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一个分析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业内论文,汇率变动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蓬勃发展,而基于产业内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现状,产业内贸易正逐步成为联结当代贸易投资一体化的重要桥梁。但身处国际货币体系混沌无序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注: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理论界没有统一性定义,一些学者称其为“没有体系的体系”(theinternationalmonetary non-system),也有人将其称为牙买加体系。本文将1970年代以未的国际货币体系定义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时代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以下特征:国际储备资产的多元化,汇率制度安排的多样性,国际收支调节方式的多样化。Eichengreen(1999),Alexander&Von Furstenberg(2000),Fischer(2001)曾对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过描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汇率极具波动性,而这种波动性严重影响着国际投资者及国际贸易者的预期,并对跨国公司的FDI和国际贸易,尤其是对产业内贸易行为构成巨大的约束。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效应就尤现必要。
但传统和现代汇率理论,却没有专门而细致地研究过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效应。与产业内贸易有关的汇率理论也只是分裂地见于针对汇率波动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或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等方面所做的研究。例如,近年来分析汇率波动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效应的经验研究有Cushman(1988)froot & Stein(1991),Sercu&Vanhulle(1992)和Goldberg&Kolstad(1995);分析汇率波动对进出口影响效应的经验研究则参见Krugman&Baldwin(1987),Heikie&Hooper(1987)及Moffett(1989)等。集中分析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影响效应的研究的匮乏性可能源于:单纯依赖于汇率理论无法有效分析汇率波动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效应。
另一方面,在现代流行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注:相关文献综述见国内学者盛文军、廖晓燕(2002),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2002)。),也普遍存在对汇率波动因素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忽视或简化。例如以典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为例,Kojima(1979)构建的一个基于相对比较优势框架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中,将生产过程划分为零部件生产和最终产品的组装两个程序,各国依据自身的相对比较优势来决定选择零部件或最终产品的出口或进口,其分析框架中并没有提及汇率波动因素。在Dixit&Grossman(1982)建构的基于绝对比较优势框架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中,他将产品的生产工序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工序和资本密集型工序,并认为一国将根据自己所具有的绝对比较优势来选择零部件或最终产品的进口或出口,但其分析假设是不考虑汇率波动问题。而Helpman&Krngman(1985)提供的一个基于H-O-S框架下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型,即资本富裕的国家拆分已有的生产程序,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通过FDI转移到劳动富裕的国家,而劳动力富裕的国家将进口零部件并出口经过装配的最终产品,其论证过程中也没有具体分析汇率波动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效应。
以上模型都清晰地分析了涉及零部件和最终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但这些产业内贸易模型却都同样忽略了汇率因素的影响效应。正是为了弥补这种理论研究的匮乏性和现实分析的必要性之间存在着的巨大鸿沟,本文将在相关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模型,而非相关汇率模型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一个分析模型,并予以推导。
二、模型构建
假设1:某跨国企业具有两阶段的生产过程:先制造零部件,再进行装配;这两个阶段可以跨国生产,企业只购买本企业内的零部件(不存在零部件的外部市场);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符合同一产业商品标准;
假设2:可以忽视运输成本和关税;
假设3: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相分离,进入国内市场存在各种障碍;
假设4:国内某产业是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其他企业无法进入市场),n个寡头企业具有相同成本函数;
假设5:寡头型企业同时在国内生产和国际市场上销售其最终产品,产品价格的世界价格是给定的(企业无法影响产品的世界价格)。
设本币汇率为e,这里采用间接标价法,即当本币汇率升值时,e值下降;某企业所生产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数量分别x是z和。则企业在每个生产阶段的总成本可以表示为表1:
表1
国内 国外
零部件的生产成本a[,11]x[2]+b[,11] ea[,21]x[2]+b[,11]
装配成本a[,12]z[2]+b[,12] ea[,22]x[2]+b[,12]
这里假定企业装配成本不包括零部件成本;企业在国内和国外的固定成本b[,11]和b[,12]分别相同(由于同一企业在国内国外使用相同的资本产品);相关变动成本a[,11],a[,12],a[,21],a[,22]决定于工资、原材料价格及劳动生产率等因素。此外,考虑成本因素,假设企业不在国内和国外同时生产零部件或装配最终产品。这样,可以推论企业是如何依据本币汇率的水平来选择其工厂的配置,即:
(1)如果e≥a[,12]/a[,22],则a[,11]x[2]+b[,11]<ea[,21]x[2]+b[,11]且a[,12]x[2]+b[,12]<ea[,22]x[2]+b[,12],因此,企业将在国内设厂进行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生产;
(2)如果a[,11]/a[,21]<e<a[,12]/a[,22],则a[,11]x[2]+b[,11]<ea[,21]x[2]+b[,11]且a[,12]x[2]+b[,12]>ea[,22]x[2]+b[,12]因此,企业将在国内进行零部件生产并在国外投资进行装配;
(3)如果e≤a[,11]/a[,21],则a[,11]x[2]+b[,11]≥ea[,21]x[2]+b[,11]且a[,12]x[2]+b[,12]>ea[,22]x[2]+b[,12],因此企业将在国外投资设厂进行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生产。
在(2)条件下,基于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就会发生,故
a[,11]/a[,21]<e<a[,12]/a[,22](2.1)
就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变动。
三、汇率变化对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影响轨迹
如果本币汇率的变动符合条件(2.1),则寡头企业采用国内制造零部件、国外装配最终产品的生产组合体系;此企业将在海外市场和本国市场上同时销售此种最终产品;企业无法控制其最终产品以装配国(投资东道国)货币表示的海外市场价格P[,w];此企业在装配国销售的最终产品量是其在海外市场上销售量的子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研究汇率变动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之间的联系。
简化为一个最终产品由一个零部件构成,则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产出都为x,每一阶段的总成本可以表示为表2:
表2
国内
国外
零部件的生产成本a[,11]x[2]+b[,11]
装配成本ea[,22]x[2]+b[,12]
每个寡头企业符合“古诺型”博弈并依其决定销售量;国内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p=s-tY(3.1)
其中,p为最终产品的国内价格,Y为国内所有企业这种最终产品的销售总量。
(一)销售量和销售价格
第i企业生产最终产品的边际成本MC[,i]为
MC[,i]=2(a[,11]+ea[,22])x[,i]
(3.2)
x[,i]是i企业最终产品产量。根据需求函数,i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总收益为Py[,i]=(s-tY)y[,i],yi为i企业国内市场的销售量(Σ[n,i]=1y[,i]=Y),故i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边际收益是
汇率的升值可以减少在国外的生产成本,但同时也减少了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在海外市场上销售所得的利润。因此,出口的零部件会减少而进口的最终产品会上升。这种国际贸易量的变化可以用图2来表示。其中,边际成本曲线MC[,i]的斜率是2(a[,11]+ea[,22]),当e下降时,边际成本曲线将水平性移动;水平线ep[,w]则随着e的下降而向下移动;结果,零部件的出口量将会减少,最终产品的进口量将会增加,具体变动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
图2 本币汇率升值对各曲线的影响
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等于进出口产品价格乘以进出口量,我们分别将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出口总额定义为X,将用国外货币表示的进口总额定义为M,则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M将随着e的下降而增加,而X则随着e的下降既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
(三)当汇率极高或极低时的国际贸易总额
以上分析假定企业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上同时销售最终产品,如果图1中的ep[,w],大于s时,即e>s/p[,w],此时所有最终产品都将在海外市场上销售而国内不会进口,国内进口总额M=0。
另一方面,正如图3所示,如果水平线ep[,w]的位置低于边际收益曲线MR[,i]和边际成本曲线MC[,i]的交点,则没有最终产品在海外销售,所有最终产品都将通过进口进入国内市场。
很明显,由于最终产品价格大于零部件的价格,故X<M。
(四)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轨迹的影响
利用Grn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
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动轨迹,条件(1)中的X>M=0可以取得,因此条件(2)下至少有一个e值使得X=M成立,如果X随着e的下降而单调递减,则IIT指数将单调递增直到IIT=1(X=M)然后再开始单调递减;在条件(3)下,IIT指数重新随着e下降而增加。这种变动轨迹如图4所示。
图4 汇率波动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的影响轨迹
当然,如果X随着汇率升值不单调变化,则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变动轨迹会更复杂。
(五)汇率变动的约束
正如本文第2部分所说明的那样,(2.1)是企业进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必要条件,设a[,11]/a[,21]=α,a[,12]/a[,22]=β,则图4中所描述的曲线会受到α值和β值的约束,因为当e≤α或e≥β时,IIT=0。具体约束轨迹可见图5所示:
图5 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的影响
四、结论
基于企业出口零部件、进口最终产品的两阶段生产组合模型,本文建构了一个重点考虑汇率因素影响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型。利用此模型,我们具体分析了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的影响轨迹。对这个模型进一步推导可以发现:产业内贸易指数并不总是随着本币汇率的升值而单调增加,本币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的影响轨迹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具体反映在图4(汇率波动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的影响轨迹图)中是一个“倒S”形,即随着本币汇率的升值,产业内贸易指数具有“递减→递增→递减→0”的变化轨迹,但前提条件是汇率波动范围符合公式(2.1)。
本文模型的构建根基于五个严格的假设条件(见本文第二部分),但这些假设条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本文假定该企业在母国市场居于寡头垄断型市场地位,即其他企业存在进入此行业的壁垒。但假设如果不成立的话,新企业的进入则必定会通过竞争和套利逐步消除此种产品世界价格和国内价格的差额;而如果此跨国生产企业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函数时,则此寡头垄断企业将会具有更强大的国内市场定价能力,甚至可以控制国际市场价格。又如:本文假定不存在零部件的外部(国际)市场,这一假设缺乏现实性。但对这一假定进行修正并进一步分析的话,则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本文构建的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模型,从而形成更一般化的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