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与上海青年:不同青年群体的认知、认同与参与比较_世博会论文

世博会与上海青年——不同青年群体的认知、认同与参与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世博会论文,上海论文,认知论文,群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的进程一般被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到2002年;2002年至今。这三个阶段中诞生了三代青少年群体,按照目前流行的称呼,我们常常用“70后”、“80后”和“90后”来代表这三代青年。伴随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物质文化环境变化和社会结构转型,这三代青年群体生存成长环境的差异性对其产生的影响比起其相似性赋予他们的共性特征,更为引人注目。本研究主要采用多阶段定比分层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在综合考虑上海市总人口、青少年人口数量等因素后,我们随机抽取了28个单位(8个区县、12所高校、8个青工系统单位)2000名青年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923份,有效回收率为96.2%。

一、“70后”、“80后”、“90后”对上海世博会的知晓度

(一)“70后”比“80后”、“90后”青年更了解世博

调查表明,96.8%的上海青年都对2010年世博会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认为自己“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上海世博会的“90后”、“80后”和“70后”人数分别占各自群体总人数的83.7%、80.5%和80.2%。从这一自评结果看来,在对世博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上,“90后”比“80后”、“70后”更为在意。那么,这是否能推论“90后”对世博的了解最全面呢?

为考察上海青年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了解程度,我们对本届世博会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了提问,如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世博园区的地址以及举办时间。若以每答对一题得一分来计,三代青年群体的得分情况如下:“90后”得3分(满分)者占该群体的39.7%,得2分者占41.0%,得1分者占13.0%,未得分者占6.3%,总体平均分为2.14分;“80后”得3分(满分)者占该群体的58.9%,得2分者占28.6%,得1分者占5.1%,未得分者占7.4%,总体平均分为2.39分;“70后”得3分(满分)者占该群体的69.2%,得2分者占21.5%,得1分者占4.2%,未得分者占5.1%,总体平均分为2.55分。可见,尽管在对待世博的关注度上,“90后”最为积极,但论及对世博的了解,“70后”及“80后”还是显示出了认知层面的优势。

(二)电视和网络是青年了解世博会最主要的媒介

我们发现,对于世博会的宣传和推广起到最重要作用的媒体是最大众、最普及的电视,46.5%的青年主要通过电视新闻或主题节目来了解上海世博会的有关信息,其次是网络,38.0%的青年表示互联网是他们掌握世博会相关资讯的最主要渠道,而报纸(10.7%)、广播(1.6%)及其他(3.2%)则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媒体,并非青年了解世博会最主流的媒介。

图1 “70后”、“80后”、“90后”了解世博信息的主要渠道比较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70后”、“80后”、“90后”对于通过电视和网络获取世博信息这一情况,可能存在使用习惯上的差异。尽管三代青年都将“电视”列为自己了解世博的首要媒介,然而,“70后”对电视的使用率最高,61.4%的“70后”表示自己主要通过看电视了解世博,其次为“90后”,通过电视了解世博的“90后”人数占其所在群体的51.7%,最后是“80后”,41.8%的“80后”主要通过电视来了解世博。而在网络的使用方面,“80后”比“90后”、“70后”更乐意通过上网的方式掌握世博动态。在首选使用网络了解世博的青年中,“80后”占了所在群体总数的40.1%,“90后”次之,占所在群体总数的36.9%,最后为“70后”,占所在群体总数的22.2%。这一结果表明,三代青年对于宣传媒体的使用其实是存在差异的,大部分“70后”最习惯、最倾向于使用电视这一大众媒体了解信息,“90后”次之,而“80后”在使用电脑媒体和电视方面几乎没有倾向性,对他们而言,这两个大众传媒对于他们获知社会动态同样重要。

二、“70后”、“80后”、“90后”对上海世博会的认可度

(一)青年普遍认为上海世博会将产生的最大影响在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汪道涵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举办世博会6个月,将影响上海发展60年”。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世博会对上海的长期效应。这种长期效应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为高科技、旅游、会展、商贸等产业提供的持久动力并极大地推动就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世博会也将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如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民的文明素养,提高其国际意识、加强其创新能力、培养其公益行为,还可能推动一大批社会公民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上海世博会将产生的影响,认为世博会的举办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青年占总人数的80.2%,以压倒性优势位居首位。其次分别为:增强民族凝聚力(52.0%),丰富个人阅历(49.4%),增进各国人民友谊(44.8%),培养个体对先进科技的兴趣(41.7%),激发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35.3%),等等。可见,在大部分青年心中,世博会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它更是一种标志、一种象征、一种符号,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民族自豪感及自尊心的增强。

除此之外,青年也普遍认同上海举办世博会将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但相较于“80后”和“70后”,“90后”对世博的带动效应更为认可。认为上海世博会对经济发展存在促进作用的“90后”人数占到了该群体总数的95%,而持同样观点的“80后”和“70后”人数则分别占各自群体总数的90.5%和89.8%;此外,在“90后”、“80后”、“70后”中,认为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带来各国不同的文化理念,将促进上海地区的文化多元化的人数占各自所在群体总数的87.2%、79.9%和80.1%,而认为来自各国的文化理念将威胁上海地区传统文化的地位的人数占各自所在群体总数的8.2%、7.5%和3.3%。

(二)“90后”对于上海办好世博会最有信心

自世博会开办以来,上海世博会是史上规模最大、投入也最大的一次世博会,场馆建设、营运设施等投入都以百亿为计数单位。在人员配备上,光是对志愿者的需求就有数十万,其中园区志愿者需要7万余人、城市志愿服务需要13万人左右,加上对城市文明志愿者的人员配备要求,可以说,上海为举办好本届世博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当问及青年群体如何看待政府为筹备世博而作出的诸多投入时,“70后”、“80后”、“90后”认为值得的人数分别占各自群体的75.2%、79.9%和87.9%。此外,对上海办好世博会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70后”、“80后”和“90后”分别占各自群体的92.6%、92.7%和95.4%,代际化递增的趋势明显。

三、“70后”、“80后”、“90后”对上海世博会的参与度

(一)“90后”比“80后”、“70后”更愿意购票参观世博会

如果说“参观世博会”是“参与世博”最简单的方式和途径的话,那么,“70后”、“80后”、“90后”对于购票参观世博会的态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三代青年对于上海世博会的参与度。

调查显示,愿意购票参观世博会的“70后”、“80后”、“90后”分别占各自群体的67.1%、66.7%和71.6%,这与他们的经济水平是不成比例的。在我们的受访群体中,“70后”青年的月收入大多集中在5000-10000元,“80后”青年的月收入大多集中在2000-5000元,而因为“90后”中有不少还是在校学生,所以其月收入多集中在2000元以下。然而,经济基础最薄弱的“90后”,却最舍得为参观世博会而花钱。除了门票之外,对于上海世博会推出的诸如海宝玩偶类的特许产品,“90后”中有72.1%的青年愿意购买,而表示愿意购买这些产品的“80后”、“70后”则只占了各自所在群体总数的59.8%和58.4%。

(二)“90后”是世博志愿者群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青年是担当本届世博会志愿者最主要的社会力量,在志愿者的报名人员中,青年占了报名总数的91.2%。在比较“70后”、“80后”、“90后”担任世博志愿者的意愿时,呈现出年龄越小志愿意向越强的趋势。调查显示,“90后”青年、“80后”青年、“70后”青年愿意担当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比例分别为80.3%,73.5%,68.7%。现实结果也表明,在已经报名志愿者的人员中,超过60%的青年属于“90后”。这一方面与“90后”大多为在校学生,其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较高,也有较大的时间自由度有关;而另一方面,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上海青年的公益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出代际化提高的特征。

(三)上海青年积极践行“绿色世博”

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最严峻的长期挑战,工业时代的高碳生产、过度消费已经严重影响现代城市的生活,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期望对21世纪的低碳发展做出关键抉择,而上海世博会也在着力推行绿色世博,试图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绿色世博”是实现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重要途径,广大青年则是“绿色世博”的大力宣传者、有力推动者和最佳践行者。调查显示,上海青年对于世博会促进上海生态环保的期望与热情相当高,他们最期望世博会能在资源循环使用(29.0%)、新能源利用(26.2%)、减排防污(22.9%)以及生态绿化(21.2%)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上海的生态环保建设。与此同时,广大青年从我做起积极推动、践行绿色世博理念。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近八成的青年在日常生活中选择“避免购买非降解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产品”,超过六成的青年选择“购买环保型产品”,而半数以上的青年已经形成了“一水多用”的节能习惯。在此基础上,更有27.2%和23.7%的青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环境保护活动,充当环保志愿者、为环保组织捐钱。

对不同年龄段青年参与“绿色世博”状况的比较分析表明,各年龄段上海青年的环保行为均始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70后”在“避免购买非降解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产品”、“一水多用,如用洗衣服的水拖地、冲厕所”等方面起到了较高的表率作用,他们所践行的绿色世博更多是“个人型”的,重点关注规范自己个人的低碳行为;“90后”青年在“参与各项环保活动”、“做环保志愿者或为环保组织捐钱”和“收养、保护流浪猫、狗”等行为方面更为主动积极,他们所践行的绿色世博更多是“社会型”的,重点关注优化生态环境及向社会大众宣传环保理念;“80后”青年则相对居中。

四、“70后”、“80后”、“90后”对世博会效应的认知与态度

(一)“90后”比“80后”、“70后”青年更认同世博会对法制建设的推进作用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调整,离不开一个和谐、良好的法治环境。因此,法治应在上海世博会的筹办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必将成为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深入进行,出入境管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风险控制、知识产权保护等都成为了社会大众重点关注的内容,上海市政府也已经或即将出台30项法律文件,借举办世博会契机推动城市立法。

当我们在问卷中向受访青年提问“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是否会推动上海乃至国家的法治进程”时,72.4%受访青年选择了“是”,选择了“说不清”的占20%,选择了“否”的仅占7.7%。整体而言,绝大多数上海青年都认为世博对法制建设具有推动作用。“70后”、“80后”、“90后”青年对世博是否会推进法制建设的认同表现出一种年龄越轻认同率越高的倾向,其认同人数占所在青年群体的比例分别为64.2%、71.2%、81%。上述认同率代际化的差异,与法制意识代际化提升的规律是相吻合的。因为在法制建设尚在逐步完善,正在向法治社会推进的国家中,法治意识代际化的提升正是一种实效性的表现。

(二)青年普遍认可世博会的创新本质

在世博会100多年的历史中,几乎每一届世博会都为世界呈现着创新的精彩。收割机、电影、彩色胶卷、汽车装配线、电视机、计算机、机器人等等,这些人类最具创造性的发明,都抢先在世博会露面,进而变成了人类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一部分。因此,世博会的本质就是创新。超过60%的青年表示,世博场馆开放后,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世博会上将会展示的先进科技和前沿创意。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普遍认同创新对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企业生存、青年成才等各方面有着重要作用,91.3%的青年认为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79.7%的青年认为创新有利于推动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对创新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并认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70后”比例最高,占所在群体的95.9%,相对而言,赞成这一观点的“80后”和“90后”则分别占各自群体的90.7%和91.4%。

对于世博会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近90%的青年都认为“世博会是一次创新盛会”,但他们对于创新本身的理解却不尽一致,相对而言,“90后”最倾向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相信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他们也最倾向将创新等同于“高、精、尖”,并在“创新”和“文科”之间划上不等号。相对而言,“70后”对“创新”的认识最为全面,他们更相信创新并非什么神秘之事,小点子、小发明、小发现、新的思路、新的想法,甚至只是以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都是创新的表现,创新其实存在于各类学科、各种业态、各个生活领域。

(三)世博会营造创业氛围,“90后”的创业意愿更为强烈

在世博会的大背景之下,青年的创业氛围愈加浓厚。根据调研结果,超过6成的申城青年有创业的想法,41.0%的青年表示“愿意创业,但还没着手准备”,16.4%的青年表示“愿意,正在进行有关准备”,还有3.8%的青年表示“愿意,且已经做好准备”。其余近4成上海青年则因为觉得“风险太大”、“自己不适合创业”或“还没想好”而暂时不愿意创业。与我们2004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青年在创业意向方面已经有了观念性转折,当年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只有3成。青年创业意愿的加强,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来自大学生扩招的累积效应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有来自社会政策支持和媒体宣传下的择业观念改变的原因,而我们也发现,在具有创业意向的青年中,7成青年有意围绕世博会创业,说明世博会对于推动青年的创业梦想也起到了积极的鼓励作用。

总体而言,上海青年大多将创业领域设定在文化娱乐、设计创意、教育培训、科技应用等服务型领域。这一结果与上海的城市地位、发展方向和产业导向是一致的。然而,三代青年对于创业领域的选择仍存在一定差异:“90后”会优先选择的依次为文化娱乐领域(24.0%)、设计创意领域(21.9%)、科技应用领域(11.8%);“80后”的排序为文化娱乐领域(18.5%)、教育培训领域(14.0%)、设计创意领域(13.2%);“70后”则为批发零售领域(20.6%)、文化娱乐领域(15.9%)、教育培训领域(15.9%)。可以看到,“70后”的创业梦想上仍有着一些传统产业的色彩,而“90后”的创业意向则更多地折射出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此外,在相邻的两代人之间,即“80后”分别与“70后”、“90后”对创业领域的选择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70后”与“90后”之间则共性更少。这一点也反映出,出生于不同年代的青年,其价值观虽然存在差异,但价值观的发展却是存在连续性的。

(四)“90后”看待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正效应更为积极

世博会的主要功能之一就在于促进各国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人类对话空间无限缩小的今天,世博会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于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负效应,“70后”、“80后”、“90后”的态度总体较为积极,但就主观评价而言,“90后”较之“80后”、“70后”更为乐观。我们罗列了7条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正效应,请受访者根据个人对这些描述的认同程度进行赋值(即,非常同意=2分,同意=1分,说不清楚=0分,反对=-1分,强烈反对=-2分),并据此计算总分(表1)。

结果表明,青年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正效应表示肯定,总体平均分为+5.77分。进一步分析发现,“90后”比“80后”、“70后”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正效应评价更为积极,他们更认同(1)经济层面,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并为各国人民提供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机会;(2)文化层面,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最终会带来多种文化并存、和谐发展的百花齐放局面;(3)政治层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迎接机遇和挑战的契机,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而对于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一系列负效应,如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如若不加以控制,将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三代青年群体也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我们同样罗列了4条经济全球化可能产生的负效应,请受访者根据个人对这些描述的认同程度进行赋值,计分方法同上。从数据上看,“70后”似乎比“80后”、“90后”对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一系列负效应的认识更为清醒,但就统计结果而言,三代青年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五)“90后”较之“80后”、“70后”青年更认同世博会将提高生活幸福感

历届世博会已经带给了人们极大的惊喜,我们不断看到原先展望的未来成功植入现实生活,甚至连原先没有展望到的,也一一实现。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登月,日本人向美国要了一块宇航员在月球上带下来的“月亮石”,这成为了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镇馆之宝”。中国古代的嫦娥奔月原本只是一个幻想,但自从人类登月后就变成了现实。其他世博会展品如蒸汽机、电话、电影、计算机等,都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在我们的调查中,81.9%的上海青年对“上海世博会将从整体上提升上海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这一观点持赞同态度。“70后”、“80后”和“90后”三个年龄段的青年,对于“精彩世博将从整体上提升上海市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态度有所差异。其中,“90后”青年的态度最为积极,有高达90.7%的“90后”青年对此持赞同态度,而持赞同态度的“80后”、“70后”青年则分别为80.3%和75.8%。同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持“非常赞同”态度的“90后”、“80后”、“70后”青年比例呈明显的梯次下降趋势,分别为42.5%、33.0%和27.4%。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90”后青年对于“精彩世博创造美好生活”的期待值是最高的,由此也激发出他们了解世博、参与世博、融入世博、奉献世博的巨大热情。

目前,“70后”、“80后”、“90后”的生活幸福感指数分别为7.02分、7.12分和7.51分,三代青年的幸福感存在明显差异。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职场压力、婚恋压力及家庭生活压力,对上海青年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们发现,三代青年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是不同的。调查表明,能带给“70后”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依次是:经济状况(55.6%),健康状况(46.3%),工作情况(38.3%);“80后”认为,他们的幸福感来源于经济状况(53.5%)、健康状况(47.3%)、生活环境(31.1%);“90后”则将健康状况(45.3%)、学习成绩(42.6%)、生活环境(36.8%)列为影响自身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

“70后”、“80后”、“90后”这三代青年由于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在与幸福感捆绑的因素上也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三代群体都视“健康状况”为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是因为“90后”大多还是在校学生,所以他们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会对其幸福感造成影响;“70后”基本已经明确职场的定位,所以由工作带来的体验对其幸福感的影响也比较大,“80后”作为“70后”、“90后”之间的过渡性群体,他们幸福感的来源与“70后”、“90后”有着较多的相似和重合。我们再次看到,这三个群体之间,他们身上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本质区别,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年龄阶段不同、社会角色不同、面对的人生课题不同所造成的过渡性差异,或者说是因成长成熟水平不同造成的发展性差异。

上海世博会的筹备与召开,将对上海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已经是一种共识,而这就意味着“70后”、“80后”、“90后”看重的、被视为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等都将因世博而发生可喜的变化,“上海世博会将从整体上提升上海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是值得认同、可以期待的。

青年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历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美国《时代》周刊曾在2007年发表西蒙·埃勒根特的文章说:“20多岁的年轻人是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首要受益人。”事实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为为数众多的“70后”、“80后”提供了大展拳脚的空间,也正在将一大批“90后”推入大众的视野、推上历史的舞台。青年本身与主流社会之间进行着越来越积极的互动,当代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正由机械的、单层面的状态向有机的、多层面的状态转变,他们已经打破了原先由社会哺育、养育、教育、培育青年的单向影响功能,青年对父辈、对社会的反哺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而且,这种互动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代际化特征:越是年青的一代,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越强、对社会参与的热情越高、看待问题的视角越积极,带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感召力和行动力也越强。将年轻一代身上体现出的更宽广的认知视角、更积极的思维方式归因于他们所生长的时代背景,我仍认为是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和成长成才的空间;同时,可以推论,青年将带着积极的、反映自身思维与存在方式的各种意识形态对新事物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吸纳,并通过他们奉献世博、服务社会的热情,以及扎实勤奋的努力和踏实高效的行动,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就昭示着明日社会的全貌!

标签:;  ;  ;  ;  ;  ;  ;  

世博会与上海青年:不同青年群体的认知、认同与参与比较_世博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