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217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人们开始开发各种资源。这样,既损坏了大自然,也破坏了地质结构。文章主要探讨的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以及防范的措施。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以及工程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减灾防灾工作的压力。据对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地质灾害的强度和发生频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表现出了地质灾害覆盖面广、灾害种类多、强度大等特征。因此,需要加强研究,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特点以及常见的灾害情况
1.1地质灾害的特点与影响
我国的地质情况复杂,属于人口大国。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有可能成为毁灭性的损害。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经常会出现各种灾害。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而造成这些灾害的原因主要有:1)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灾害属于不可抗力的灾害,不是人为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的;2)人为灾害,人们不断地开发资源,损坏大自然,很容易留下隐患,造成灾害。由此可以得知,不管是哪一种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加。为此,社会各界人士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2滑坡灾害
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是斜坡上的岩土在受到重力与雨水冲刷的作用下。沿着斜坡的方向向下移动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斜坡上的岩土处于稳定的情况,如果没有受到较大的作用力,很难出现地质滑坡灾害。发生地质滑坡灾害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地震的影响、强降水的影响、地表水的冲刷与腐蚀、斜坡角受到大规模的开挖、斜坡水土流失严重、斜坡上的植被受到过度的开采等。
1.3崩塌灾害
很多边坡的岩土都会因为各种因素出现裂缝,这些裂缝将山体的边坡分割成多个岩土。而分割后的岩土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较差。在受压或者冲击时,都会与主要的岩土分离,导致滑坡,而崩塌的岩土都会落在山脚下形成岩堆。而造成崩塌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开采、破坏山体的根部、随意的堆土和弃土、强烈的震动等。
1.4 地面变形灾害
一旦地面出现沉降、下陷或者裂缝的情况,都会造成地面变形的灾害。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地面变形的灾害。而造成地面变形的主要原因有过度的采矿、大量抽取地下水等。
1.5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主要是强降雨或者雪山熔化导致山坡上的沙土和石块等物质出现松动,其中,掺杂了各种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造成泥石流灾害。而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成因有:1)不科学的开挖方式;2)随意弃土、弃石;3)乱砍树木,随意开垦土地,导致地面塌陷。在作用力的推动下,地表的岩土自由掉落,造成泥石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2.1滑坡治理
以地表排水量为主。在进行滑坡治理的时候,可以在地表的上方采用清方减载与填土反压的方案。在外部支持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是抗滑挡墙技术。该种方法在治理滑坡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抗滑挡墙在施工上具有一定的优点。比如布置灵活,施工简单,施工面积小,施工速度快等。在早些时期,我国铁路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防止地质滑坡灾害的产生,经常使用抗滑桩技术,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成果。在以后治理地质滑坡灾害的同时,改变了治理的措施,将地表排水与减方减载等措施相结合。最后逐渐形成现在应用较多得防灾措施。主要采用支挡结构、消方工程与排水工程相结合的滑坡治理方式。
2.2崩塌防治
崩塌地质的岩土一般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几率比较高,如果对崩塌进行防治,首先就要岩土的土体进行有效的加固,减少土体滑落的现象,防止土体裂缝出现的几率,在岩土的结构上保证其整体的稳定性。崩塌的治理方法相对于滑坡和泥石流的治理方法来讲,就比较简单化,但是如果险峻的陡坡地带产生了崩塌,那么地质情况和岩土结构都会产生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人为是无法控制的,它随着地质层的活跃程度和裂缝扩张的情况而决定。在土体加固的时候,要针对裂缝比较密集危险性比较高的地方进行土体的清理,然后用锚杆和结构架铁丝网进行加固,有效的防止崩塌的现象出现。
2.3生物措施
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就是通过绿化的方式,既起到了防治地质灾害的作用,而且还美化了环境,对工程所在环境条件起到改善的作用,促进当地的自然生态平衡。采用植树造林的方法或者种草护坡的方法,可以降低投资成本,而且应用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成效显著。这种防治措施可以长时间地发挥作用,当然要发挥其防治地质灾害的效益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制定防治措施的时候,要根据岩土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情况,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掌握可能发生地面塌陷灾害的区域、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区域以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对这些区域所需要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就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降低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避免因此而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
2.4泥石流防治
泥石流的防治模式是生态工程、沟、坡综合治理方法,需要对整个流域进行全面检查,总结其中存在的地质隐患,进行全面整治,从而提高对泥石流发生的控制力度。当前,泥石流治理需要按照上坡治理、堆积区的治理和沟谷区域的治理顺序进行的。在泥石流灾情比较严重的区域,需要加强营林造林工作,在上游的清水区域,建设水源涵养林,修复裸露的坡面,在受到侵蚀的沟道中种植防护林,这样就可以调节汇流、保护坡面、稳定山坡、控制沟道的深层侵蚀。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域,可以建设小型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引水工程,将降雨、径流汇集在一起,再将其用于灌溉或者是导入沟谷地区,这样就能够缓解区域内的侵蚀作用。在沟谷整治中,修建流通段的拦砂坝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其主要功能就是稳定沟床以及岸坡,避免下切,拦截泥沙,减缓边岸滑坡崩塌的发生,缩小泥石流的发生规模。另外,在重点区域,需要修建护岸工程,对泥石流进行处理,如导流、停淤或是排泄等,这样能够减轻对于下游人民的伤害。
3.总结
岩土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相对复杂,在治理方面有许多的困难需要克服。不同的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也有很多种,因为种类的差别,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科学的防治方法,最后能够呈现出有效的防治效果,所以岩土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伴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蒸蒸日上,在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中会融入更多的新技术,对地质灾害防治有更近一步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硕,马金辉,王兴慧.基于GIS 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J].陕西气象.2012(02).
[2]王克峰,胡旭峰.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5).
[3]刘珣.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防治[J].铁道经济研究.2011(06).
论文作者:李胜蓝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8
标签:泥石流论文; 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岩土论文; 滑坡论文; 地质论文; 都会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