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书录》新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录论文,农学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10)01-0137-05
王毓瑚氏《中国农学书录》(农业出版社,1964年)温雅翔实,与天野元之助《中国古农书考》、胡道静《稀见古农书录》、石声汉《中国古代农书评介》堪称传统农学入门必读之四大名著,嘉惠后学多矣,然亦偶有误失,学人已多所纠补。①笔者不敏,在取径《书录》研读宋代农书的过程中对之亦有辨正,今依《书录》次序摭拾人所未发者条列如左以就教方家。
一、《书录》“耕谱”条谓作者慎温其为“五代时吴越国的信安人”(第53页)。不确,可能是本《宋史》而误。
衢州信安县在唐咸通中已改名西安,仍辖属衢州,五代、两宋因之。据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23《两浙路下》可知:“上(宋时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衢州……县五。望(宋时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西安县,本汉太末县地。东汉初平三年析置新安县,属会稽郡。晋太康元年改曰信安,属东阳郡。宋至隋皆因之。唐置衢州,咸通中改曰西安。”
二、《书录》“北苑茶录(建安茶录)”条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18《经籍考四十五》说《北苑拾遗》是刘异“庆历初年(1041)……在吴兴采辑新闻写成的,就附在《北苑茶录》的后面;书中记载‘涤磨调品之器甚备’,用以补充丁书。这显然是书名题作《拾遗》的原因”(第64页)。未述及刘异生平,叶羽晴川《中华茶书选辑》注释亦言“刘异事迹无考”②,故略考之。
异书已随丁书不传而佚,然既以补《北苑茶录》之遗,似当记建茶者。且其书有“官园中有白茶五六株,而壅焙不甚至。茶户唯有王免者,家一巨株,向春常造浮屋以障风日”③的记载,《东溪试茶录》(东溪为建安地名)亦载建安有白茶:“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④《大观茶论》亦记建安白茶“与常茶不同……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疑衍)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⑤,可见白茶他处无产,是可确证书的内容必是记建茶的。《吴兴备志》卷6“刘异湖州司法参军”条下载“异,字成伯,兴化人。天圣中进士,历屯田员外郎。与蔡襄友善。”吴兴即湖州,而《北苑拾遗》又作于吴兴,可见《北苑拾遗》的作者刘异即是这位任湖州司法参军的刘异。《淳熙三山志》卷26《人物类一》载当地历年所中进士,“(天圣)八年王拱辰榜”条下有“刘异,若虚之子,字成伯,终屯田员外郎”的记载,三山是福州的别称,说明刘异是福州人,以福州人而写建茶,自为理之必然。
三、《书录》“莆田荔枝谱”条谓《莆田荔枝谱》“撰人为徐师闵,没有注明朝代,大约是北宋时人。莆田地方盛产荔枝。作者或者是当地的人,或者是在那里做官的”(第73-74页)。
此乃无据之揣测,今为补证如次:徐师闵生平略见王鏊等修《姑苏志》卷49《人物七》:“徐师闵,字圣徒,其先建安人,父奭历官苏、浙,子孙遂为苏人(奭事具宦迹条——原作者注)。师闵治平初(以)虞部员外郎知江阴军,作漏壶修鼓角门;熙宁十年以司农少卿知袁州……官至正议大夫、东海郡侯告老,以中散大夫、普宁郡侯致仕……退居里中,与元绛、程师孟辈以诗酒为乐,号十老,乡人荣之。年八十卒,子铸。”范成大《吴郡志》卷2《风俗》亦载:“九老会后更名耆英,又名真率。元丰间,章岵守郡,与郡之长老游从,各饮酒赋诗……十老谓:太中大夫致仕、上护军、濮阳县开国子卢革仲新,年八十二……朝议大夫致仕、上柱国、彭城县开国子、赐紫金鱼袋徐师闵圣徒,年七十二……十老各有诗。”《姑苏志》卷34《塚墓》还记载了“赠少师徐师闵墓在蒸山。”郝玉麟等修《广东通志》卷26《职官志一》尚载其曾知封州州军事;同作者《福建通志》卷23《职官四》又载其嘉祐间曾知兴化军军事。莆田正是其早年任职的兴化军治所,则《莆田荔枝谱》当作于是时。
四、《书录》“茶山节对条”说“撰人是摄衢州长史蔡宗颜,不详是何时代……至迟应作于南北宋之间”(第84页),未言及《茶山节对》所记地域。
《茶谱遗事》书既失传,自无法一窥究竟。所谓“茶山”,既可能为通名亦可能为专名,即或为专名,宋时名茶山者亦不可枚举。然据作者职任估计,⑥且今衢州东南约20公里处尚有名茶山之风景区,故很有可能书是以该地产茶为内容的。此固无法确证,然或可备一说。
五、《书录》“唐昌玉蕊辨证”条谓“唐昌是长安一个道观的名子,观中有玉蕊花,原是唐朝人栽种的,极其有名。有人认为就是琼花,也有人怀疑是否玚花或山攀花⑦”(第96页)。
其实扬州后土庙也叫唐昌观,宋人已认为琼花非玉蕊了,今补考如下:王先生说得不错,长安唐昌观玉蕊花声名极著,诗人多所吟咏,至有仙子临赏之传说,唐康骈《剧谈录》载之甚详。严休复亦有《闻玉蕊院真人降》二首咏其事,元稹、刘禹锡有和,张籍也有《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近有仙过,因成绝句二首》,王建、白居易、武元衡均有篇及此。
《太平寰宇记》卷89《江南东道一·润州》载镇江招隐山亦有玉蕊花,李德裕任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时常去花下饮酒,并于其处建玉蕊亭,作诗《招隐山玉蕊树戏书即事奉寄江西沈大夫阁老》。沈亦有和。然玉蕊花究为何花则不得而知。
宋刘敞《移琼花》诗自注:“自淮南迁东平,移后土庙琼花植于濯缨亭,此花天下独一株尔,永叔为扬州知府,筑无双亭以赏之,彼土人别号八仙花,或云李卫公所赋玉蕊花即此是。”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则曰“维扬后土庙有花,色正白,曰玉蕊,王禹偁爱赏之,更称为琼花。”⑧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也说:“扬州后土庙有琼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即李卫公(李德裕)所谓玉蕊花也。”东坡《瑞香词》有“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之句,晁补之《下水船·和季良琼花》亦有:“百紫千红翠,唯有琼花特异。便是当年,唐昌观中玉蕊”之句。皆以玉蕊即琼花。曾慥《高斋诗话》又载:“玚花即玉蕊花也,王介甫以之比玚,盖玚玉名,取其白耳;黄鲁直又更其名为山矾,谓可以染也。”⑨
对这些说法,自宋以来即多持异议者,如《蔡宽夫诗话》记“晏元献尝以李善《文选注》质之,云:‘琼乃赤玉,与花(指玉蕊花)不类也。’”⑩葛立方《韵语阳秋》卷16指出:“唐朝唐昌观有玉蕊花……长安观亦有玉蕊花……唐内苑亦有玉蕊花……招隐山亦有玉蕊花……其非琼花明矣。(11)东坡《瑞香词》有‘后土祠中玉蕊’之句者,非谓玉蕊花,止谓琼花如玉蕊之白尔。”为此,周必大特地去招隐山寻来一株玉蕊植于庭前以究其实,并在《玉蕊辨证》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玉蕊花:“条蔓如荼蘼,冬凋春茂,柘叶紫茎……暮春方八出,须如冰丝,上缀金粟,花心复有碧筒,状类胆瓶,其中别抽一英出众须上,散为十余蕊,犹刻玉然。”与韩琦《望江南》“……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仙葩。……如雪貌,绰约最堪怜。疑是八仙乘皓月,羽衣摇曳上云车”对琼花的描绘显然有别,而颇似今之西番莲,故今人多以西番莲是玉蕊。然西番莲果实香气扑鼻,号“百香果”,而古人则从未提及玉蕊有果,恐亦非是。
陈景沂亦亲往招隐山考察,看到“亭之下有玉蕊二株对峙。一架其枝条仿佛乎葡萄而非葡萄之所可比,轮囷磊块,如古君子气象焉;其叶类柘叶之圆尖、梅叶之厚薄;其花类梅而萼瓣缩小,厥心微黄,类小净瓶暮春初夏盛开叶独后凋;其白玉色,其香殊异,而其高丈余也。”他得出的结论是“此花非山矾、非琼花,其出鲜俦而自成一家也。”(12)
周、陈二人对玉蕊的描绘颇有相似处。扬州后土庙亦名后土祠,始建于汉成帝元延二年,唐时易名唐昌观,宋徽宗赐名蕃厘观,世人则因观中琼花故而呼为琼花观——唐时既与长安之唐昌观同名,不知者混淆二观并进而以为玉蕊、琼花同物异名亦可理度。又,“一盆玉蕊满堂春”之“玉蕊”指水仙;“归来山月照玉蕊”、“只携玉蕊一枝还”之“玉蕊”指腊梅,作者非谓玉蕊花为水仙、腊梅,只是文学修辞手法而已,不赘。
六、《书目》“图形菊谱”条谓“融字少瀹,天台人”(第96页),未言其乡贯生平。
按,史铸《百菊集谱》卷5云“淳祐丙午中夏……越旬余,又得同志陆景昭,特携赤城胡融尝于绍熙辛亥岁撰《图形菊谱》二卷以示。”赤城乃台州别称,宋时台州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胡融是宁海县(今属宁波)而非天台县(今属台州)人。天台亦为台州别称,王先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天台”,则是不错的。
《天台续集·别编》卷4收胡融《望海石》、《炼丹井》、《墨池》、《书堂》、《黄经洞》、《伏虎坛》、《葛仙茗园》、《葛仙宅》、《桐柏山》、《琼台》、《双阙》、《玉霄峰》、《桐柏碑》诸诗,《赤城集》卷14载其《南塘记》一文。
胡融家乡仙隐气氛浓厚,刘、阮天台仙遇人尽皆知;西汉茅盈、三国葛玄(葛洪从祖)均在此修行炼丹,胡融《桐柏山》、《葛仙茗园》、《葛仙宅》、《炼丹井》、《黄经洞》悉咏其事;金丹派南宗始祖张伯端亦此间人;陈末隋初智恺也在这里创建了天台宗。胡融本人的隐逸情怀每有表露,《黄经洞》有“平生山水癖,遐往心独歖”之句,《桐柏山》有“清晓骑白鹿,直上桐柏山……歖与冥寂士,共谈秋水篇。散发松下啸,拂霞石上眠”之句,《望海石》有“招手唤海童,寄书蓬莱宫”之句,《玉霄峰》有“手携赤松子,拂石坐苍苔”之句,《南塘记》则直言“胡子方将筑亭其上,投帻解屦以洗去其平生功名之念,具钓车、舴艋、苓箵、罩罟以穷烟波之乐。愿从吾游者,当舣舟以待之。”可见胡融为陶令隐逸者流。
七、《书录》“兰谱(王氏兰谱)”条谓作者王“贵学字进叔,临江人,平生始末不可考”(第100页)。此显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16“贵学字进叔,临江人”而误。
按,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45《国香集序》载“闽多兰,赵时庚、王贵学氏皆闽人,故后先能谱兰,诸所以为兰之事尽矣。”明徐《徐氏笔精》卷6“漳州兰谱”条云“宋龙溪王贵学著《王氏兰谱》,赵时庚著《金漳兰谱》,皆绍定、淳祐时人。”可见王贵学为福建龙溪人。
《说郛》卷103上所收《王氏兰谱》自序署“淳祐丁未龙江王贵学进叔敬书”;叶大有序云“予及友龙江王进叔整暇于六籍书史之余,品藻百物,封植兰蕙,设客难而主其谱。”龙江者,龙溪也。龙溪县因福建路第二大河九龙江西溪、北溪流经境内得名,此是王贵学自署“龙江”之由。
宋时名“临江”者主要有三:析江南西路筠州所置之临江军、夔州路之临江县、建州浦城县西南之临江镇;龙溪为漳州属县,与浦城之临江镇分别位于福建路南北两端,相隔甚远,所以,无论如何,龙溪人王贵学不得称为临江人。
八、《书录》“全芳备祖”条谓“此书宋刻本书名下所题撰人名子的上面作‘江淮肥遯愚一子’当是陈氏的别号。又据书前韩境的序。得知他是天台人,‘尝客游江淮’,其他就都无可考”(第101页)。
陈信玉《〈全芳备祖〉辑者陈景沂籍贯考证》说:“《台州府志·艺文略》记载:‘《全芳备祖》,宋陈咏撰,咏黄岩人,今隶太平。’……《嘉庆太平县志·隐逸》载:‘陈咏字景沂,号肥遯,泾岙人。学博文赡,为时所称。理宗时上书论复仇,词旨激切,不报,遂专意著述,为《全芳备祖》五十八卷。’”
陈文又记温岭县志办1985年征集到的光绪三十年重修的《泾川陈氏宗谱》有陈景沂《全芳备祖》自序一篇,中有言“演三,讳咏,字景沂,号江淮,生卒失,配□氏,合葬霓岙山;子二:天佑、天益。”(13)据此可补《书录》之阙。
但陈文认为“宋刻本卷首所冠:‘天台陈先生类编’中的‘天台’二字并不具实质性的籍贯含义。其实,陈景沂不是天台县人,而是当今的浙江省台州地区温岭县人”(14)的说法则有误——温岭在宋时分属台州黄岩、温州乐清二县,陈景沂是温岭人当然也就是台州人,而天台是台州的别称,所以宋刻本的“天台陈先生类编”是不错的,“天台”就是在表述籍贯。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全芳备祖》书前梁家勉先生序言介绍陈景沂是天台人时,在“天台”二字后加“(今浙江天台县)”(15)也是不对的,今浙江天台县宋时亦名天台,亦辖属台州,实应注意与作为台州别称的“天台”相区别。
九、《书录》“种艺必用及补遗”条说“这是最近胡道静氏从残存的《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两部书,正编的撰人是吴欑,补遗是张福作的”(105页)。
实际上,《种艺必用》的撰人应作吴怿,胡氏在其校录本《引言》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永乐大典》残本卷一三一九四全文录用《种艺必用》,标明作者为吴欑;此外,又有四卷五处引用过《种艺必用》的零段,三处未标著者,两处(在同一卷)皆作吴怿。虽“未知孰是,但‘欑’字意义不好(志诚按:‘欑’乃停柩待葬义),照例是不会取这个字作为名字的,恐怕《永乐大典》这一卷是写错了……标写着著者之名为吴怿这一卷的一册,系苏联列宁图书馆在一九五四年六月把原藏于日本满铁图书馆的送还给我中央外交部……这一赠与,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也起许多作用,例如从这一卷中就发现《种艺必用》的著者名有歧异,而且作‘吴怿’应当是对的”(16)。不知是否胡道静先生觉得尚不能定案?即或如此,似也当在标明“吴欑撰”的同时加注“又作吴怿”。天野元之助也得到了胡道静先生的赠书,他在《中国古农书考》就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写作“吴怿(又作吴櫕)撰《种艺必用》”。(17)
这里顺便将补考天野氏《中国古农书考》一则著录于此。《书考》“宋·林洪(龙发)撰山家清事”条未标作者籍贯及所处时代,(18)可据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中补之:“泉南林洪,字龙发,号可山。肄业杭泮,粗有诗名。理宗朝上书言事,自称和靖七世孙,冒杭贯取乡荐。刊中兴以来诸公诗,号《大雅复古集》。亦以己作附于后。时有无名子作诗嘲之曰:‘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盖俗云以强认亲族者为‘瓜皮搭李皮’云。”
注释:
①主要有潘法连刊载于《中国农史》的系列札记文章《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五则》(1984年第1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八则》(1988年第1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之三》(1989年第4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之四》(1990年第3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之五》(1992年第1期)和杨宝霖的《灯窗琐语(读农书札记四则)》(《农业考古》1986年第4期)、《关于〈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中一些问题与潘法连先生商榷》(《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等。此外,一些专题研究结论亦可补《书录》之阙,如曹树基《〈禾谱〉及其作者研究》(《中国农史》1984年第3期)、潘法连《〈桐谱〉撰期考》(《中国农史》1987年第3期)、陈信玉《〈全芳备祖〉辑者陈景沂籍贯考证》(《中国农史》1991年第1期)等。
②叶羽晴川:《中华茶书选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③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注引。
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茶名”条,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又,《东溪试茶录》咸淳左氏百川学海刻本、《宋史·艺文志》皆作宋子安,《直斋书录解题》作朱子安。
⑤徽宗:《大观茶论》“白茶”条,见陶宗仪:《说郛三种·说郛一百二十卷》卷9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⑥蔡宗颜诸书无考,我们只能据《直斋书录解题》知其曾摄衢州长史。宋代长史为吏职,要出职到其它地方去做官是非常困难的,他极可能终老乡梓。
⑦疑王氏误将繁体的“礬”看作“攀”。“礬”音fá n,今简作“矾”。
⑧宋祁此语不确,王禹偁《后土庙琼花诗二首》序原话是:“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树大而花繁,不知何木也,俗谓之琼花。”
⑨蔡正孙《诗林广记》卷6“唐昌观玉蕊花”条引,原书佚。
⑩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47《(黄)山谷上》引,原书佚。
(11)如前引可知琼花“天下独一株尔”,以此永叔筑亭名“无双”,而玉蕊诸处皆有,故葛氏据断曰“其非琼花明矣”。
(12)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卷6《花部·玉蕊花》,中国农学珍本丛刊,农业出版社,1982年。
(13)陈信玉:《〈全芳备祖〉辑者陈景沂籍贯考证》,《中国农史》1991年第1期。
(14)陈信玉:《〈全芳备祖〉辑者陈景沂籍贯考证》,《中国农史》1991年第1期。
(15)梁家勉:《宋刻〈全芳备祖〉影印本序》,载《全芳备祖》第1页。
(16)胡道静:《引言》,载吴怿:《种艺必用》,农业出版社,1963年,第2~3页。
(17)[日]天野元之助:《中国古农书考》,彭世奖、林广信译,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111页。
(18)参见:《中国古农书考》,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