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经济论文,传统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1)05-0092-02
一、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网络经济所特有的边际成本递减与边际收益递增现象
在西方经济学以物质产品为中心的经济分析中,无论是短期成本曲线还是长期成本曲线,当生产量达到规模经济的起点之后,边际成本都呈现递增的趋势。其原因在于,生产量一旦超过了固定资产所能容纳的限度,生产效率就会下降,即使追加固定资产投资也不会立即提高生产效率。边际成本增加了而产品的价格不能随之增加,因此,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但这一分析不适用于网络经济。信息网络成本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网络建设成本,表现为折旧;二是信息传递成本;三是信息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前两者并不存在边际成本的问题,因为其递增或递减与上网人数无直接联系。网络的传输速度几乎可以无限制地增加,而上网的人数不会在同一时间达到统计最大值。只有信息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才与上网人数正相关。收集处理的信息量越大,成本也就越高。上网人数越多,网络处理信息量将会以上网人数的几何数字增加。毕竟,单个信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倍加,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只有这部分成本是递增的。把三个部分成本综合起来可知,信息网络的平均成本随入网人数的明显增加会明显递减,边际成本随之缓慢递减。
网络信息系统具有记忆与创新功能,这两者也会极大地降低成本。网络信息在使用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信息来源就会自发地生成,而且在网络内自动整合,甚至可以生成层次更高、价值更大的综合性信息。网络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系统:每一个使用网络、接触网络的行为都会被自动记载、自动归类、自动整理及自动存储进入数据库。方方面面的数据库系统可以将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自动实现信息之间的几何递增。在网络经济中,信息技术的创新蕴涵着无限的潜力。新技术在初创期需要巨大的原始资本来进行技术创新。一旦新技术成型并投入生产,第一件产品成本就是巨人的研究成本,而第二件产品成本(或投入生产后的追加成本)与原始成本相比,则微不足道。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使得巨大的原始成本不断获得分摊,产品的平均成本飞速降低,从而企业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
网络经济是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经济,这种特性表现在成本曲线上,就是一定的固定成本和随着产量增大而不断下降的可变成本的组合。在网络经济中,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成本都是呈递减趋势的,使得平均可变成本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于许多不同的生产过程,信息、知识等共同的生产要素几乎可以以零成本的代价从一种生产过程转移到另一种生产过程。在网络经济时代,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就是信息化程度递增的过程。生产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然使得平均成本不断下降。这样,网络经济显现出了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趋势。
二、在网络经济中,信息改变了资源的属性并使之成为商品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资源的配置,而不是资源本身,对经济资源进行配置,只需要市场,不需要资源:“无形的手”是完全免费的。它为我们服务的时候,不需要人们付出财力和物力。但是,现实的市场是不完全信息的市场,社会享受这“无形的手”,不仅使用资源而且耗费巨大。此外,资源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它进行配置的方式。传统经济学在论证完全信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神奇作用时,实际上已经暗含着对资源范围的限定和对资源性质的认识。在传统经济学中,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但缺少了一个重要的部分——信息。
信息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具有稀缺性特点,这是信息所具有的资源的共性。信息作为资源还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有的特性——共享性。传统经济学在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时,往往采用替代法,认为:当社会把一部分资源从A物品生产转移到B物品的生产时,如果B物品生产提高,而A物品的产出并没有减少,这说明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不是最优;只有当此类资源的转移都在提高一种产量的同时相应减少了另一种产出的时候,才是发挥出了它最大的潜力。很明显,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源是具有排他性的,对于具有共享性的信息来说是不适用的。在网络经济中,信息的共亨性特征体现得尤为明显。随着网络市场的不断完备,以软件作为载体的技术和以信息作为表象的生产信号,都可以在网络上被无限复制,而且费效比几乎无穷大。传统市场的制约将随着网络市场的完善逐步让出它们的领地,资源的配置不再会全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亦此亦彼。作为生产力核心的技术资源,就是在不断地向亦此亦彼方向努力的同时几何倍数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这样,信息成为商品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在网络经济中,深化分工的同时又降低交易费用的现象否认了传统理论认为二者不可兼得的论断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分工可以进一步加深专业化程度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同时分工使得交易成本增加。网络经济可以有效地拓展商业交易的时间和空间,于是电子商务由此孕育而生。电子商务的发展动力在于它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降低营销成本并为客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传统经济条件下,一个公司安排的供货时间越长,库存越多,经营的费用就越高,利润也就随之降低了。网络经济条件下,厂商可以在近乎零库存的情况下维持正常的经营,因为它可以获得快捷的市场信息反馈,在客户产生需求的几乎同时获知需求,将资金与技术投入到客户需求的商品生产上,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调整其规模、方向,使得资本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交易的费用随着资源的节省、库存的清空、生产周期的缩短及产品生产不断适应市场要求而呈相对下降趋势。从消费者角度讲,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勃兴,极大地缩短了消费者与市场的空间与时间距离。在线购物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更加方便的购物形式、更加完善的信息交流渠道、更加个性化的消费以及随之而来的低廉价格,都使交易成本降低,能更显著地刺激消费,有史以来第一次使得需求与生产可以跨越市场的冗长信号,自由恋爱式地结合在一起。
网络经济对分工与交易的“双优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网络联系客户,客户通过网络广告获得所需的特定供求信息,成功的厂商将现有的资源优势与网络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成功地实现在网络领域的各项创新,并依据自己特有的资源与技术优势,选定自己企业的发展轨迹,使得行业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这样,无形中,厂商在追逐“网上赚钱”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实现了产业结构基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分工进一步深化与细致。
四、网络经济模式挑战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国家宏观间接调控的有效性获得极大增强
网络经济是在信息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都同信息网络密切相关。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等经济行为主体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得大批的经济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直接在网上进行。经济主体及其行为的网络化,不仅对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提出了挑战,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宏观间接调控的有效性。
对于“市场失灵”来说,不论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还是不完全竞争条件下,都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前者属于市场经济运作中正常的信息失灵,属于市场固有机制的局限性;后者则是因为市场参加者无法完全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有效交换。故而在一定时间内、价格较固定的情况下,具有信息优势的市场参加者在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下,会采取行动影响未来价格并因此牟取高利,从而无法实现所有市场参加者的行为都是竞争性的,进而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原因:首先是传统政府的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取向不太一致,政府本身具有自身利益,也是经济人;政府也不能完全代表公共利益,往往被一些特殊利益集团所左右。其次是因为传统政府机构无一例外地存在效率问题。再者是政府无法实现对经济信息的完全掌握,决策速度对于发展速率日益加快的经济来说日益滞后。总之,信息因素是导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最重要因素。对信息的看法以及不同的获取、处理方式,导致了不同宏观经济政策流派的产生。
在网络经济形态下,网络技术可以成为政府更有效的管理经济的有力工具。它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人们更多地参与决策。网络经济的不透明性与虚拟性使得非公平竞争和垄断有了更为宽敞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竞争的管制,目标是防止共谋性市场操纵与过度市场垄断。在网络的强化作用下,处于生产与信息优势的市场进入者,在生产协调与赢得消费者信心上,将会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所以生产方面的隐性集中与虚拟生产过程中的排外将挑战竞争的公平化,从而使它们在信息超载的市场上取得难以动摇的竞争优势,并阻止新的生产者和技术出现。在这一点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将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较好地克服信息因素带来的“失灵”现象。
在政府较好地适应了网络经济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设想如下网络经济的宏观调控模式:
1.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信息的收集、核实与传播上来,全力促成与社会、文化框架相适应的网络市场的形成。这是贯穿网络经济时代的有关政府宏观调控的始终任务,因为网络市场的脆弱与内部无序性使得政府必须一直关注网络市场的安全运行。完全、有序的网络市场是进行网络宏观调控的前提条件。
2.建立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体系。网络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通过网络进行经济活动,大量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必将使得决策活动变得困难。电子化的政府,运用网络则可以迅速、准确、有效地取得全面的参考指数,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宏观经济监督和预测。
3.对世界市场的经济动态甚至政治动态,做到长期的规划与短期的预测相结合。网络市场的建立可以使得以前只在想象中存在的调控措施成为现实,对于网络经济的发展起着敏感刺激作用的资本、金融与证券市场都可以起到短期预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