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远市图书馆建筑设计为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现代城市图书馆已由重藏轻用的贮藏空间逐渐转变为多种功能复合的综合性空间,空间功能的转变要求对图书馆的空间组合重新进行梳理和规划。基于现代城市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结合岭南地区特有的气候特征和建筑特色,岭南地区新型城市图书馆的设计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清远市图书馆为例探讨岭南地区新型城市图书馆的空间组合设计。
关键词:岭南地区;城市图书馆;空间组合
正文:
一、现代城市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图书馆已由重藏轻用的贮藏空间逐渐转变为多种功能复合的综合性空间,空间功能的转变要求对图书馆的空间组合重新进行梳理和规划。在进行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规划时,必须合理确定书库典藏贮存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学习阅读空间的比例划分。如今读者走进图书馆的目的不仅仅是看书,更是进行多种学术和信息的交流,图书馆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功能,引入多种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随着全国城市图书馆的出现,在新馆建筑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图书馆转型之路也从“书本位”到“人本位”方向逐步转变。随着社会发展,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组合的舒适性、美观性、实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馆内空间组合以及各种设计元素都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情感需求,体现图书馆城市客厅的人文精神。
1.1功能布局复合化
现代城市图书馆不单单是读者借阅书刊的场所,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图书馆已经引入休闲、会议、展览、音乐会、电影、培训、餐饮等功能,新建的城市图书馆由“以城市中心图书馆为主”转向“城市中心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同步发展”,出现以图书馆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体。政府为集约化社会共享资源,一般会把礼堂、方志馆、规划馆等城市功能融入到图书馆中,同时通过引入书吧、咖啡厅、纪念品商店、儿童活动室等配套服务功能增加图书馆经济收益,从而补贴图书馆的日常运营成本。因此,现代城市图书馆的功能布局更加复合化,一个空间往往需要承担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
1.2阅览模式多样化
随着媒体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图书馆的阅览模式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在数字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阅览方式从单一化的纸质书向多媒体可视化阅览转变,包括语音播放、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等数字化媒体。现代城市图书馆的功能变得愈加丰富,除了需要满足一般的借阅求知外,还需要承担起市民文化休闲和学术交流的社会职责。图书馆应当满足社会各类人群的需求,例如儿童、老人、残疾人士等,引入盲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老年人读报区等不同的阅览空间。现代图书馆如何处理各种阅览流线和功能布局,往往成为新馆建设的重点难题。
1.3文化服务多元化
20世纪80年代,一个旨在联合各个国家共同讨论少数族群服务的团体——国际图联多元文化图书馆服务工作组(The Working Group on Multicultural Library Services)成立,从此拉开了国际图书馆界关注多元文化服务的序幕。1986年,国际图联正式成立多元文化服务的图书馆分委员会(The Section on Library Services to Multicultural Populations)。1987年该委员会出台了《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图联联合签署了《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IFLA/UNESCO Multicultural Library Manifesto),《宣言》中指出:“图书馆服务应特别关注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包括当地的少数族裔、原住民群体,也包括外来的难民、非常住人口、外来工等群体。”由于不同时代背景和多元文化环境,我国图书馆界对多元文化服务的关注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界针对我国多元文化服务的现状和问题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因此,这些人群自带的一些特点导致其使用空间应该相应满足其需求。
1.4空间划分模糊化
现代图书馆从以往传统的藏阅分离逐步转变为藏阅合一,开架阅览成为新型图书馆常用的阅览模式,只是针对部分重要典籍保留传统阅览方式。同时在阅览空间划分上也越来越模糊,随着数字化与互联网的介入,阅览空间不仅在阅览区,在一些交流空间和交通空间都逐步成为读者停留阅读的场所,因次在功能平面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一些交通空间局部放大,成为开敞的休息场所,一方面创造更多宜人的学术交流区,一方面也增加图书馆的有效阅览空间面积。
此外空间划分的模糊化有利于使得图书馆的室内空间更加开敞流动,一般采用中庭式或者边庭式的平面组合方式,使得开敞的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的阅览空间融为一体,读者在此阅览更加心旷神怡。
二、岭南地区新型城市图书馆的设计策略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各类图书馆新馆进入了建设高峰期,岭南地区新型城市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论市级图书馆还是地方社区图书馆都出现了很多设计精品,如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宝安图书馆等,基于现代城市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结合岭南地区特有的气候特征和建筑特色,岭南地区新型城市图书馆的设计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功能布局垂直分区
现代图书馆通常采用集约化设计,将多种功能复合叠加,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先梳理其功能布局,按其对外开放程度从开放到私密的顺序自下而上垂直分区,将使用频率高,使用人数大,对城市开放度高的使用空能如报告厅、儿童阅览室、书店、精品店布置在首层,结合岭南建筑底层架空、下沉庭院、跌级水院等地域特色空间整体规划,创造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底层半室外空间场所,提升建筑活力。将使用频率低,使用人群特殊的功能如古籍珍藏、多元文化馆、方志馆等布置在建筑顶部,通过垂直交通便捷到达,方便特殊读者使用。
2.2平面布局标准柱网
由于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变化日新月异,为满足图书馆使用的弹性需求,平面布局应当采用标准化柱网,考虑开架阅览书架尺寸、地下停车位布置尺寸和常用空间的合理性,一般采用8400mm×8400mm或者9000mm×9000mm柱网,此外在结构设计中对楼板平均荷载的设计值适当提高,方便日后功能转变。
2.3内外空间交融互通
受益于岭南气候夏热冬暖的气候特征,建筑需要更多考虑自然通风采光,建筑立面可营造多出通风廊道、空中花园和观景平台,这些半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可融为一体,模糊室内外空间界面,加强建筑的灵动性,丰富读者的空间体验。依托这些建筑构造可以给读者创造更多与室外环境交流对话的平台,与北方建筑相比更具人性化、生态化,打造适应地域气候特征的绿色建筑。
2.4节点细部传承文化
为避免现代新型图书馆千馆一面的建筑风格,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应当传承地方建筑特色,用现代建筑语汇演绎传统建筑精髓,将其地域性、时代性与文化性有机统一成为一个建筑整体,构建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地标。包括其外立面造型、节点细部、重点空间场所都可以引入传统元素符号和植入地域建筑文化,采用同质异构或者异质同构的方式再现地域建筑风貌。
三、以清远市图书馆为例浅谈岭南地区新型城市图书馆的空间组合
3.1项目概况
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步伐,促进城市扩容提质发展,完善市级文化设施,加强市民精神文明建设,清远市正在大力推进燕湖新城的建设;地处燕湖新城核心区的城市馆与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科技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四大文化建筑,有望建成为魅力无穷的群众文化休闲中心,特色鲜明的新城地标建筑,嘉宾云集的城市窗口平台。
清远市图书馆用地约5.7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53816㎡,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3046㎡,地上建筑面积40770㎡。项目计容面积43137㎡,容积率0.75,建筑密度19.33%,绿化率30.03%,建筑高度31米,其中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五层。
建筑包括图书馆及方志馆两部分内容,图书馆由藏、借、阅与文化休闲四大功能组成,根据不同人群需要,将建筑划分为静区、次静区、动区、业务办公区、运行保障区和文化休闲区,改变了传统藏、借、阅单一的功能,成为了清远市的市民会客之厅。目标藏书总量约150万册,阅览座位数2000座,目标日均接待读者量3000人次。
(设计构思1分析图)
(2)文山书海 拾翠归迟
清远图书馆方案利用母体重复的手法,将多个方盒错落叠加,形成凹凸有致的城市界面,整体造型如同大量书本堆叠如山。意喻清远图书馆典籍荟萃、金玉满堂。连贯的公共空间与开敞的阅览空间有机结合,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览室与现代的电子阅览室相互穿插布置,让读者在芬芳书香与科技云海中吸收知识精华,流连忘返。
(设计构思3分析图)
(4)岭南意向 绿色新筑
方案借鉴岭南窗花、镂空砖墙的传统元素,用金属百叶、陶棍、穿孔板等现代材料演绎岭南神韵,利用清远英石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白洲英石庭院。图书馆方案通过低层架空、空中庭院、屋顶绿化,立面遮阳等适应岭南地域气候,组织多样活动空间,使读者无论在室内外均身处园林之中。
(沿城市主干道低点透视图)
本方案注重建筑空间与环境的交融对话,特别是室外和半室外灰空间的利用,努力营造一个因地制宜、应运而生的岭南新筑,一个传承历史、推陈创新的岭南地标。
参考文献:
[1]孟子南、褚梦云,现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复合下的空间组合研究,中国建材科技,2016
[2]詹田,公共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广州模式”,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8期
[3]钟伟,城市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功能布局分析——以广州图书馆新馆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09
论文作者:吴永臻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4
标签:图书馆论文; 空间论文; 城市论文; 岭南论文; 功能论文; 建筑论文; 组合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