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村商品市场研究_重庆发展论文

重庆市农村商品市场研究_重庆发展论文

重庆市农村商品市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市论文,市场研究论文,农村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0)05-0015-03

发展农村商品市场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可靠保证。重庆市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80%以上的特殊直辖市,开拓农村商品市场,是振兴重庆农村经济的必要前提。

一.现状及发展

(一)重庆市农村商品市场现状

1.一般商品市场

统计资料表明:1999年来,重庆市总营业面积为1250万平方米的市场、商场、餐饮服务网点共计40余万个。如果剔除商场、餐饮服务网点仅以市场而论,重庆市现有各级各类市场2469个,总面积881万平方米。其中,消费品市场2287个,生产资料市场63个。

2.农村重点商品市场

在重庆市现有2469个各级各类市场中,有重点商品市场46个。其中,已建市场43个,在建市场3个。1998年底成交额上10万元的重点商品市场5个,占总数的11.6%;其市场总成交额为125.46亿元,占43个市场总成交额的73.6%。

重庆市农村重点商品市场年成交额上10亿元的仅有大足县龙水镇小五金市场。除龙水小五金市场外,1998年底成交额1~10亿元的重点商品市场15个(农村重点商品市场11个),占市场总数的34.9%,市场总成交额为34.07亿元,占43个市场总成交额的19.99%;成交额0.5~1亿元的农村重点商品市场11个,占市场总数的25.6%,其市场总成交额为8.17亿元,占43个市场总成交额的4.8%;1998年底成交额0.5亿元以下的农村重点商品市场13个,占市场总数的30.2%,其市场总成交额为2.23亿元,占43个市场总成交额的1.3%。

(二)重庆市农村重点商品市场与地区经济发展

与全国其它地区农村相似,在重庆所辖的区县(市)中,每一个行政单元至少在县城有一个农村重点商品市场;有的区县(市)小商品市场设在重要的集镇而不在县城;还有的区县(市)设有一个以上的农村重点商品市场。农村商品市场的兴起促进了市场所在的小城镇建设并带动市场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商品市场的兴旺,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出售农副产品,促进了市场所在地区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带动了市场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大足县龙水镇小五金市场尤其突出。

龙水五金市场在市场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市场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五金产品基本上为市场所在城镇和周边农村就地生产。1996年,龙水镇域内从事小五金生产的共有30个专业村,2万余农户,5万多人,并辐射到周边的13个镇、乡,带动近万户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从事五金及五金原材料的购销活动,年产值20多万元。目前,龙水镇的五金运输户已超过1100户,围绕五金生产从事木制配套加工和竹编农户已逾1000。

除大足龙水镇外,重庆其他区县(市)充分利用农村商品市场带动周边发展。璧山璧城镇、万州熊农镇的皮鞋市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客户进城经营并带动周边农户的皮鞋生产;开县温泉镇、合川三汇镇利用当地煤、石灰石资源,发展加工型工业,带动和影响城镇和城郊运输行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奉节白帝镇、渝北统井镇、大足宝顶镇,利用当地人文景观,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与旅游景观配套的餐饮服务业、宾馆娱乐业、交通运输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石柱西沱镇、奉郁高家镇利用毗邻长江大川、背靠黔江山区,货物吞吐方便、四方商贾云集的优势,充分利用三峡工程移民契机,在城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批零商贸餐饮业;秀山雅江镇、合川二郎镇利用与外省市接壤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边贸大进大出的区位特点,发展第三产业,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二.问题和原因

(一)重庆农村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普遍性

——市场分布疏密不一,设施不尽人意

重庆市农村商品市场地域分布极不合理,市场总数的三分之二集中在原重庆市,即渝西地区。原涪陵、黔江、万州地区虽地域辽阔但交易市场数量少、成交额低。

近年来,各区县(市)纷纷加大市场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市场的房屋建筑极大改观。但在一些区县(市)市场设施不尽人意。有的市场甚至以街为市,以路为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既影响市场形象进而影响交易双方热情,也为市场周边交通事故频发埋下隐患。

——假冒伪劣时有发生,市场管理有待加强

在一些农村商品市场,假烟、假酒、劣质农药、化肥、洗涤用品、假种子等假冒伪劣商品累禁不绝,严重干扰了市场的交易秩序,一度削弱了农民的消费信心。在一些地处偏远的农村市场,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的行为时有所闻,欺行霸市、寻衅斗殴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农村管理混乱,政出多门,市场收费尤其突出。很多业主宁愿场外“游摊”经营,也不愿入市设点或租用门面。

——商品标识使用不便,入市商品种类单一

农村购买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一般要求经济实惠、经久耐用、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现今市面流行的某些耐用消费品功能繁多、操作不便。尤其是一些彩电、录象机、VCD机等、均采英文字母标识,农村消费者深感不便。此外,入市商品式样陈旧,品种单一也是一些农村商品市场生意清淡的重要原因。很多农村消费者反映,在一些农村商品市场上想买的买不到,不想买的又充斥于市。

2.问题的特殊性

——规模大小参差不齐,不同地区差异明显

重庆市农村重点小商品市场中,年成交额上10亿元的农村重点小商品市场仅大足龙水小五金市场,且居于渝西地区。农村重点小商品市场地区分布的基本情况是:年成交额在1~10亿元、0.5~1亿元和0.5亿元以下的,渝西地区分别有8个、4个和1个,共13个,其年成交额为15亿元;原涪陵、万州、黔江地区相同类型的市场分别有3个、7个、12个,共22个,其年成交额为25.37亿元,不敌渝西地区近30亿元的市场业绩。

——综合市场业绩不佳,专业市场规模太小

重庆农村重点商品市场中,综合市场28个、专业市场仅15个,专业市场总建筑面积仅及综合市场的一半,但年成交额96.16亿元,占43个重点小商品市场年成交总额的56.41%,比综合市场高出13个百分点。专业市场主要交易的大类商品为皮革制品、饲料、折叠伞、仔猪、药材、兔毛和小五金。现在的问题是,综合类市场成交额不高,专业市场规模也不尽人意。除龙水小五金外,目前,重庆农村还没有一个专业市场年成交额上10亿元:石柱兔毛药材市场、荣昌饲料市场、壁山皮革市场等专业市场年成交额均不及2亿元,无论是商品种类还是规模都不及龙水小五金市场的气势,重庆农村的特色农产品和民间手工业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重庆农村商品市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民收入增长迟缓

据市农调队提供的资料:1999年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1735元,比1998年增长0.87%,增幅比1998年回落了4个百分点,这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第三年下降,也是从1984年以来增幅最小的一年。无论与经济发达省区的农村相比,还是与重庆城市居民对照,重庆农村消费水准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减少,直接削弱了农村市场商品购买力,并导致了农村小商品市场的萎缩。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消费环境较差是影响农村商品市场拓展和重要因素。目前,重庆农村仍有部分地区缺电、缺水,严重者如黔江地区农村尚有近百万人饮水困难。有的地区虽然通电,但电价太高。一些山区不是没有电视差转台,就是发射信号较弱。农村,特别是原涪陵、万州、黔江地区农村公路、水运虽有改善,但仍有相当多的乡、村不通公路,与渝西地区相比,交通条件差距甚大,对商品下乡造成极大的不便。此外,农村市场的商品售后服务远不如城市。在相当多的农村市场,工业消费品的销售多由分散的个体、私营业主充任,这些业主自主经营尚自顾不暇,无力涉及服务维修业务;加之农村交通不便、农民居住分散,生产厂家因利小服务很难延伸到位,致使农村市场缺乏完整配套的服务维修体系。

3.市场规则执行不力

重庆农村商品市场管理诸多方面不尽人意。一些市场主管部门不是通过提供服务增加收入,而是急功近利基于自身利益对入场流通企业和个体户乱收费、乱摊派,这除了容易挫伤进场业主的经商热情,更容易使个别业主滋长“堤内损失堤外补”的不法经商故意行为。农村商品市场经营者中个体、私营业主良莠不齐,个别经营户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以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为荣,农村商品市场对此缺乏必要的打击力度。

4.商品意识落后

重庆农村还没有如闽、浙的石狮、义乌类的专业市场,其原因当然与市场地处的交通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缺乏“万民从商”的传统和氛围。重庆农民的商品意识不强,农民生产农产品的目的或者完成国家任务,或者满足自食之需。青壮劳力打工外出,老弱妇残留家务农,小富即安的思维定式普遍存在。

三.思路与对策

(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其主要途径是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农民技术教育。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导致非农化步伐加快的同时,直接从事农业的人数将会锐减,以农业机械替代人力不足的局面逐步形成,农业对高新技术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科技兴农将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收益,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其市场购买力必然增强。

(二)相应调整工业结构

当前应以合理的消费结构为基准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针对农村有用洗衣机洗薯类食品的习惯,专门生产适合农村的功率较大的洗衣机;针对农村地理位置偏僻、电视接收效果差的特点,专门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彩电和必要的接收装置;把握农村消费者的衣着时尚,在满足农民需求的同时,推动服装产业走出困难。

(三)农村市场的政府行为

1.明确市场建设主体

农村商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应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但个体私营经济多无能力、也无兴趣投资此类项目;有的基础设施项目关系国计民生,具有国家垄断性质,只能由国家充当投资主体;有的项目具有很大的公益性质,投资主体也只有国家承担。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要加强县、集镇、乡场商品交换的硬件设施如房屋门面、摊位设置、商品库房、餐馆旅店、通讯电力和水陆交通网络的建设及相关配套。完善诸如交通、通讯、银行、饮食、娱乐、车辆维修、水、电、气等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和健全工商、税务、城管、公安、卫生、防疫、文化、教育等部门管理市场的职能。

2.大力加强市场管理

鼓励、支持和保护有一定实力的,从事批零、商贸、餐饮和其它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进场经营。只要其遵章守纪、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就应该在办证领照缴费诸环节提供方便并加以保护。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市场规则,加大整治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和欺行霸市行为,坚决制止不公平竞争,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流通秩序,搞活农村市场,拓展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渠道。

工商、税务、环保、公安、卫生部门通力合作,联手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合法交易,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坚决取缔“假、冒、伪、劣”,制度规范费、罚款,保护买卖双方权益。同时,也要加大执法部门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力度,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积极拓宽商业渠道

1.发挥流通企业帮助农民增收的作用

组织引导不同所有制的流通主体以龙头企业的身份介入农业经济的领域,以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形式农商、工商联手经营。在充分把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以合同契约规范产业化组织股东行为,“风险共担,利益分享”,既增加农民收入,也扩大商家的市场份额。

各类商业营销主体应鼓励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从事生猪、家禽、蔬菜、果品、粮油、药材、土特产等大宗农副产品运销专业贩运大户。要采取乡镇推荐、县市流通主管部门评审、政府授牌奖励的办法,命名一批贩运大户和营销组织,提高知信度,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各类商业营销主体应发挥自己的信息优势,组建农村商品信息系统。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发布应逐步向网络化、规范化迈进。

2.城市大型商业企业应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城市大型商业企业如重百、交电、富安、新世纪、群鹰、太平洋等在城区颇负盛名百货业“龙头老大”可以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利用城市名店的形象优势、信息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农村(首先可选择县城,再逐步向乡镇)兴办连锁店、加盟店、专营店,拓宽经营网点,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维修业务,免除农村消费者后顾之忧。

收稿日期:2000-06-05

标签:;  ;  ;  ;  ;  

重庆市农村商品市场研究_重庆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