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体系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在近几年来的素质教育研究中,人们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素质教育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为使素质教育理论有效地指导素质教育实践,本文依据教育的基本原理及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当前素质教育研究中的问题,着力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具体化问题——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力图把素质教育的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目标体系 构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近几年来广泛开展了素质教育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集中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具体化问题——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其中阐述了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意义;论述了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理论依据;重点论述了如何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对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意义
1.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有利于具体实施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提出了许多方方面面的素质教育内容,但仅仅提出素质教育的内容还不够,还无法具体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目标,课程素质教育目标、单元素质教育目标和课时素质教育目标,才能把素质教育内容疏理清楚,并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能明确素质教育的内容及任务,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便于具体实施素质教育。
2.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有利于分层次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不仅要在宏观上提出素质教育总目标,而且要把素质教育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单元和课时素质教育目标。这样便于按类别、分层次地实施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具体地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否则,不按类别、不区分层次地实施素质教育,无疑使素质教育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有利于把素质教育总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教育目标。提出素质教育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把素质教育总目标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如果我们只是提出了素质教育总目标,而不把总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素质教育目标,无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有利于对实施素质教育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都将逐步实施不同内容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构建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但实施的过程及结果如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必须依据素质教育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只有具体的目标,才具有较大的参照系数,才具有较强的可检性。为此,我们必须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对实施中的素质教育及其结果作出可靠的和科学的评价。
二、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1.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从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条件,从社会物资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去考察人、揭示人的本质。指出了人的本质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以分工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告诉我们,培养目标的建构必须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今天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则必须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必须放到各个地区的特定环境中。由此可见,这种学说为我们构建素质增长率目标体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这种学说所确立的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为我们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方向和方法的指导。
2.依据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结合我国实际确定的。教育目的强调全面人格的发展,强调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重视创造性人才和培养。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依据。
3.依据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规律。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关于人脑功能和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规律的理论,为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人的大脑具有巨大的潜能。例如,人脑的记忆力尚有很大的潜能,通过教育与开发,人脑储存信息的能力已得到提高和增大。因此,现代教育必须着眼于人脑潜能的开发,不仅注重于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重视人的想像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通过素质教育,人的多种潜能以各种新功能必将会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4.依据素质教育理论。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经过人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虽然素质教育的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但目前素质教育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足以为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提供最先进的教育论基础。
三、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我们需要把素质教育目标具体化,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这样做,有利于把理论上的抽象规定分解为具体的教育目标,控制教育实践活动朝着素质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
1.素质教育总目标。这是第一层次的素质教育目标,适合于各级各类学校,对素质教育起宏观调控作用。因此,素质教育目标要体现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仅仅依靠对少数英才的培养是不够的。因此,素质教育目标在教育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国民,以谋求全民素质的提高,培养各种类型、层次、规格的高素质的人才,使社会产生群体合力和整体功能。
2.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面向基础教育,使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在青少年儿童身上积淀,获得从事现代生产、适应现代生活所必备的现代国民素质,奠定从事现代社会活动的基础。而且要面向各级各类学校,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即不仅基础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其他类型的学校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对青少年儿童施行素质教育,对成人也要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负有提高民族素质的职责,只不过基础教育所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基础教育是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在教育目标上要区分开来。只有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完成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艰巨任务。
3.课程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把素质教育总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在课程上,才能通过课程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课程改革,虽然课程结构趋于合理,课程内容逐步现代化和综合化,课程形式呈多样化,课程标准有些弹性,但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要求还相差甚远。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在课程结构、内容、形式和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使课程逐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和教材,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课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使整个教育过程能够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有目标,则必须借助于课程这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只有以课程为依据,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4.单元素质教育目标。单元素质教育目标是根据课程素质教育目标所划分的若干单位的教育目标,是对单元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的课程可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单元素质教育目标是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把课程素质教育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单元素质教育目标,才能进一步落实教育的要求。任何一门课程都含有素质教育的因素,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素质教育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5.课时素质教育目标。课时素质教育目标是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一节课可具体划分为若干个子素质教育目标,也有一个子素质教育目标需要几节课才能完成,它是单元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课时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既要有知识目标,使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也要有能力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能力和非认知活动能力,更要有思想教育目标,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心理、个性等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只有把上述素质教育目标渗透进课堂教学,变成教育者的自觉行为,才能最终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才有可能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没有这个过程,任何人的素质都不可能得到迅速的提高。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现代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迫切需要。只有广泛地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只有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具体化,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才能使人们明确,我们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宏观素质教育,才便于全方位的实施素质教育,进而把素质教育的研究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