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的反思——“文艺美学在中国”学术研究会侧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文艺论文,侧记论文,研究会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1999)12-0111-04
1999年11月2-5日,由《文艺研究》编辑部、暨南大学中文系、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文艺美学在中国”中青年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O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讨论会。著名美学家刘纲纪、文艺美学学利倡导人胡经之、著名文艺理论家重庆炳、饶芃子,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以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为中心,就“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进程”、“文艺学与美学的关系”、“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问题展开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虽然目前明确描述和界定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还为时尚早,但基于文艺美学蓬勃发展的趋势及当代文艺审美的多元景观,关注这一命题并从本土立场出发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柏柳(《文艺研究》主编)在开幕式发言中率先指出,“文艺美学在中国”这一话题是历史的产物。文艺美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作为一个学科被提出和建设则是在近20年。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积累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但它的发展也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正因为它年轻,所以有进一步拓展的广阔空间。饶芃子(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认为,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全面回顾本世纪文艺美学研究走过的历程,不仅合时、适度,而且可以从这一富有张力的问题中引申出一系列重要的话题。对于文艺美学,我们要反思它是怎样产生的,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哪些突破;要思考这些突破拓展了哪些新领域,带来了什么新问题;还要思考新的理论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和特征,与过去的美学、文艺学在学科上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更要考虑文艺美学应如何面对当今的现实,怎样有益于古代文论的现代化进程等。
何谓文艺美学?这一问题引发人们思考的不仅仅是概念界定上的区别,还有研究对象的区分及学科性质的定位。近年来,学术界大致形成以下一些看法:一是认为文艺美学就是美学与文艺学的融合;二是认为文艺美学是以追问艺术意义和艺术存在本体为己任的一门学科;三是把文艺美学看作是对文艺进行美学阐释的一种学问,即美学的一部分;四是把文艺美学视作美学与文艺学的过渡桥梁。会上,专家学者就文艺美学的性质界说与学科定位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胡经之(深圳大学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回顾了8O年代以来“文艺美学”学科的创立动因和发展过程。他指出,如果美学仅停留在争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样抽象的水平上,并不能解决艺术实践的复杂问题;美学必须揭示审美活动的奥秘;艺术活动离不开审美活动,但艺术活动又自成系统。正是为了和其他美学相区别,他把这种艺术活动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的研究称为“文艺美学”。他认为应把文艺美学定位为文艺学学科的一个下属方向,而不是将其置于哲学或一般美学之中。柯汉琳(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指出,传统美学不等同于文艺美学,现代美学已逐步等同于艺术哲学,当今的美学就是文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学由形而上转向形而下,指的是它从抽象的美的本质思考转向具体的审美现象和艺术的研究,而并非意味着放弃对艺术概念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的思考。
文艺美学学科是否具有独立性?这一问题引起与会学者的热烈探讨与争鸣。姚文放(扬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认为“文艺美学”是用哲学—美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在学科性质上等同于“艺术哲学”。文艺美学有其特别的规定性、独立性。它比一般美学、一般文艺学都低一个层次,分别体现属种关系。文艺美学更多哲学、美学味,而文艺理论则更多批评经验。刘晟(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则认为文艺美学的学科独立性值得怀疑。他指出,无论是就研究对象还是研究者而言,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既必要又不可能独立,文艺美学、美学、文艺学应当三位一体地向纵深发展。人文学科内容的人文性、规范的游移性,使学科的分化蹈于空泛,流于虚幻;学者们也极易在由合向分的转向中,忽视分的弊端与危害。明确限定或任意模糊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与对象范围,这两种意见形成的悻论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也有学者审慎地表达了对学科细化的警惕与批判。金岱(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认为,科学主义带动了人文知识界的学科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应该看到,科学主义强调理性分割、忽视感性体验的倾向,为人文学科预伏了重重险境;此外,现代教育体制所盲目强调的“规范性”、“确定性”,也加剧了人文学科细化的过程。他认为研究者应顺其自然,把注意力放在实实在在的研究上,而不必过于在条件尚未成熟时,过早地定性或纠缠于概念体系。
对文艺美学学科性质的论争,不可避免地涉及如何看待文艺美学同一般美学、一般文艺学、文艺部门美学的关系。与会学者就此进行探讨,形成此次学术会议的又一热点。
刘纲纪(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认为,文学美学的探讨与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建设并不矛盾,前者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研究的是文学美;文学理论回答的是文学美学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文艺美学研究中,应该先搞部门文艺的美学和理论,如文学美学、音乐美学等;一般美的本质问题由一般美学去解决。重庆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首先分析了新时期影响较大的六种文学观念(文学活动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情感论、语言沦、文化论)的特质、来源及优劣,着重指出:突出文艺的审美特性,强调审美意识形态论或审美反映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是基于文艺活动的审美本质属性与各种意识形态的具体性、完整独立性而得出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结论。强调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区分文艺学与文艺美学的学科界域及不同任务。
陈池瑜(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认为,文艺美学研究要重视对艺术问题、艺术美,尤其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研究。王坤(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指出,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研究中新的学科方向的开辟,几乎都与西方美学、文艺学理论的引进有直接的联系,但文艺美学的创立却是唯一的例外;文艺美学勃兴与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为文艺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即文学语言与审美意识。苏桂宁(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则认为应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入手,逐步去除文艺学、文艺美学建设中的非学理的政治等因素,还学术研究以本来面目,从而在有效而深入的学术研究实践中推动学科的建设进程。
中国人提出并建设的“文艺美学”,必然极为重视本民族丰富的传统文艺美学资源,并以之为重要基石。一方面,“美学热”的推动,文艺美学学科的兴起,影响所及,使得“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概念走俏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深入,又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文艺美学”这一学科的建设。有鉴于此,本次研讨会特地邀请了几位在中国古代文论、古代美学研究领域学养深厚的学者前来与会,就“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蒋述卓(暨南大学教授)结合正在主持的“2O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课题的研究情况,阐述了古代文论与文艺美学的辩证关系。他在列举古代美学研究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后指出,在古代美学研究中,“文艺美学”概念的出现和使用合乎中国美学和古代文论研究的实际,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文艺美学的很多概念具有相通性,因而在实际研突中,也必须把文论、乐论、画论结合起来;二是由于基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影响,诗、文、画、乐在创作和评论上彼此沟通、互相渗透,提供了整体观照的必要及可能;王是出自便于实际运用的需要。蒋述卓先生强调指出,当代文艺美学建设必须与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突显具有民族个性的优秀的理论内涵,这样才可能真正。推动文艺美学不断深入和系统化;尤其是在当前文艺美学学科理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更要联系古代文艺实践和理论来总结,从中汲取古代文艺美学的有益启示,开展当代文艺美学建设,而不必急于求成地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等问题作硬性的区分。张毅(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结合文学史编写的实际,分析了本世纪以来文艺美学对近2O年来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影响。他把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世纪初2O年,主要吸收文艺哲学的影响,如王国维在叔本华生命哲学影响下写成《红楼梦评论》,胡适、鲁迅在进化论影响下分别写成《白话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略》;第二阶段是3O-70年代,文艺社会学在文学史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第三个阶段是世纪末20年,文艺美学影响了文学史写作。在此指导下,文、学史研究者努力从审美角度评价作家作品,着重关注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比如,在对唐代诗歌的品评中,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抬高了李商隐的地位。这些变化说明文艺美学的理论观念已对文学史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艺美学也正是这样为整个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路而显示出其超前意识。张云鹏(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探讨了美学史研究者入思方式的得失,指出,目前的美学史研究,多将研究对象设定在美学理论、学说、思想等方面,忽视了对审美实践活动的考察;在方法上也多采取以朝代更迭为线索,以美学家及美学著作为点作个案研究的方式,忽视了整体观照;因此,加强对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对于深化传统文艺美学研究,显得重要而且急迫。
部分学者从个案实证入手,以中国美学研究史上一些专家及专著为分析对象,阐发了对文艺美学研究的看法。张节末(浙江大学出版社编审)特地为本次会议提交了题为《法眼和“隔”与“不隔”》的论文。但他在发言中却主要谈到他心目中的“中国美学史理念”,勾勒了一部从庄子经由玄学到禅宗的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他这种以哲学眼光看待中国美学史的做法,引起了与会的众多中文系学者们的异议,于是引发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是以哲学还是以文学为重心的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应互补共存,不宜偏废。
此外,吴予敏(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借助于对王国维、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美学家的美学实践与研究成果的例析,梳理出一条中国美学的现代性理路。放贤德(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了钱钟书、王朝闻从事文艺美学研究的道路、方法和治学风范的异同,指出:文艺美学研究要得到深入发展,在理论上有新的创造,必须把文学艺术的审美实践作为基本的出发点,理论思辨的对象应该是文艺作品和文学家的创作过程。潘知常、薛富兴、封孝伦、张振华等人还就“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正如王德胜教授(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会长)在总结发言时所指出的那样,此次研讨会议题集中,与会学者不仅就中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达到了增进交流的目的,而且提出了文艺美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虽然对文艺美学学科进行明确定位的条件目前尚不成熟,但尽可能地把定位过程中的问题找准、找全、挖深,本身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