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新技术与编辑运作形式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技术论文,形式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辑作为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物质技术条件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运作形式。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又一次改变编辑运作形式。简述不同技术条件下编辑运作形式的发展概况,对综合认识计算机排版技术的特点和在此技术条件下编辑运作形式的发展趋向不无意义。
近几年来,书报刊的排版技术进行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的印刷行业开始逐步抛弃传统的铅排工艺,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新工艺。这就是被人们称之谓以“光与电”取代“铅与火”的革命。至今,这场革命已使得排版技术在历经100多年的熔铅排字后向着电子化方向迈出了根本性的一步,新排版技术已基本取代了铅排技术,并直接影响着与排版关系密切交叉的编辑工作,编辑运作的形式正日渐变化。随着计算机排版的普及,这种影响已越来越大,编辑工作的新形式越来越显著,排版将成为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编辑人员采用计算机即可完成文稿的审订、版式的规划与排版、校改全部工作。编辑运作将不再是一种独立的形态,而是编、排、校一体化的形态。面对即将出现的编辑新运作形式,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和技术准备,要正确认识物质技术的进步与编辑运作形式的关系,认识排版新技术,研究编辑运作新形式的特点,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编辑运作形式与物质技术进步的关系
编辑运作的形式是指编辑运作的状态和构成,同编辑一样,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编辑工作的发展,既要有适当的政治环境为前提,又要有相应的其他条件为保证。其中文字、文具、纸张、印刷的进步,则是不可缺少的”[①]。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环境和物质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运作的形式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编辑运作要涉及文字、文具等物质技术的使用,故物质技术对编辑运作形式的影响极大,其发展水平是编辑运作形式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编辑活动源于对资料、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文字的产生和使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文化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等活动可以用文字记载于龟甲、兽骨、土石、竹木之上,形成文字资料,并由此产生了著述活动,产生了书籍。书籍是编辑产生的直接原因[②],故成书技术也就决定着编辑运作的形式。早期的书籍概由作者将收集到的材料经过整理直接刻写于甲骨或竹简之上绳编而成。这种书籍不易复制、易损易残,故产生了刘苞对残破书籍“手自编辑”的修补事例。对残破书籍的修补也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的一种方式。因而,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的同时也包涵了书籍的著作和编辑。此时期的编辑运作是一种原始的编撰合一形态。对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既是书籍著作的过程,同时也是编辑运作的构成。纸张的发明促成了写本书的产生,出现了书籍的抄写复制和著书编史活动的繁荣。这一时期的书籍由作者撰写于纸上成为原本,或由他人依原本抄录复制而成为抄本。书籍的形成仍主要由作者直接完成,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体例的安排等都是作者的主要工作,抄录也依原本进行,且复制数量不可能很多。编辑的运作仍表现出很浓的编撰合一形态,其构成仍是著作过程。这种编辑运作形式,由于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持续了约1500年,直到印刷术的推广使用,才稍有变革。
雕版印刷术“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③]。它的发明、完善和推广,改变了书籍的基本形式,书籍由抄本发展成为印本,书籍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出版事业便由此产生。宋代书籍的刊刻不仅只有政府部门组织进行,而且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书坊。“宋代书坊是我国早期的私营出版事业”[④],进行着雕刻印卖的业务,由书商经营,旨在牟利。此时的书籍生产基本上表现为辑录撰写和雕版印刷两个过程。对前人著作的辑录仍是一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意在以新的体例辑结前人之著作。一部书稿形成后,由专人审核并仔细校读,委由专人按同一体例、字体誊写,然后付诸雕刻成版,印刷成书。“出版商为了达到赢利的目的,不得不在选题和提高书稿的内在质量上动脑筋”[⑤],于是就聘用一些著作者对将要雕版的书稿进行精选与再订正,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作为雕版印刷关键的印版的雕刻是一项费工、费时、费料的工作。雕版需要付出大量的手工劳动,需要大量的梓材,成版后不能复改,在雕版过程中若有疵漏只得整版重刻。为避免由此造成的损失,提高效益,就必需在雕刻前进行细致的准备工作。这包括对书稿进行认真仔细的审核、校雠与订正,如当时国子监“凡批准镌刻的书,在付镂版之前,必须经过三校”。[⑥]经过校订的书稿还要以事先选定的字体和格式抄写下来形成“版样”。在这些背景下便出现了职业编辑,如南宋时期的陈起父子。职业编辑的产生使得编辑运作显现出独立于著述的趋势,但当时堪称职业编辑者甚少,书稿的审核、校订与版式设定包括抄录往往是书稿的著述者进行的。同时,在书坊中,书稿的再加工表现的也不是特别显著,这些工作一般同印版的雕刻相伴而行。因此,此时期的编辑运作一方面仍保留着编撰合一的形态,另一方面编辑活动与出版、发行活动合二为一,编辑运作的构成表现为材料的整理、书稿的审核与校订、版式的设定及出版的选题等,既具有写本书时期的内容,又有与雕版印刷术相适应的新形式。就在雕版印刷术昌盛的宋王朝时代,布衣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将已备好的单个活字依序排列即可形成印版,排版便由此产生。排版较雕版有许多优越之处,一则耗材少,单个字符可重复使用;二则工效高,有现成字符备用,无需大规模临时雕刻;三则改版纠错容易,发现错漏可及时补正。活字印刷术在南宋和元朝得以不断完善,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铜活字,并产生了套版印刷技术,但是排版印刷术并没能很快地取代雕版印刷术。这是因为活字也有一个雕刻的过程,排版也是很费工时的,且所成印版不便搬运储存,只有印大量的书籍时才觉方便。在当时对于一本书,在同一时期内不可能有大量的读者,而财力物力又不允许一次印刷大量的书来库存,所以,最简便易行的方法还是雕制印版,将其保存以备不时付印。故编辑运作的形式并没因此而发生大的变化。
明代后期,西方现代印刷术传入我国,其排版方式仍为手工活字排版,但增加了机器成分。我国过去的胶泥、木、铜活字雕刻排版为熔铅铸字排版所代替,同时印刷也由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化,出版物由手工印刷过渡到机器印刷,编辑活动也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铅排技术的显著特点是活字字模机器生产及印版纸型的制作贮用。这样,它解决了早期活字排版的缺点,并继续发扬着活字排版的优点。但机器成分的增加,一方面,需要占用较大的场地和大量的生产对象,以保证其工效的发挥;另一方面使得生产过程专业化、复杂化,派生出了铸字、检字、拼版、印制等各具专业技术特点的工序,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与相互协作。这决定了书籍的排印不再是手工作坊中的一种工作方式,而成为一种庞大的独立的生产企业。铅排印刷的专业化使得书籍得以在短时期内大量复制,具有手工书坊所不及的社会、经济效益。手工书坊在此物质技术条件下便逐渐演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在这一机构中,一方面由于书籍印制的独立,出版商有充分的精力进行出版的选题和书稿的再加工,书坊中的编辑活动得以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排印隶属于另一职能部门,产生了书籍制作的社会化协作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排版对编辑运作有具体的要求。其一,排印的机器成分规定了一定的行业技术标准,如印刷幅面、字体字号等,需要在版式的设计过程中加以遵从。其二,铅排是一种活字排版技术,在活字排版技术条件下,编定的书稿在排版后可打样校勘,如发现错漏可及时改正,即使是审订过程中的疏漏或版式设计的不足,也可以此弥补。过去印版制作前的校雠工作,现在是同排版相间进行,出现了编校分离现象。虽然校与改可多次往复进行,能够及时纠错、完善版面,但一经排成的印版仍不宜于较大的改动,如不宜捅行倒版、大量改换字体字号等。考虑到编与校、编与排的相对独立,为协调工作,书稿在排版前必须经过认真的审核、细致的修改,尤其是版式的设计应做到一次设定,不在校改时作较大的更动。这就需要一种既具备较高文字水平、懂得一定的排版常识,又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来进行该项工作,这种人即是职业的编辑。职业编辑所进行的工作即是现代意义上的编辑工作。其运作的形式首先在表现形态上是与著述和排版相对独立的,与校对工作是相对分离的;其次表现在具体工作的构成上,是对出版选题的制定,文稿的审核和完善,书籍版式的设计等。这种编辑运作形式可以说是古代书坊中职业编辑运作形式在先进的铅排技术条件下的大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一些国家在铅排基础上开发应用了机器铸排工艺,在日本也进行了汉字铸排的研究,使铅排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但铅活字的应用,尤其是对于汉字排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与此相对应的编辑运作形式也一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近年来,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已趋成熟,一种全新的排版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编辑运作的形式也由此出现了变革的趋势。
从以上的分析可得出一个结论:一旦书籍制作的物质技术条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编辑运作便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不同时期的编辑运作形式与当时书籍制作的技术水平相适应。计算机排版具有以往制版技术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新的编辑运作形式。
二、计算机排版技术概述
自从有了印刷术以来,排版技术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落后的手工操作状态。更早的雕版印刷且不说,从大约1000年前的活字印刷算起,直到100多年前产生了铅排铸字技术,才开始进入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时期,汉字的排版则基本上是半机械化的。只是最近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排版技术的面貌才发生了重大变化,才向着电子化的方向跨出了根本性的一步。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将照相技术引入排版,从事照相排字技术的研究。20世纪初,英国开始使用简单的专用于拉丁文字的照相排字机,继而在日本,从1928年起开始研制汉字照相排版机。由于这些排版机械本身的技术因素及其对图表处理方面的缺陷,并未能投入实际生产,但这些研制工作却预示着铅字排版将从此逐渐被照相制版所代替。从1949年至1976年的27年间,国外曾先后推出过四代照排机:第一代,手工照排机;第二代,计算机控制的光自动照排机;第三代,数字化点阵照排机;第四代,激光扫描照排机。我国在50年代末试制成功了适宜于汉字排版的第一代手工照排机,并于70年代末期进入了较广泛的实际应用。为进一步提高汉字的排版技术,在1974年8月,国务院下达了旨在研究汉字信息处理的“748工程”,并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了第二代照排机的研制。但由于技术因素和汉字的特殊性,使得这一工作的成效不够理想。此时,以北京大学王选教授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跨越第二代机的研究方案,接下来制定了跨越第二、三代机的方案,并直接开始了对第四代机的研制。80年代末适宜于中西文兼排的计算机排版系统研制成功,成为国际上先进的照排系统。这一成果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应用,不仅使得传统的汉字排版工艺得到了革命,而且,在国内新闻、出版界掀起了信息化的浪潮。
第四代机即激光扫描照排机,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设备的综合应用。它是采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图表信息的处理形成所谓的“页面”,在计算机的控制下这些“页面”经激光设备输出到“基片”上形成印版底片。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表信息的处理即是计算机排版。依据对文字、图表信息处理方法的不同,可将计算机排版分为批处理方式和交互式处理方式。两种方式各具特点,适宜于各具特点的工作。
批处理式排版是用排版语言或排版指令,对文字、图形、图像、表格等排版元素进行描述,通过计算机编译、执行等过程,一次运行并成批逐页完成排版。排版语言是一种特定的命令字符,在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录入和编辑修改文字的过程中,将其插入到适当的位置对版式进行描述,形成一种被称之为“小样”的流式文件。这种文件经计算机进行排版处理后形成一种被称之为“大样”的格式文件,即排版结果。“大样”可在显示器上显示,又可通过打印设备输出到纸上,供人们校读,其中的错漏之处可在“小样”中修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程序自动化执行程度高,工作效率高,所排版样标准规范。不足之处是排版过程不能人工监视,不能即时人工干预,尤其是在“小样”中,数学公式、化学结构式及表格等的表述不直观,对于习惯了铅排制版的人来讲,尤感繁琐。
所谓交互式排版,是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录排工作,所有排版命令是通过操纵输入设备实现的。在整个排版过程中,版式的变化都可显示在显示器之上,操作者可即时干预,生成结果与操作者眼见的结果一致,这就是所谓的“所见即所得”。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录排过程一体化,很类似铅字排版,人工可即时干预排版过程,对表格及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等的排版比较直观;但自动化程度较低,长篇书稿的倒版较为困难,且最后排定的版式不规范。
两种排版方式各有长短,对操作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不同,适用的方向也不同。批处理排版方式对操作者素质的要求较高。操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基础,而且需要懂得一定的编辑常识,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方式在新闻、编辑出版部门较为流行。而交互式排版方式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低,操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形象思维能力即可。该种方式多用于办公系统。目前,国内的排版系统中以方正、华光、科印为代表的批处理软件较为流行,而四通易排系统则是典型的交互式排版系统。
尽管两种排版方式各具特点,但作为计算机排版系统,它们具有共同之处。
其一,体积小。就整个系统而言,由微型计算机、扫描仪(必要时)、激光印字机或激光照排机和软件系统组成,一室一桌即可放置。置于计算机之内的软字库一改传统铅排必需的庞大铸字、贮字空间,不但字体字号丰富,而且调用方便。
其二,功能强。计算机排版是计算机强大功能的一个方面,除具备传统的文字排版功能外,还具有铅排所无法比拟的功能。不但各文种各类符号可方便调用,而且字体、字号可任意更换。过去难以排版的化学结构式和复杂图表已能直接排出。实现了图文的混排,图片的编辑功能可直接挂网处理和剪裁、缩放图片,并能及时弥补图片的某些不足。所排定的版式,如版心、行距等可任意更改。目前的排版系统中还具有即时造字功能和辅助校对系统。另外,排版的结果不仅可由发排设备输出形成印版底片,而且还可存入软磁盘、刻入光盘或发送至计算机网络形成电子读物。
其三,便于操作。计算机排版系统的设计都尽可能地考虑了操作的简便易学问题。就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而言,近年来的研究和开发已使得计算机的操作变得非常简单,几乎在过去毫不懂得计算机的人也能对其进行操作。交互式排版系统就属于这样的技术。相对于交互式排版系统,批处理式排版系统的操作需要记忆较多的排版指令,但设计者均采用了非常形象和便于记忆的方法,并提供了计算机帮助和提示。以方正系统为例,其排版指令均以大写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组成,如[HT3H]、[HS5]等分别表示汉字三号黑体、占五行排版。这与编辑在文稿中所批注的“三黑”、“五行”非常类似,故特别适宜于编辑人员直接操作。
其四,自动化程度高。计算机是一种具有逻辑运算功能的智能机器,在某些方面可以代替人进行逻辑推理工作和管理工作。计算机排版系统利用了计算机的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排版工人的劳动。除了文字、图表信息的录入外,版面的形成和更动都是自动的程序过程。
计算机排版系统的诸多特点和应用,已使得印刷企业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胶印技术的普及、铅污染的消除以及劳动强度的降低等。同时,排版技术的更新也推动着编辑运作形式的发展。
三、计算机排版技术下的编辑运作形式
计算机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其应用技术的发展已经或正在改变着我们原有的工作形式。如在通讯、统计、工业设计等诸多部门中,新的工作形式业已形成。在编辑出版部门,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以排版系统为代表的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我们已感触到了自身工作形式的一些变化趋势。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正在进行着的变化必将形成新的编辑运作形式。
其一,编辑运作手段的变革。以前各成书技术时期的编辑运作形式互有异同,但在这些时期编辑运作的手段却是基本相同的,这就是和笔、墨、纸(或是竹简)等文具相适应的编辑手段。在先进的文具出现之前,作者只能采用笔与纸进行著述活动,编辑也只能采用笔与纸、刀与剪进行文稿的加工工作。由于西方文字的特点及其科学技术的进步,打字机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作者和编辑手中的笔,这也是编辑运作手段的进步。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一种新时代的“文具”,它不但具有笔的功能,而且还具备纸的功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使用磁盘这种新的文字载体材料记录、贮存和传输文稿。编辑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编辑运作的手段将计算机化。
其二,编辑运作的形态和构成。近年来,有人将编辑与排版合称为印前工作,将计算机排版系统称之为编排系统。这些称谓道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排版正在逐步脱离印刷企业而容身于编辑部门。传统的铅排技术,由于其机器成分的存在需要占用较大的场地、拥有各种工序,需要诸多的劳动力,并且铅字活版不便搬运,这决定了排版只能是印刷企业的一部分。而计算机排版系统具有智能化和体积小的特点,计算机替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可置身于编辑的办公桌之上,排版结果无论是采用印版底片或是软磁盘都能方便传输。另一方面,计算机排版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便于操作的特点,编辑人员可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参与排版。正是由于排版系统的特点决定了编辑与排版的一体化。一部书稿录入计算机之后,编辑人员在通过输入输出设备,就可以阅读、审订、修改,加入一定的排版指令进行版式的设计,并可同时进行校对工作,形成的“大样”可随时通过显示器或打印机输出以供校改。编辑人员可设计出多种版式进行对比,这是铅排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的事情。从这种过程看,编辑人员进行文稿的审订、修改和版式设计的同时还进行了排版和校对工作,使得编辑的运作呈现出编、排、校一体化的状态,编辑运作的构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审订、修改和版式设计,而是由文稿的审订、修改和版式设计与排版、校改所组成。
排版系统是一项计算机应用技术,新的编辑运作形式是建立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之上的。编辑运作形式的进步尚有待于计算机在编辑部门的普及,同时也适宜于编辑部门日常工作的管理、软件的开发等,这都将促进编辑运作形式的变革。这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编、排、校一体化的编辑运作形式简化了成书的中间环节,有利于消除传统意义上编、排、校、印之间的协作失误,节省成书过程中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耗费,具有较高的效益。但如何采用新运作形式,如何适应新运作形式,对于我们这些用惯了笔与纸、习惯于铅排技术条件下的运作形式的编辑人员、编辑部门,都将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印第安大学电脑教授格雷戈里·罗林斯在对一些大学出版社的人士谈及电子出版物时说:“你们如果不是压路机的一部分的话,就得成为马路的一部分。”[⑦]这句话对于在编辑部门采用新的运作形式尤为恰当。你不采用新的编辑运作形式,就会被新的编辑运作形式所取代。在这种形势下,编辑人员应放弃传统的观念,自觉地认知排版新技术,掌握和学习新的工作手段。编辑部门应积极地投入到与新编辑运作形式相对应的硬件建设之中,为编辑人员适应新的运作形式创造条件。
注释:
①②③朱文显、邓星盈:《编辑学概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44、27、113~124页。
④⑤⑥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165、162页。
⑦[美]莎拉·莱尔:《纽约时报书评》,纽约时报公司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