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新教材的使用策略_文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新教材的使用策略_文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新教材的使用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新课程标准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新教材,如何确定新的教学目标,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是摆 在所有实验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就以广东教育出版社的第一册课文为例,将自己在教 学实践中的做法总结出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把握课程性质,尽量明确教学目标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把握新教材的性质,要防止以下两种不良的现象发生:

1.泛学科化。语文课要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不等于说语文可以包括所有的课程的 内容。教学中如果将学习目标定得太大,使语文课变成了无所不包的综合课,既要学生 掌握科学知识,又要学生学习文史知识,甚至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每天学生学习 语文的时间是有限的,其他方面花费的时间多了,语文知识素养方面就没有时间的保证 ,这样做的结果,学生也不清楚语文学习的目标,语文素养很难得到提高。

2.泛人文化。语文教学是要求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是,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只 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自觉的审美意识、探索精神和创 造能力等则需要不同学科从各个角度来培养,并不是语文学科单独可以完成的。

要合理地使用新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特别是要让学生明确语文要学什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本学期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把语文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目标。对于高中生而言,积累应包括字词积累运用、名句和优美语句的积累、 典型事例的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等的积累。学生不但要能随机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的 积累,并在积累过程中归纳梳理;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指导学习不同的积累方法,根据需 要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对所积累的知识进行梳理、巩固、理解并运用,争取 通过积累和梳理过程把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要素整合起来。

2.理解目标。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和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于理解目标的教学应注意:学生能理 解的内容,就不必讲解;稍微深入一点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问题,可以不要求学生理解。在理解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 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3.迁移运用目标。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当然是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阅读能 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适当的造句练习、写作练习及调查、采访等灵活多样的作 业,变课本的知识为个人的语文运用能力,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探究能力。在培 养迁移运用能力的时候,要注意方式的多样性和答案的丰富多彩,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 样性和客观性。

二、整合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审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者更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承担着学生人文精神的语 文教学,已经把人性中最美好的爱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等放置其中,让学生珍视生命 ,引导学生用爱来塑造生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指导学生阅读《华罗庚》一文时,我根据教材将内容进行整合:自强不息,坚持自 学成才——优良的学习品质教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华罗庚是哪里毕业的?”这是我在上课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学生的回答却是五花 八门,有的说清华大学,有的说美国的伊利诺大学……

我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同学们从文中发现,华罗庚所毕业的学校并非他们所想 象的名牌大学,甚至连普通高中也没有毕业,华罗庚只是毕业于金坛中学——一所最普 通的初级中学。接着我引导学生:“华罗庚因为贫穷,初中毕业只好辍学,为了生活而 整日劳碌,然而祸不单行,一场瘟疫又袭来了,疾病又把他变成了残疾人,面对这一切 ,如果是你,该怎么办?”对比华罗庚,学生感动了,他们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感受到 华罗庚那种自强不息的自学成才的精神和优良的学习品质,让人敬佩,让人感动!对比 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

又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探求生命的意义。他曾经是状元,曾经是宰相,然而他 的朝廷灭亡了,他也变成了阶下囚,是选择高官厚禄,还是选择舍生取义?文天祥用自 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最激昂、最壮烈、最高亢的《正气歌》。我让学生思考一下,人生 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样“撼天地、慑鬼神”“最为悲壮、高亢”的诗篇,不是靠渊博 的学识就可能写出来的,而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 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文天祥再次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司马迁的箴言:“人固有 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并且让学生理解,作文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

对于文本中的人文精神,主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分析并联系现实,用心感受,也可以 与自己、与现实对比,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提示、引导。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就 可以理解,可以受到感染、教育的,教师就不必再讲,最好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 得到教育,而不是教师自己给课文贴上思想品德教育的标签,交给学生。

三、转变学习方式,深入探究文本内容

1.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创设一个心理宽松、具有亲和力的班级 教学气氛,并能充分给学生发挥自我才能、发挥个性的空间。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促进学 生自发地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容易产生说话的欲望,有 说话的时间和场合,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这种“思维的火花”进一 步燃烧、扩展,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从而引导学生明白阅 读理解多元化的意义,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使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 。

2.引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首先,确定阅读的大致范围,从整体上 把握所学文本的特点。如组织学习新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时,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语 》和《放言叙说平生事》两篇文章,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单元学习 目标,并初步了解人物传记的构成部分、写作特点和写作要领。其次,教师应该是学生 学习阅读的指导者。因为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与作者 和教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正好是课堂对话的一种动力,教师在面对学生理 解错误时,应以传递知识和方法为目的,及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客观性和主导性 。再次,要根据文本设计出几个好的问题,即可以对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能起到主导作 用,并且能够从整体上引发学生参与、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或有创造性的问题,也 可以是对文本意义的拓展和延伸的问题。如学习《“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课文标题中的“布衣”与“总统”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这个标题的含意?你是否能 根据标题推测孙中山的思想特点?能推断课文内容吗?

(2)如果让你写一篇文章,要求表现某一个人生活简朴,你从哪些方面写起?(这个问题 ,学生很快就可以回答,一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写起)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起的?是否 和你想的一样?并让学生找出本文中写孙中山衣食住行的有关段落。

(3)课文的第②到结尾段分别写了孙中山的衣食住行,那么文章的第①—④段是不是多 余的?可不可以删去?这几段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知识迁移运用题

①孙中山去拜访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从开始对孙中山的“拒而不见”变成“大为 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其中促使张之洞改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此事对你平时做人做事有什么启示?这样可以把话题延伸一下,把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 联系起来。

②孙中山是广东人,让学生课外查找有关孙中山的其他资料,从多方面了解孙中山,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并为家乡有这样的名人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要树立为家乡做 贡献的理想。

以上四个问题,层次是不同的。第一个问题是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第二个问题既要 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又可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思路,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第三个 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前四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内容,理解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用意,同时, 让学生很快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第四个问题中的第①个问题,属于一个理解分析 方面的问题,并把课文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把课文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 中,既可以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学以致用,又可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育 目标——育人功能。第②个问题则可以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孙中 山,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为家乡再添 光彩。

四、转变作业形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作业:

1.积累、背诵类。每当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字词问题,对于容 易出现问题的词语,要重点强调,并与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对比;找出文中的名句,有 的名句要重点理解,有的名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开放式作业。如上面已经谈过拓展阅读。再如写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 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人都需要“吸收”和“倾吐”,人 都需要沟通,这是人的本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还原了人的这种本能。写作方面最多的 还是周记和随笔,多数的写作都是要求学生任意写,不限制体裁和内容,给学生一个倾 吐的机会,让学生有一个发挥个性的空间。对一些命题或半命题的写作练习,如造句、 仿写、扩写、缩写等,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出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练习 。如学习《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文,我查找到了《宋史·文天祥传》中与课文相对应的 原文,并给学生印出来,让学生把《宋史》中的原文和课文对比,告诉学生这种写法是 扩写,然后,把《山海经·北山经》中的《精卫填海》一文抄给学生,让学生把这个成 语故事扩写成一篇300字以上的小故事。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既感到有一定的难度,通 过努力又可以完成,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其他方面的作业,如采访、调查等,在学习第一册第二单元之后,我给学生布置过这 样一个作业:回家后和父母亲认真地谈一谈,了解一下父母的生活经历,过一个星期后 ,写一篇父亲或母亲的传记。这个作业,学生完成得非常认真,写出来的传记内容真实 ,感情真挚,概括地写出了父亲(或母亲)的生活轨迹。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和家长能更 好地沟通,彼此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同时,学生在和父母交谈的过程中,感受到 了父母可贵的品格和对子女深深的爱,这种品格上的力量和爱的作用,远远大于一次写 作的影响。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让作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 的需要,使学生能愉快地接受,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切实的好处,学生不再受 到无穷无尽的考试试题的折磨,把学生从过重的负担下解放出来,给学生一个可以发挥 个人才能、可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新课标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对教 材的理解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处理教材,对于较难或者较偏的文章,可以 简化处理;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可以挖掘、扩展,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学习理解,也可 以选择教材以外的文章,作为教材的补充部分。总之,只要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把 教材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标签:;  ;  ;  

新课程标准下新教材的使用策略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