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论未来香港特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意义和策略——在香港经济结构转型中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结构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香港特区论文,优先发展论文,高科技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我曾以《未来中港经济发展趋势》、《论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意义和策略》为题,提出了:从1994年开始至1997年,香港经济将面临一个调整期,香港经济结构将发生较大转型,高科技产业的优先发展势在必行的观点。
有人认为,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北移以后,制造业的比重占GDP 的10%多一点,服务业已成为香港经济的主要行业,加上本港高科技产业薄弱,科研实力又不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意义不大。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保持香港国际金融、经贸中心的优势地位和竞争力至为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不重视香港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化,就会导至未来香港经济的空心化,这种脆弱的经济结构,一旦受到外来不利因素的影响,就会发生很大的波动,甚至产生危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将促进香港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重振香港制造业雄风,使未来香港经济得到均衡和持续的发展,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不仅推动香港自身经济的发展,还能强化她在华南经济圈中的龙头作用。用香港的技术、资金和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有的优势,带动华南地区经济,带动其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尽快走向世界。如果香港一味发展服务业,忽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就会错过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机会,“三大中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加深对国际资金、贸易、商品的依赖,在国际风云变幻中飘摇不定,甚至丧失对亚太地区周边国家的竞争力。华南经济的发展可能转而依靠日本、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香港就会丧失其龙头地位。权衡利弊得失,我认为,在香港经济结构转型期,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实为上策。
1 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香港背靠祖国内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性很强的特别行政区,应根据自身情况,借鉴世界各国科技发展战略模式。香港不必像一个国家那样建立完备的科学体系,也不能从头摸索,走先科学,后技术的道路。我认为,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应采取引进先进技术为主的战略模式;引进人才与软件技术并举;根据时代发展和市场需要,采取主导技术方针,优先发展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技术及新产品,边研究边开发,力争迅速形成生产规模,打入国际高科技产品市场。
根据科学技术的前沿及香港具体情况,优先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是:(1)信息高速网产业,首先满足本港与世界各地联系之需要, 为保持香港作为世界金融、经贸、交通运输中心的优势地位提供高新技术设备,然后向与香港关系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信息高速网这一主导产业,还可带动多媒体、软件设计、显示设备和音像设备等附属产业; (2)生物工程亦是当代主导技术,在香港宜发展生物制药业,替代化学制药,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副作用小且无污染的药物。利用港岛和华南广阔的海洋带,研究海洋生物,特别是食用、药用价值很高的生物,采用基因重组等先进科学方法,改变其生活习性、稀有元素的含量和结构,实现全世界21世纪开发海洋资源的战略目标;(3)环保产业, 根据环境、资源、经济、人口和社会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世界各国已向联合国承诺,按照各国21世纪议程的精神,发展经济、保护环境。香港作为世界罕见的无污染城市,根据自身治理污染的经验发展环保设备和治理技术,首先向国内发展,然后扩展到世界。
2 与内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补合作
主权回归后,香港与大陆将同属一个中央政府领导,过去由“两个政府”进行协调的麻烦将不复存在,从而使香港更有效地与内地协调,实现两地优势互补。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优势是:(1)资金雄厚,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四位;(2)与世界各地联系密切,信息灵通, 有健全的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机制与丰富的经验;(3 )科技人员待遇高、人文环境宽松,具备吸引世界各国高精尖科技人才的硬软件。中国内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优势是:(1 )基础理论研究在发展中国家处在领先地位,在主要领域能跟踪世界尖端技术,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先进的实验设备;(2)经过科技体制改革, 科学研究面向经济主战场,改变了脱离生产的倾向,已有一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高等院校、中央各部委、解放军各总部及科研单位,有一批壮观的科技队伍; (3)军工企业、部分国有企业拥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有相当强的开发生产高技术产品的能力;(4 )“九五”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需要香港资金和高新技术产品转让,对科技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香港与内地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合作形式的科研开发实体。
互补合作形式:(1)利用和发挥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组织国内科技企业在香港和国外金融市场上市集资,形成有实力的香港高科技成份股;(2)根据内外市场需求情况,香港提出研究项目, 委托国内科研机构或高校攻关;(3)国内小试成功且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项目, 由港方提供资金进行中试或小规模生产,双方联合开发,风险共担;(4)香港研制成功的产品,找内地技术力量雄厚、 设备先进的“军工”企业加工生产;(5)香港和内地科研机构联合研制,共同开发;(6)购买内地有开发前景的专利产品,自己开发。
3 人才“硅谷”效应
香港高校教师待遇居世界前列,且有较大自由度,有适合科技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香港能吸引世界各地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内地出国进修,有一定成就,但长期滞留未归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年纪轻、精力充沛、知识结构合理,可成为香港教育和科技的中坚力量。以科技教育为中心,选派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档次,坚持终身教育,进行各种高新技术培训,贯彻科技兴港战略。
4 政府积极诱导、设立科学园区、实施政策
长期以来,港府实施积极不干预政策,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认为实施倾斜政策会造成不公平竞争,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由于各个产业所处的条件不同,受自己条件制约程度和生产周期不同,经常出现不平衡,政府帮助条件差,风险大的产业,促使其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是完全必要的,后进的产业的发展又可推动其他产业,美国和法国政府重点扶持农业科技的发展获得的成功,充分证明政府诱导扶持政策的正确性。
在香港,尽管企业界有雄厚的资金,但他们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兴趣和认同程度不高,筹委和未来特区政府需大力宣传,用优惠政策加以诱导,使资金优势由潜在变成现实,这与违背经济规律的干预不可同日而语。特区政府还应加强对香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调查研究,跟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进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尽快落实香港科学园项目,在规划园区的规模和功能时,应学习新加玻、台湾与韩国的经验,务求与香港未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切忌边发展,边修改规划,破坏整体效益。优化科学园投资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吸引国外和内地高新科技产业来园经营。特区政府宜实行相对长期的优惠政策,真正把高科技企业扶持起来,参与国际竞争。
5 大力发展高科技服务行业
建立金融、会计、审计、法律、质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科技开发、转让、咨询服务业,发展科技中介、技术认定、评估和仲裁组织,健全科技市场。加强国际市场调查和预测工作,减少盲目性,使香港高科技产业早日走上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