光心态、幸福人生。

论文作者:荆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  ;  ;  ;  ;  ;  ;  ;  

家校合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更阳光论文_荆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