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讨会论文,国际论文,郭店楚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10月15日—18日在武汉大学举行了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哈佛燕京学社、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共同主办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北美、欧洲、东亚、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百多位老中青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八十余篇。
与会学者以多元、开放的心态、扎实、扑拙的学风积极参与了两场大会与二十二场分会,对简书的年代、文字的考释、简文的联缀、文本的复厚、与传世文献的对勘比较,儒家、道家简诸篇的诠释及儒道早期发展史等,从考古学、文字学、简牍学、文献学、哲学思想、经学史、子学史、楚国文化史等角度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赴湖北、荆州、荆门博物馆及郭店墓址实地考察。
一、竹简引发的省思
与会著名学者从宏观上阐明了郭店楚简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对以后的研究作了前瞻性的构设。李学勤透过竹简作了有别于传统流行观念的结论,认为从本世纪出土的楚地简帛中可以看到战国初期到秦汉之间的学术思想变迁;先秦时期的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础,存在着“经”的传统,六经是最基本的教材或普遍知识;儒学和孔子的地位当时已非常高,儒学通过七十子的传播成为列国教育、政治的核心;当时正在萌芽、兴起的学风与传统的宇宙论中而来的阴阳数术融合,使先秦学术经焚书后在汉代复兴,形成了阴阳数术、经学相联系的发展局面;疑古思潮也因此误将战国思想文化后移至汉代,现在可以找到汉代学术的活水源头并还其本来面目。任继愈重申荆楚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认为它既有个性,又吸取了邹鲁文化而兼有华夏文化之共性,其间孔子、老子是互相尊重的;建议文史工作者的研究重心要向长江文化史转移,前提条件是对楚文字之“之书”及楚方言的音韵、通假等作系统的研究。饶宗颐深论诗教与乐教的问题,主张文字学不能光靠字形,应与思想义理结合确定字义;还提出编罄是编钟的先导,以后要重视编罄的研究。萧萐父列举了近年出土文物造成的文化震荡和新的文化格局,肯定了“二重证据法”或“三重证据法”,支持饶先生关于下世纪中国式文化复兴的预言。杜维明从郭简的文化意蕴方面强调郭简推动了古文字学、先秦哲学与文化研究的再次勃兴,有助于“文化中国”进行“文明对话”,确信先秦哲学毫不逊色于希腊哲学。
二、会议争论的焦点议题
(一)墓葬与简书的时间推断及“东宫之币”的识别。大多数学者接受了郭店1号楚墓下葬时间在战国中期偏晚,公元前300年左右为简书抄写的绝对下限的论断。中国社科院王葆玹认为应根据楚简来推断楚墓时代,提出了墓葬年代在白起拔郢之后,公元前278年至前227年之间。北京大学邢文认为这一看法至少质问了学术界通行的考古方法,但时间上还有待商榷。其他学者也对“墓葬风格被秦占后无根本性变化”的根据进行了质问,并指出若据此年代则会发生许多思想归属问题。武汉大学罗运环系统考订了楚史后,坚持墓葬时间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墓王身份是太子师,至于漆耳杯底的“东宫之币”,应释为“东宫之师”,王葆玹则释之为“东宫之杯”,北京大学李零也认为这种考释更合理,但即使如此,对判断墓主身份并没有多大帮助。也有学者认为该杯可能只是一件赠品。湖北省社科院张正明认为确定墓主人为楚太子横的师保证据不足。台湾大学周风五则认为墓主应是齐邹鲁一带的思孟学派的儒者。另外,究竟是由墓葬年代确定竹简内容还是相反,若根据后者,则郭简中非常明确的“六经”会将墓葬年代推前,这个考古学方法问题也在争论之中。
(二)关于《太一生水》。湖南省博物馆陈松长论证了“太一生水”应理解为“太一生于水”,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词省略现象,而且理解为后者更有利于理解原文。针对其他学者提出的“太一藏于水”、“水反辅太一”等命题与该解释如何协调的问题,陈引用庞先生的太一是从水中化生的观点说明水自然对太一有作用。与会学者强调应尊重简文的语法,加不加“于”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对“生”的理解。四川大学魏启鹏则认为先秦只作“大”不作“太”,“大一”即道之名号;“水”是“道——太一”在生成天地、万物的预备期中产生的一种过渡形态,由此《太一生水》并不具备水是天地万物本原的观念,简文“水”乃大虚之水、天地之包幕、太一之律液,为由无而有的过渡准备了条件,学者们还探讨了该篇引发的宇宙生成模式的构造及符号意义。
(三)《性自命出》之“身以为主心”的理解及身心观问题。吉林大学刘钊、武汉大学丁四新提出的《性》篇最后一句“君子身以为主心”的读法与意义问题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如读为“身以心为主”,则意味着以心态主身形;若是“以身为心主”则是以身形端正内心之意。庞朴和台湾大学陈昭瑛认为应作“身主心”理解,陈认为郭简有重身的倾向,这与楚人的精神特质有关。北京大学刘昕岚认为这里的意思是君子注意自己的仪容以正心。郭齐勇认为,按上下文理解,偏重于后者,但此篇前文则强调了以心志主身形。郭还比较了该篇与《五行》,认为其主题皆为“心术”,但二者在讨论“心”体认“道”的方法取径、养心用心之方上的侧重点和层次不同,进而解释了对身心分化与身心互动的看法。
(四)关于所谓儒家化的道家文献与道家化的儒家文献的讨论。有人根据简本《老子》无“绝仁弃义”,认为郭店道家文献被儒家化、思孟化,但也不排除被儒家纂改了的《老子》。武汉大学黄人二从学派、师说、语言文字上断定其为邹齐儒者之版本。台湾大学周风五也认为这是当时儒家“援道入儒”的产物。武汉大学黄钊则坚持简本具有稷下道家的思想倾向和学术风格,是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儒籍《性自命出》篇超出了以前对儒家的理解,大谈“情”且歌颂之,又有可能是被道化了的儒家。但大多数学者因此改变了《庄子》之前儒道异说甚至势同水火的成见,周风五认为这批简以儒家“子思学派”为主体,杂有孟子与道家、阴阳数术家和思想,似乎与齐国的“稷下学派”有关,这些都具体反映了战国中期以来儒、道混同渐融合的大趋势。湖北大学刘泽亮认为简本《老子》体现了互有涵化、兼容并包的新型儒道关系。北京大学王博认为竹简也许是文献汇编使然,在教化问题上仍存在儒道分歧。哈佛大学程一凡提出用“智性资源”观念探索墨学影响与孟学的源起之间的关系。
三、创见与学风并进
庞朴宣讲了对《六德》篇的最新体会,论述了儒家的三重道德论:最低的是夫妇、父子、君臣,三伦六位,进而有六德,这是基于血缘亲情的人伦道德;二是“四行”的仁义礼智是人道之善,指相对的社会道德;三是《五行》篇的“圣”“德”等天地境界,是绝对的终极关怀。楚简用一套德目把三重道德贯串下来,可能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的身份与道德是相通的,便于上层道德指导下层,下层提升到上层。这三重道德以“慎独”为渠道层层推进。到了汉代,六德和五行都有了变异。庞先生的这一思想将人伦道德提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启发了研究儒家核心问题的新思路。武汉大学徐少华从历史角度比较《六德》与《五行》,认为《五行》篇重宏观论述,《六德》篇则将三种德行作具体对应、规范,两篇理路不同,可能出自儒家的不同流派。中国社科院刘乐贤从文字考释角度指出应拓宽经典研究范围,重视《礼记》特别是《大戴礼记》的学术价值。吉林大学李景林《从郭店简看思孟学派的性与天道论》一文认为郭店儒家著作建立在一个共通的形而上学基础上。北京清华大学彭林认为郭店楚简涉及的礼客尤为珍贵的是其人文意蕴,主要是在礼客与人性、德义、治国安邦和君子修养的关系,这是深入研究古代礼学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关于郭简中的“情”,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等认为在许多地方作“情实”而非“情感”,否定了李泽厚的“情本论”。关于《孟子》与《五行》的关系,魏启鹏、郭齐勇认为《孟子》在简书《五行》之后,池田知久则认为《孟子》在前,《五行》简帛在《孟子》之后。更多学者对郭简属于思孟学派的说法持审慎态度,认为应注意南方儒者与北方儒者的差异。北京大学陈来的《儒家系谱之重建与史料困境之突破》强调了郭店儒家简对先秦儒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不少学者根据近年出土文献带来的隐含信息,呼吁重视阴阳数术理论。芝加哥大学Donald Harper(夏德安)提示讨论出土文献不要忽视数术类,应多关注社会民俗,科学与宗教。荆州博物馆彭浩认为《太一生水》表述了有数术和阴阳家色彩的宇宙生成论。达慕思大学Sarah Allan(艾兰)从文献和概念两方面论证《太一生水》是《老子》的一部分。武汉大学陈伟认为《老子》为经,《太一生水》为传。南京大学颜世安断定此文献属于自然知识理论从道论中分化中的、过去未曾被注意的一个新派别。
海德堡大学Rudolf G.Wagner(瓦格纳)主张对文本流传中形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单位只能从形式上探讨,从结构本身掌握符号规律把握文本解读。哈佛大学Susan Weld(罗凤鸣)认为郭店楚简可以证明中国古代已存在系统的法律制度。日本学者研究了《日书》《易》及楚系文字的电脑化等问题。
对简本的归瞩及各版本之间的比较,文字字句的考订等问题论述甚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绍。总之,本次大会从最宏观的宇宙生成论到最微观的文字考证,从形而上到形而下,对郭店简作了全面研讨,形成了考古学、文字学、简牍学、文献学、哲学思想史和文化史诸领域交流互动的显著特色,也促使学者们更重视文字学与思想史研究的整合问题。
除了学术上有新见解、新贡献之外,学术前辈的治学风范也为本次大会增色不少。裘锡圭纠正自己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指出“绝伪弃作”应为“绝伪弃虑”,又释“民复考慈”为“民复季子”,体现了严谨自律的学风;饶宗颐提议要从上下文了解字义,以一代文字学大师战战兢兢的学术态度启发了对待文字学与义理关系的审慎态度的思考。老一辈学者虚怀若谷,提携后辈,给中、新生代学者提供发展空间,为学术界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这次中国文化学术界的世界末盛会为契机,为“走出疑古时代”、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复兴伟业共襄盛举,是每个与会学者的心愿。他们相约,2001年秋天将再次聚会武汉大学,集中研讨上海博物馆购藏的楚国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