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生活化论文_陈显华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生活化论文_陈显华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舞凤二小 四川南充 637000

【摘 要】:新课程倡导小学《品德与社会》要加强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中养成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师不能理性化地过重灌输,而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行为环境,让学生回归生活,感受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教学内容 回归生活 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我们应在生活中开展教育,围绕生活这一中心来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生活实践来调整课堂,跳出传统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真实体验及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密切关联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认知结构中快速纳入新的知识,做到“知情意行”。

一、唤醒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唤醒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家人的爱》时,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手机或者照相机来录播一家人的日常点滴,并将其制作为短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父亲》及《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播放给同学们看,同时让他们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谈论日常生活中的家庭趣事,或者让学生与家人玩亲子游戏,做日常杂务等,也可组织学生参与“说说心里话”这一课堂活动,将学生的心声录制下来,放学回家以后交给父母观看。这样利用多种养成性课堂活动来增进家庭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就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家庭给予的幸福和温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

又如,我在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主题时,预先安排学生在家和家人逛街、说照片,为家人做事情,参加游戏等多种孩子们喜欢的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回忆和家人一起游玩、过新年、做家务等情景,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快乐,通过回忆交流,孩子们家庭生活的快乐与感动,感受生活化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习兴趣。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养成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我设计《我们的生活需要谁》的活动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设计了小记者的采访,让学生边回忆寒假做过的事情,感受其他同学的快乐之事,又能把自己有趣、得意以及自豪的事一一道尽,畅所欲言。 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小记者的采访激起学生把寒假经历过的事尽情与人分享的愿望和乐趣,不像老师直直板板问寒假发生的事那么枯燥,真是有创意的想法与做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教学《生活中的快乐》这一课,我设计的环节是,让学生把自己寒假所学的本领在小组里展示,在课前已经安排好学生分了类,如:剪纸、背诗歌、唱歌、包饺子、弹琴、书法,全都是在课堂上即场展示,孩子们既能展示自己本领,还能学到别人的本领,一举两得。而且孩子们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其中。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兴趣和学到的知识来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把有限的课堂扩展到无限丰富的大自然,把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蕴涵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培养合作、谦让以及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四、体验生活过程,强化学习兴趣

实践体验是促进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养成的最佳途径。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就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在品德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在教学《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时,我特地与授课班班主任交流沟通,组织学生参与了大扫除活动,然后通过班会评选并表扬优秀劳动小组以及优秀劳动人员,并组织学生讨论各位同学在大扫除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学生反馈结果进行评比。又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鲜艳的红领巾》及《红领巾胸前飘》时,教师可组织少先队活动来教育学生:通过“征集金点子”的方法来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更好地开展中队活动;通过举手表决以及集体讨论方式选择活动方式。然后,结合学生建议来组织当小交警、帮老年公寓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等少先队活动。教师应对少先队活动的平台加以充分利用,并在结束后开展活动经验总结和交流,以确保真正落实体验式教育。

鲁洁教授说过:“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课程也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要“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根据儿童好新奇、专注时间短等特点,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回归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做到“回归生活”,这不仅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主体性思想的要求,同时也是课内外结合、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必然选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生活化课堂中应选择与学生生活逻辑相符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着眼,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实现开放式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霞. 品德与生活的有效融合[J]. 赤子(上中旬). 2015(06).

[2]高晓杰. 教“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三法[J]. 科普童话. 2015(47).

论文作者:陈显华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生活化论文_陈显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