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调查论文_刘敬

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调查论文_刘敬

刘敬(广东省阳春市潭水中心卫生院 529629)

【摘要】目的 调查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分析疫情暴发的原因和规律,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26例,男女性别比为1.36:1,罹患率为10.88%,疫情持续时间为59天,全校各年级均有病例发生,经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应预防为主,宣传教育、隔离病人、免疫预防和通风消毒等措施,是控制该病发生和发展的最有效办法。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暴发 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R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171-02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儿童和青少年常见,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易形成暴发[1]。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痛、腮腺肿胀为主,可侵犯睾丸、卵巢及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是男性不育和小儿后天获得性耳聋的常见病因[2]。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广东省阳春市某小学发生1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为了及时掌握疫情暴发的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开展本次流行病学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及分类标准:凡单侧或双侧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大,伴或不伴有发热者,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1.2 资料来源:2011年11月8日至2012年2月1日期间,专业人员对某小学进行病例主动搜索,采用《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个案调查表》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1.3 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类,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该小学全校有225名学生,教职工人14人,现有6个年级,6个教学班。12月4日,校长发现近期多名学生因病休假,经查因,因病休假学生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合并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疼痛,遂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经调查,发病学生主要集中在二年级与四年级,2011年11月8日至2012年1月6日共发病26例,罹患率为10.88%(26/239)。

2.2 临床症状:患者大部分有发热、腮腺肿胀疼痛等共同表现,与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无重症病例。

2.3 流行特征

2.3.1 首发病例:黄某,男,7岁,就读于该小学二年级,2011年11月8日开始出现发热,38.1℃,左侧腮腺肿痛,病情较轻,当天仍在学校上课,次日由家长带至医院就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作对症治疗。

2.3.2 时间分布:该小学2011年11月8日发生首例流行性腮腺炎,最后一个病例发病时间为2012年1月6日,疫情持续时间为59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次疫情出现了2个发病高峰,发病高峰在11月26~30日和12月16~21日,共发病16例,占发病总数的61.54%。

2.3.3 空间分布: 26例病例分布在6个班级。其中发病较多的班级分别是二年级(罹患率32.5%,13/40)和四年级(罹患率25.00%,9/36)。发病班级全部位于同一栋教学楼。

2.3.4 人群分布:病例均为学生,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性别比为1.36:1。最小7岁,最大12岁。

2.3.5 免疫状况:全校含腮疫苗接种率为23.43%(56/239)。26例流腮病例中,1例接种过1针次麻疹腮腺炎疫苗,2例接种过1针次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3例免疫史不详,20例无接种过含腮疫苗。经?2检验,有无含腮疫苗免疫史与发病与否无统计学意义(P=2.299,x2>0.05)。

2.4 预防和控制措施:(1)对现症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严格控制传染源,要求在腮腺完全消肿后才能回校上课。(2)对未发病学生进行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应急接种。应急接种后,约7~14日产生抗体,也可从发病时间分布看出,12月22日之后病例数有明显的下降,说明应急接种对控制本次疫情起了关键作用。(3)对学校老师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及防治的指导、培训,强化疫情报告意识,要求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理。(4)加强学校晨午检,发现发热、腮腺肿大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教室进行疫源地消毒,同时保持室内空气畅通。(5)做好当地群众的卫生宣传工作,宣传相关防病知识,消除群众的恐慌心理。(6)对发病较集中的班级采取停课措施,减少学生之间相互接触传播的机会,有利于疫情的控制。

3 讨论

此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特点是:疫情发生于冬季;首发患者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整个暴发过程持续时间59天;7~10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含腮类疫苗全校接种率偏低,仅为23.43%;采取隔离治疗、应急接种等综合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

分析本次暴发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部分患者或疑似患者没有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家长为不耽误学生学习,坚持让学生治疗期间到学校上课,同龄孩子之间接触频繁,致使相互传播,造成传染源在校内持续存在,使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2)学校无及时报告疫情,在发生首例病例后差不多一个月之久才向卫生部门报告,使疫情扩散蔓延。(3)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聚集场所,该校学生含腮类疫苗接种过低,造成易感人群累积,一旦输入传染源,随即引起疫情暴发[3]。(4)教育部门对学生的疫苗接种、晨午检工作、疫情报告、落实控制措施等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5)有无含腮类疫苗免疫史在发病学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疫苗保护效果不佳,与早前研究相同,国产单苗(S79株)保护率仅为78.87%[4],抗体阳转率仅为54.53%,GMT为1:10.43,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5-6]。

要做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和暴发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推广流行性腮腺炎相关疫苗的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提高边远山区儿童和外来人口儿童的免疫覆盖率、免疫成功率,消除免疫空白。(2)在暴发时期进行疫苗应急接种是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措施之一。(3)强化病例管理,对病人要隔离至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必要时采取停课措施。(4)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管理力度,依法在学校开展传染病的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减少传染病对学生及公众健康的危害[7]。

参考文献

[1]金荣华.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31-138.

[2]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1-304.

[3]王颖,唐玉环.传染病监测与疫情报告管理现状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4):39.

[4]徐进,吴宝玉.一起中学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配对调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2):153—154.

[5]陈智慧.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其疫苗[J].中国计划免疫,2004,10(2):102-123.

[6]刘淑勤.不同毒株制备的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效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31(3):39-42.

[7]普智敏,牟宏杰,等.一起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华医学与健康,2005,10(5):22—23.

论文作者:刘敬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5

标签:;  ;  ;  ;  ;  ;  ;  ;  

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调查论文_刘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