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科学分组;异质分组
小学语文课程不单单是培养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课堂,同时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课堂,因此,在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注重课堂中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在提升学生认知效果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小组合作法无疑是有效满足这一要求的策略。但是,在目前语文课堂中应用分组活动,仍旧存在制约语文知识有效讲解的不利因素,造成学生之间分组效果不佳的情况。所以,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针对当前语文课程的教学实况,进行分组模式的优化,从而实现有效分组。
一、基于差异分组
不同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属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知特质,在开展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在关注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知识持续性认知的动力。但是,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都是按照学生的座位远近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以至于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学习小组表现出认知能力不均的情况。所以,为了让分组活动彰显其应有的价值,教师应当展开异质分组,逐步提升语文课程的教育实效。
例如,在《月光曲》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不同,为学生进行有效分组。首先,教师先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指出不同学生所具有的语文知识学习素养。之后,教师为学生进行分层,进一步明确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文本解读能力。紧接着,教师以互补性作为分组的原则,使得每一个小组当中既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语文学习能力一般和较弱的学生,从而保持小组当中的异质性,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显而易见,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辅助和指导,从而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提升语文学科的教育实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基于兴趣分组
兴趣是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主动建构的源泉,在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时,教师能够发现,当语文知识的讲解方式是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时,学生会主动耗费自身的精力,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提升认知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而当课堂教学的形式相对单一时,学生也会表现出疲倦感,减弱认知积极性。所以,在开展分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兴趣,实现多样化活动的设计,让志趣相投的学生能够在开展交流活动中自主地分析文本内容,从而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建构。
例如,在《少年闰土》中,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的不同兴趣,为学生设定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先对学生的兴趣偏好进行了解,作为兴趣分组的前提。其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表演区”“游戏区”“阅读区”等。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完成分组,让具有同一兴致的学生,可以在共同的兴趣驱动下实现对《少年闰土》这节课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
不难看出,当教师基于学生的兴趣作为分组的标准时,学生能够提升参与语文课堂的主动性,从而在完成建构活动中,提升语文学科的教育实效。
三、基于自由分组
无论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自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所以,为了真正地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设定学习任务后,让学生进行自由结组,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真正地感受课堂中的自由氛围。但是,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学生的自由交流中,教师也要对纪律给予密切的关注,以便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中,教师先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点,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只有一个地球》?”的讨论任务,为学生的讨论拟定方向。随后,教师则将课堂的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心愿进行自由结组,从而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之后,学生在小组中开展自由交流的活动,并在不断表述自身意见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本篇文章主题的认知效果。
总而言之,分组教学法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具有积极的价值,但是,真正地实现分组教学的应用意义,却不是单纯地依靠上述策略就可以落实的。因此,在之后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继续探索新颖地进行分组的策略,并在应用于实践中进行改进,从而促进语文课程的有效施教。
参考文献:
[1]吕安庆.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48.
[2]佟秋慧.自主参与 合作交流——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77+79
论文作者:鲁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知识论文; 认知论文; 学生进行论文; 兴趣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